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歷史之鏡照見教師責任 信報 2025/10/1
電影《731》以其震撼的歷史再現,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歷史反思與國民意識提升的契機。《731》雖然因其真實再現歷史殘酷面而被列爲三級片,不適合直接用作學生教材,但卻爲香港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視角和情感體驗。通過深入了解這段歷史,教師能夠提升自身國民意識,從而更有效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情感。
科學之名下的人間煉獄
《731》以抗日戰爭末期為背景,深刻揭露了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在哈爾濱以「防疫給水」為名,實際進行人體細菌實驗的殘酷歷史。影片通過多位人物的視角,展現了這一人類歷史上極為黑暗的篇章。電影描繪了日軍如何以科學研究為幌子,實則進行違反人道的活體實驗,包括凍傷實驗、細菌感染測試、活體解剖等極端殘忍的行為。
這段歷史特別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科學家、醫護人員,如何在「科學進步」的名義下,喪失了基本的人性與道德底線?
據歷史資料記載,至少有3000名以上的中國人、蘇聯人、朝鮮人在這些實驗中喪生,實際數字可能更高。這些場景雖然令人痛心,但卻是歷史事實的銀幕再現。更令人警醒的是,這些罪行的執行者不是無知的暴徒,而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科學家和醫學專家。
有滔天罪行的壓迫,便有不屈不撓的抵抗。電影展現了絕境下受害者(包括中國人、蘇聯人、朝鮮人)不屈的反抗精神。雖然具體角色細節有限,仍可以看出影片通過小人物在絕境中的覺醒,展示了不同族群在面對極端不人道待遇時的抵抗及合作精神。可惜的是,在影片結束前,也顯示了戰後一些國際力量對這些戰爭罪行的態度,反映了歷史的複雜性和戰後政治現實的醜惡。
銘記歷史與倫理培育
1. 認識真實歷史,建立國家認同
香港在回歸後的一段歲月裏,長期未能建立系統性的國民教育,導致年輕教師對國家歷史與文化的認知近乎空白。這部電影提供了一個認識歷史真相的機會,幫助他們建立對中國人生身份的認同感。
2. 培養批判思維,抵抗錯誤信息
部分香港教師對歷史的認識存在偏差,甚至有人將日本稱為「鄉下」。這種認識上的偏差需要通過真實的歷史教育來糾正。更重要的是,從這段歷史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思考:專業知識與技術應當為何種價值觀服務?當科學研究違背基本人道原則時,專業人員應當如何抉擇?
3. 珍愛和平,反思專業道德
通過展示戰爭極端殘酷的一面,電影能夠幫助香港教師理解和平的珍貴,培養維護和平的意識。特別值得教師反思的是:如何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倫理思考,避免培養出「有技術無良知」的所謂「專業人才」。正如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的結束語所說:「別回頭,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間煙火,有國泰民安。別忘記,來時路,有民族苦難,有國仇家恨」。
4. 科學倫理,服務人類福祉
從《731》的歷史教訓中,教育工作者應當獲得深刻的專業啟示:任何專業知識和技術都必須以維護人類尊嚴和基本人權為前提。在科學教育中,我們必須強調倫理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沒有道德引領的科學技術,可能成為毀滅人性的工具。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銘記歷史、傳承真相,並以適當的方式幫助年輕一代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我們更應當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倫理思考,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與道德判斷力,確保科學技術的發展始終服務於人類的福祉與尊嚴。這不僅是專業要求,更是我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與擔當,也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責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