2025/10/30

高中中史課程的更新與建議

 

高中中史課程的更新與建議                                         許為天          2025/10/30

香港教育領導協會副主席

[實體報章版位稿擠,只安排在信報網上刊登]
 https://www2.hkej.com/features/article/%23政經評論分析%23/70426582 
「一國兩制下的中史教科書」信報 2023/3/18
https://huiwaitin.blogspot.com/2023/03/blog-post.html

筆者在兩年前在本欄中探討「一國兩制下的中史教科書」,建議教育局立即要從國民教育觀點,重新檢視這些中史教科書在近代至現代史教學內容,從而作出恰當的修訂。而在今年10月,教育局提出「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下稱「新課程」),迎來了顯著的更新。

還在教學的中史科課程(下稱「舊課程」)是在2007年擬定的,與新課程(近代至現代史部份)的比較概要如下:

. 課程架構:從「課題羅列」到「時序整合」,強化發展脈絡

舊課程以「民初政局」「國共分合」「抗日戰爭」「國共和談與內戰」「社會主義建設」等單一課題獨立呈現,缺乏明確的時期劃分,學生難以把握「從近代到現代」的整體發展邏輯。新課程按「歷史時期」重新整合模塊,將 1911 - 現代清晰分為「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大時期,每個時期下統整對應課題,突出「從積貧積弱到民族復興」的主線,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歷史認知。

. 內容重點:從「側重動盪與分裂」到「平衡歷程與成就」,補充正向敘述

舊課程對 1911 - 民初的「政局動盪」「軍閥割據」敘述較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改革開放貢獻」提及簡略,僅以「政治運動及經濟改革衍生的問題」為主要表述,缺乏對國家發展成果的客觀呈現。新課程新增「建設性內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加入「新中國在外交、經濟、科技、國防方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就」;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中,明確提及「改革開放在外交、經濟、科技(航天及交通)方面的成就」,彌補舊課程「重問題、輕成就」的偏差。
另外,新課程強化「國家主權與統一」:補充「香港和澳門回歸與祖國統一進程」,詳述中國政府恢復對港澳行使主權的經過,並解釋「一國兩制」對祖國統一的意義,將港澳發展納入國家統一脈絡。

. 學習要點:從「模糊目標」到「具體能力導向」,聚焦身份認同

舊課程的學習要點以「列舉事件」為主(如「袁世凱、段祺瑞掌權時的政局」「山東事件、五四運動」),缺乏對學生「分析能力」「價值判斷」的要求,難以引導學生形成對國家的情感連結。新課程增加「分析性要求」:如要求學生「說明並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意義」「了解並分析中國國民黨失敗因素及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原因及意義」「分析新中國建立初期鞏固政權的政策及挑戰」,推動學生從「記憶史實」走向「理解歷史邏輯」。另外,更融入「身份認同目標」: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課題中,要求學生「概括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並通過港澳回歸內容,強化「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國民身份認知。

誠然,新課程核心是透過糾正史實偏差、強化課程定位、優化內容重點,推動歷史教育從「零散敘述」走向「系統化建構」,其更改方向與「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民族感情、國民身份認同及家國情懷」的目標高度契合,但仍有可以優化的空間。

新時代的課程理念理應著眼於學生的未來,而非遷就教師的固有認知。儘管新課程有所革新,但仍遺留了些許舊課程的『包袱』:

1.         國共內戰與解放戰爭兩稱謂所涉的歷史角度,既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本位,在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表後,解放戰爭的論述應該放在主位,例如,在歷史細節中便應是解放南京,而不是失落首都。

2.         在舊課程及課本中,「文化大革命」在新中國現在史中佔一個很大篇章,雖然在新課程中已將這個題目由一個課題轉為只是說明其中之一,但會否在教學實踐中又會被過度聚焦呢?如內地教科書,「文化大革命」是納入新中國建立初期面臨的挑戰及政策的調整,與其他建國初期的政治運動一併探討,會否更合適呢?

3.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兩大重要國家大事:抗美援朝、兩彈一星,實應明確標示在學習要點或說明之中,讓教科書及教學過程中有明確的教學指引和足夠的課時保障。

另外,筆者還有三個課程以外的建議:

1.         中國歷史並非高中必修科,所以建議將近代史及現代史以至一國兩制的概要放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單元中,補充所有學生對近現代史認知的不足,同時亦可以將中史科選修作為更加聚焦提升的探討。

2.         結合大量內地優秀的影視材料,如《走向共和》、《覺醒年代》、《志願軍》系列等,這些生動的影像資料有助於師生沉浸歷史情境,深化感性認知,彌補純文字閱讀的不足。

3.         因為本港的課外參考書籍主要以繁體字為本,以往很多採用了台灣的書刊,而台灣的中國近現代史觀與新課程的觀點有所不同。另外也有些視聽教不合時宜,例如教大「看動畫.學歷史」第二十集:冰心,在歷史中冰心是否一個角色?更不要談其中冰心同情戰時日本百姓一段。教育當局應系統檢視並整理課外參考資源,牽頭整理出符合新課程觀點的推薦書單及視聽材料目錄,並為教師提供相關進修培訓,以確保教學質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