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南京照相館》——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南京照相館》——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信報    2025/8/28)

2025年盛夏,一部名為《南京照相館》的電影沉重叩擊國人心靈。它不靠血腥屠戮的視覺衝擊,而是以一間狹小照相館為窗口,凝視1937年寒冬南京那個「斷壁殘垣、積骨如山」的時代,揭示日寇殘暴的暗,拍出中華人性的光—— 一群普通人以生命守護真相的微光,照亮了民族最黑暗的時刻。

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南京淪陷期間,照相館學徒冒死沖印日軍暴行照片,並將這些「京字一號」罪證秘密運出城外。這批影像不僅戳穿侵略者的虛偽宣傳,更在戰後東京審判中,成為釘死戰犯的鐵證。電影以極致克制的鏡頭語言,將暴行隱於暗房紅光之間,聚焦於亂世小人物的勇氣與尊嚴——照相館一眾從苟且偷生到冒死護送底片。

80年未癒的傷口:歷史認知的斷層

今年是抗戰勝利80週年,3500萬軍民傷亡的慘痛代價,卻在東瀛島國被刻意消音。當《南京照相館》還原歷史真相時,日本影院正上映《長崎 閃光の影で》(幾個見習護士在被原子彈轟炸後的長崎拼死救治傷員)、《滿天的星》(二戰期間一艘日本郵船被美軍潜水艇擊沉,造成船上七百餘名日本兒童身亡)等影片,將侵略者塑造成「戰爭受害者」。這種掩飾侵略歷史,散播歷史虛無主義的行為,正是電影中日軍攝影師偽善的延續。

電影中提及的戰犯審判情節,筆者再查究史實,揭示德國與日本兩戰敗國在戰後對戰爭罪行處理的根本分歧,這種差異更顯怵目驚心:

對比維度

德國

日本

戰犯審判

紐倫堡審判起訴納粹黨、軍隊、企業高層,共177人定罪。1950-60年代西德政府持續追捕在逃納粹戰犯。

東京審判僅28人受審,7人判死刑,天皇免責,財閥高層多數未起訴。及後美國主導釋放戰犯,包括岸信介(甲級戰犯嫌疑人),而岸信介更在1957年成為首相

歷史教育

將納粹罪行納入教科書,建立集中營紀念館

教科書稱侵華戰爭為「進入中國大陸」,淡化南京大屠殺,右翼團體否認「強徵慰安婦」

國家賠償

在二戰後賠償總額約 640億歐元,對象包括以色列與猶太人組織、東歐國家及當年強制勞工。

政府堅持「戰後條約已解決賠償」;

中國民間索賠案屢多敗訴。

社會反思

總理勃蘭特1970年華沙下跪,
建立「反納粹立法」
,禁止納粹意識形態傳播。

民眾視戰犯為「殉國者」,供奉在靖國神社,歷任首相及政府高層以不同形式參拜。

吾輩自強:從記憶到行動的民族自覺

「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挺身而出;同胞受苦河山待復,我會牢牢記住」1970年代台灣音樂人劉家昌一首經典《我是中國人》的歌聲,至今迴盪著抗戰精神的血脈傳承。面對歷史認知的角力,我們需要作出理性而堅定的教育紮根行動:

1.           帶年輕一代走進東北「九一八」紀念館、盧溝橋抗日戰場、上海四行倉庫,讓磚瓦血痕講述真相。

2.           觀看《里斯本丸號沉沒》及《東極島(日軍對戰俘虜殘暴及中國老百姓的勇義);《731(揭露日軍細菌部隊暴行), 與《南京照相館》形成歷史拼圖。

侵略我國、殘害同胞十數年的日本,在戰後能保住國體,卻未有反思己過,反而掩飾罪行、拒絕道歉及賠償。如今我們國家在國際舞臺的角色日益重要,在重新認定日本侵略給我們帶來屈辱的同時,亦有實力去堅持要求日本認清罪行,讓日本人知道上輩人對鄰國的侵略,認真道歉並合理賠償。

微光照亮未來

當《南京照相館》片尾將歷史照片與今日南京重疊,這不是仇恨的延續,而是對「和平何來」的深刻叩問。導演申奧把底片喻為「平民的子彈」,當年的照相館學徒用顯影液揭示真相,今日的我們更需以理性自強守護歷史之光——遺忘屠殺,等同二次殺戮;扭曲歷史!

