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教育:構建有溫度的香港未來學習新範式
——基於王歡校長教育理念的探索 許為天 2025/10/22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5977
2025-10-22灼見來論
2025-10-18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王欢《AI背景下建构有温度的教育》的ppt
引言:從知識傳遞到意義建構的時代轉變
在2025年10月,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王歡校長在《AI背景下建構有溫度的教育》中提出,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核心價值已從「知識傳遞」轉向「賦能學生學會學習」。她強調,學習本質是大腦神經網絡的建構過程,而AI能通過多模態、結構化學習設計,強化知識的意義關聯與社會性協作。王校長指出,當前教育面臨兩大挑戰:
1.
技術應用浮於表面:AI多停留於單點工具使用,未能與教育生態深度融合;
2.
人文溫度缺失風險:若過度追求技術效率,教師可能淪為「操作員」,學生思維外包給AI。
她主張以「人機共生」為路徑,通過場景化學習、社會性連接與情感體驗,構建「高互動、高情感」的教育生態,讓AI成為激發學生好奇心與創造力的「加速器」。
內地基於《「人工智慧+」行動意見》等政策,已開展多層次實踐。在智慧教育場景重構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學校構建「智慧課堂」,通過AI學伴、虛擬實驗室等工具,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以王校長所在的承澤小學為例,校園角落被轉化為「觸發式學習場景」,使知識在真實問題中活化。教師角色也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學習設計師」,重點培養提問、批判與遷移能力,通過AI數據分析學生認知模式,定制差異化教學策略。
同時,評價體系突破「唯分數論」,注重創新思維、協作能力等素養評價,例如浙江部分學校引入AI成長檔案,記錄學生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這些實踐印證了王校長「連接改變教育」的理念,體現技術與人本的深度融合。
香港作為國際科創中心,具備技術資源與國際化視野,但在AI教育融合上面臨獨特挑戰。現有課程體系偏重應試,難以適應AI時代的跨學科學習需求;多數教師對AI工具停留在基礎應用,缺乏設計人機協同教學的能力;名校與基層學校在技術投入上的差距,可能加劇教育不公。然而,香港亦擁有獨特優勢,可依託大灣區產業資源,開發「AI+金融」「AI+醫療」等本土化學習項目,並利用多元文化背景引入國際案例,培養學生全球視野與跨文化協作能力。
參考北京師範大學張志勇教授倡導的「熱帶雨林式教育生態」,香港需從多維度開展實踐。政策層面應制定AI教育發展藍圖,將AI素養納入基礎教育核心目標,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學校開展智慧場景建設,同時參考內地「人工智慧+」行動計劃,推動跨部門合作,打通企業、高校與中小學的資源壁壘。
學校層面需重構學習空間與課程,開展「場景革命」,將校園改造為「廣泛學習空間」,例如利用V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通過物聯網創建生態觀測站;推動課程融合,開發「AI+人文」「AI+藝術」等跨學科課程,如用自然語言處理分析古詩詞情感,以生成式AI創作視覺藝術;同時創新評價體系,引入AI輔助的素養評估模型,追蹤學生明辨思維、創造力等軟實力的發展。
教師發展方面需實現從「技工」到「育人導師」的轉變,開展「AI教育學」培訓,重點提升教師的提問設計、情感引導與倫理思辨能力,建立教師創新實驗室,鼓勵開發人機協同課例,例如讓AI助教處理機械作業,使教師專注深度討論。
學生賦能需兼顧「AI思維」與人文精神培養,通過項目式學習、人機辯論賽等活動,訓練學生的問題定義與演算法批判能力;強化情感教育,以王校長所述的「高互動關係」抵消技術冷漠,例如開展「AI倫理工作坊」,探討技術背後的價值選擇。
資源整合層面應構建無邊界學習網絡,聯合大灣區學校共建AI學習社區,共用虛擬實驗室、名師課程等資源;引入企業真實案例,讓學生在社會參與中理解AI的實踐意義。
王歡校長的論述提醒我們,AI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培養「技術專家」,而是塑造能駕馭技術、充滿同理心的完整的人。學校要由「教師為生產而教」改革為「學生為生活而學」,幫助每一個人建構有意義、有尊嚴、有幸福感的生活。香港若能以「人機共生」為核心理念,將中華教育傳統與國際創新資源結合,將打造出既具科技銳度、又含人文溫度的未來教育範式,讓每個學生在AI時代中找到自己的生命坐標與創造價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