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志願軍:浴血和平》-韓戰認知撥亂反正

 

《志願軍:浴血和平》-韓戰認知撥亂反正                                                          2025/11/4   信報


[實體報章版位稿擠,只安排在信報網上刊登]
 https://www2.hkej.com/features/article/%23政經論分析%23/4086008837 

以下是本港高中中史課本中對抗美援朝戰爭(韓戰)的描述:「戰事持續近三年,由於新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都有意盡快解決韓戰問題,在美蘇兩國的主導下,南韓與北韓的代表於19537月達成停戰協議。」

韓戰的結束主因美蘇兩國協調,南北韓達成協議,中國的角色呢?

若不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頑強抗敵,如何迫出停戰協議。如此的描述,確實愧對近20萬壯烈犧牲保家衛國的英勇戰士。情何以堪,香港一代又一代學生在如此偏頗的歷史教育中成長,是時候撥亂反正,而《志願軍:浴血和平》正以震撼的影像,重現那段應被銘記的歷史。

 以血換和,以武止戈的史詩終章

今年十月初,我在深圳影院觀看了《志願軍》三部曲的終結篇《浴血和平》。影片不僅以磅礴的戰爭場面震撼人心,更透過「止戈為武」的外交談判情節,展現了和平的來之不易。 在硝煙瀰漫的談判桌前,一顆被鮮血染紅的鵝卵石靜置於和平鴿圖案中,無聲訴說著「止戈為武」的沉重代價。

片中,中方談判翻譯隊隊長望著中立區奔跑的朝鮮男孩,輕聲說道:「和平就像一個小孩子,總是會轉到你面前……」這句充滿詩意的台詞,瞬間讓炮火轟鳴的戰場歸於寧靜,也道出了陳凱歌對和平的深刻理解——它如孩童般純真,卻需以生命守護。

 

三部曲收官:從「雄兵出擊」到「浴血和平」

《志願軍:浴血和平》作為《志願軍三部曲》的最終章,以朝鮮戰爭後期僵持階段為背景,聚焦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以及談判桌上的外交博弈。影片延續了前兩部的人物與情節,為整個系列畫上圓滿句號。從第一部《雄兵出擊》回答「為何而戰」,到第二部《存亡之戰》展現「以戰止戰」,再到第三部《浴血和平》呈現「邊打邊談」,這個系列完成了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全景式呈現。

與前兩部聚焦戰場不同,《浴血和平》花了大量篇幅展現停戰談判的艱難歷程。影片透過「談判桌」這一沒有硝煙的戰場,揭示和平的爭取比戰爭本身更加艱難。

 止戈為武:談判桌上的寸土不讓

影片對「止戈為武」這一中國傳統軍事思想進行了現代詮釋。「止戈為武」出自《左傳》,意指武力的終極目的是制止殺戮、實現和平。 片中中方談判人員從不解到堅守,面對美方的屢次挑釁,展現出非凡的克制與謀略。

追求「霸道」易,只需不擇手段求勝;實踐「王道」難,須在弱時不低頭、強時不妄為。片中,翻譯隊在聯合國軍直升機降落處以鵝卵石拼出和平鴿,即便屢遭破壞仍一次次重建——這不僅是對和平的渴望,更是中國人民不屈的象徵。

浴血犧牲:鮮血染紅的和平之路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三部曲的人物命運在這部電影中得到了最終歸宿。無論是孫醒從松骨峰生還卻犧牲於中立區的悲劇,還是運輸員趙安南在第101次運輸中的意外犧牲,都指向同一個主題:和平的每一寸進步,都是用鮮血換取的。

影片結尾的遺體歸國場景,不僅體現中國「落葉歸根」的文化傳統,更展現國家對烈士的最高敬意:為國捐軀者,國家必不相負。 這不僅是對歷史的交代,更是對未來的承諾。

香港啟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作為香港國民教育工作者,我認為本片對愛國主義教育有三點啟示:

首先,情感共鳴重於空洞說教。影片中象徵歸途的「鑰匙」、代表希望的「乾花」、反覆重建的「和平鴿」,將家國情懷化為可感可知的情感體驗。香港的愛國教育,亟需這種寓情於景、潤物無聲的方式。

其次,從單向灌輸轉向雙向共情打動觀眾的不只是戰爭場面,更是戰士對家鄉的思念、對和平的渴望。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思考:「若我身處當年,會作何選擇?」從而實現角色代入與情感連結。

第三,創新教育形式與載體。應善用電影、音樂、社交媒體等媒介,結合內地戰跡考察、節慶活動、國家安全教育日等多元體驗,讓歷史與國情教育融入生活,而非僅存於課本。

影片結尾,停戰協議簽署的那一刻,沒有勝利的狂歡,只有如釋重負的寧靜。生還的戰士將帶著對逝者的思念,回歸平凡生活。走出影院,看著深圳街頭熙攘的人群與孩童笑臉,想起當年龍應台女士在香港演講時引動的《我的祖國》大合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熟悉的旋律,不正是銘記歷史中港融合的註腳嗎?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是將血火換來的歷史真相與「止戈為武」的和平精神,鄭重傳遞給下一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