銘記,是為了悲劇永遠不再重演。

一張底片,能擊碎侵略者的謊言;

一部電影,可喚醒沉睡的歷史基因;

國民的自強,終將鑄就偉大的復興。

2025/08/09

香港基礎教育「破繭成蝶」的力量

 

香港基礎教育「破繭成蝶」的力量   許為天(信報 2025/8/9)
見報標題:基礎教育具「破繭成蝶」力量

 

在上一期,筆者描述了香港自回歸以來,教育改革如「春蠶吐絲」層層積累,卻在制度、能力與資源多重限制下結成厚繭。筆者博士論文是探究本世紀初香港教育改革的框架及進展,深知「破繭」需龐大能量——當下基礎教育體系、學校及教師團隊的改革識見與執行力仍顯不足。若貿然強推劇變,恐削弱現存優勢(如嚴謹校風、公開試公信力),反釀成「破繭未成蝶,先折翼」之憾。然而放任現時「優勝劣汰」的精英模式,由大社會的勞動市場及福利政策照顧其他在基礎教育的失敗者,實非香港之福。

三年前,香港教育領導協會向政府提交《教育新篇章》倡議,其中期目標直指核心: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具備中英雙文、普英雙語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奠基廣闊知識體系與數位素養,並能對接國家發展規劃生涯。達成此目標,亟需破解雙語能力培養的關鍵瓶頸。現時,精通普通話或英語教學的教師非常短缺;另外,學校鑑於招聘困難,亦要包容教學水平欠佳的教師。所以,如果可以引用境外非粵語優秀教師,便可「一矢雙鵰」。

 善用薪酬槓桿,構建國際化師資

香港教師薪酬較北京高出一倍,亦稍高於國際競爭對手的新加坡,此優勢應轉化為戰略資源。筆者主張推行「2+2雙語核心教師」試點計劃,分階段重塑師資結構:試點期為5年,中小學可以因解聘或退休而來的教師空缺作出申請,每校最多4名教師——2名內地教師(「高級」職級或以上)主責普教中或人文歷史,2名英語母語教師(五年教學經驗以上)主導英文、數理、STEM或跨科閱讀,此舉直接建立普/英沉浸環境。學校必須承諾在計劃期限內達成非粵語的主流校園氛圍,切斷對粵語的教學依賴。

在政策上,要對試點計劃小學作放鬆「融合教育」的要求及對中學豁免現行「85%學生屬全港前40%」才可設英語班的政策要求。當然,為化解文化隔閡與效能疑慮,配套措施至關重要:在校外需要由當局撥款鼓勵、統籌招聘及整體協調;在校內則應委任本地資深教師兼任「文化協作員」,協助外來教師的適應及與其他教師家長學生的溝通,消解「文化孤島」效應。。

從教學語言到校園生態的系統重構

若有試點學校作出相應非粵語校園氛圍的承諾,但不擬聘任非粵語教師,則可獲取資助打造「校園雙語生態系統」:

1.         設立「普通話及英語互動區」:配置AI語音助手強制普通話及英語交流,推動雙語項目式學習;

2.         教師培訓革新:推行「三地聯培」,香港院校、內地師大、英語國家的大學合辦現職教師普通話及英語教學進修課程,乃至「雙語教育碩士」,線上修讀學科教學法與語言評估模組,在假期赴內地或英語國家實戰教學;

3.         實施「雙語增權」:以跳升薪級點或獎金激勵 --
PMI(
普通話為教學語言)教師考取普通話水平測試(CPTS)二级乙等及以上[內地教師的要求][中文科教師需二級甲等及以上]
EMI(
英語為教學語言)教師考取IELTS 6.5+[英文教師則需7.5+]

在五年內,試點小學要在小三達成全部非粵語教學:PMI-中文、人文;EMI-英文、數理、STEM;其他科目則可以其中選擇或混合。而試點學亦基本依小學的情況,只是人文科會否轉為EMI,則視學校本身及高中發展而訂。

從「蠶繭」到「蝶翼」的躍變關鍵

香港教育的蛻變需借力國家戰略與區域融合,短期以「薪酬優勢」吸引全球教師,補足關鍵人力缺口;中期以「雙語生態」重構校園,使普通話及英語從「教學工具」蜕變為「校園氛圍」;依託內地及英語國家協作建立「教師聯培課程共建認證互通」體系。當師資國際化、校園語境化、制度彈性化三軌並進,香港基礎教育方能擺脫繭中掙扎,羽化為兼具國際競爭力與國家認同感的育才典範——這不僅是香港之需,更是貢獻國家「教育強國」戰略中「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支點。國家國務院在2025年初發表《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六力特徵」中的「國際影響力」,便是要「培養通曉國際規則、精通雙語溝通的戰略人才」。香港具備「一國兩制」的優勢,可以助力提升國家在全球的教育話語權,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2025/08/07

香港頂尖學生偏愛醫科—多元人才培育與社會永續發展

香港頂尖學生偏愛醫科多元人才培育與社會永續發展                   許為天          2025/8/7 

編輯已應本人[2025/8/7上午]要求,修改前言如下,特此周知🙏

香港IBDSE狀元多選醫科,反映以高薪職業為導向的社會就業風氣。對比內地醫生的職業生態,此現象或加劇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背離「病向淺中醫」的醫療原則。作者強調社會需邁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未來,鼓勵學生打破單一價值觀,探索更多不同的領域,保障社會永續發展。

原來的前言
香港IB狀元多選醫科,反映以高薪職業為導向的社會就業風氣。對比內地醫生的職業生態,此現象或加劇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並非增設醫學院所能解決*。作者強調社會需邁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未來,鼓勵學生打破單一價值觀,探索更多不同的領域,保障社會永續發展。

並非增設醫學院所能解決 是灼見名家編輯加上,不是筆者原意

 現象描繪:狀元獨選醫科的背後隱憂

2025年國際文憑(IB)課程放榜數據顯示,香港滿分狀元人數突破30人,其中有26名已經被港大醫學院搶閘錄取。相對於香港文憑試課程,IB課程更應旨在培養全面發展、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其學生本應在各個領域發揮創造力。然而現實是,IB優秀人才卻被傳統醫科大量吸納,導致科技創新、文化藝術領域面臨高端人才短缺。再看今年香港文憑試(DSE16名狀元中,有11名選擇醫學作為未來方向。這種70-80%「從眾效應」背後,是社會對醫科職業的經濟回報:公立醫院醫生起薪達每月7萬至8萬港元,至高級醫生年薪可超二百萬,私人行醫的更不止於以上收入,遠超教師等公務員職位,難怪尖子學生趨之若鶩。

作一個比較,內地醫生的職業生態與香港顯著:經濟回報方面,深圳公立醫院的入職至高階職位的收入僅為香港的三分一至四分之一,低於遊戲策劃和互聯網開發等行業。另外,在內地眾多行業各有發展的情況下,醫學並非尖子高中學生優先選取的科系,近五年湖北省理科狀元無一人報考醫學院,全國範圍內醫學專業在狀元最愛專業中僅位列第17位,佔比僅1.2%

在香港,醫生收入極高直接推升醫療成本,迫使基層乃至中等收入市民深度依賴公共醫療系統。然而,政府醫療資源長期緊絀,導致公共專科輪候時間嚴重延宕,徹底背離「病向淺中醫」的醫療原則——近年大批港人北上求診牙科,正是此困局的現實映照。

儘管增加本地醫生供應被視為緩解「求醫難」的對策,政府更計劃設立第三間醫學院。今年文憑試一名「超級狀元」卻公開質疑此舉:他擔憂院校擴張將分薄教學資源、影響醫科生培養質素。此立場不禁引人深思:這究竟是對教育品質的合理顧慮,抑或隱含業界對「供應增加恐拉低未來收入」的抗拒?更深層次的叩問在於:當香港深陷醫療資源的貧富鴻溝,對照內地逐步建構的普惠型全民健康體系,我們能否從中探索出一條公平與效率並重的改革出路。

 結構性失衡、價值觀異化

當香港過半頂尖中學生湧向醫科、法律等「神科」,科技與文化創意等戰略領域正陷入人才斷層危機。以筆者倡議的 METALS 學科框架(Mathematics數學, Engineering工程, Technology技術, Arts藝術, Language語言, Science科學)檢視,這些驅動全球創新的關鍵領域,本地人才儲備嚴重匱乏。此失衡不僅窒礙產業升級,更蠶食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動能。

更深層的教育異化現象值得警醒:國際文憑(IB)課程推崇的「終身學習者」(Lifelong Learners)理念,正被功利主義扭曲為「高薪厚職」的單向度成功標尺。學生在薪酬至上價值觀驅動下,逐漸喪失探索知識邊界的勇氣——這種價值選擇的弔詭性,在醫療領域尤為尖銳:當準醫學生以收入為職業選擇核心考量時,卻可能背離《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援引的《日內瓦宣言》精神:「病人的健康與福祉為我首要考慮」兩者形成深刻對照:前者錨定個人利益最大化,後者奠基於社會責任倫理。此矛盾不僅折射教育目標的偏移,更預示專業精神的潛在危機。

 多元共生:開啟教育新未來

在當今時代,教育的走向牽動著每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更深刻影響著社會的整體進步。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亟需邁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未來,為年輕人構建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

一、打破單一價值枷鎖,重新定義成功人生

在香港,社會往往過度聚焦於高薪厚職,將醫生等職業視為成功的典範,這背後反映的是香港產業結構下人才通道的相對單一性。然而,成功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放眼全球,無數偉大的事跡詮釋著多元成功的內涵。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智慧與努力為全球解決饑餓問題,貢獻跨越國界、惠及全人類;到鍾南山醫生,於2003年非典與2020年新冠疫情中挺身而出,成為守護生命的抗疫英雄——這些成功範例,在香港的教育體系中卻常被忽視。我們不能再將成功簡單等同於經濟地位或賺錢多少,更不能僅以金錢多寡與閒暇生活衡量人生價值。成功的樣貌本就多元:它可能是藝術領域的卓越成就,可能是烹飪行業裡的頂級廚師,也可能是演藝行業中憑演技贏得的高收入與社會認可。每一個在自身領域發光發熱、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都擁有有價值的人生。

二、拓展升學就業視野,擁抱千行萬業

建立系統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至關重要。對於學生而言,不能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熱門行業。如今,各行各業都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以電競行業為例,近年來發展迅猛,一場電競比賽可以吸引六七萬人參與,相關從業者也能獲得六七萬的收入,這正說明新興行業同樣能提供廣闊發展空間與可觀回報。

中學階段正是拓展升學就業視野的關鍵時期。學生不該只盯著金融、貿易等傳統領域,更應積極擴闊體驗——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豐富多元,為學生提供多元實習與選科機會。透過參與實踐,學生能親身感受不同行業的工作內容與氛圍,從而發現興趣、明確方向。這樣不僅讓學生的人生更豐富,更能為社會培育各有所長的專業人才。

三、培養各有所長之人,保障社會持續發展

教育的目標不應是培養整齊劃一的精英,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展為各有所長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潛力,教育應該尊重並挖掘這些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發展路徑。當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各具特色、各有所長時,社會將充滿多元而充滿活力的氛圍。這種多元性是香港作為國際大城市應有的特質,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深層保障。

我們要鼓勵每一位同學勇敢地探索未來,無論是懷仁心的醫者、探未知的科學家、求創新的企業家,還是用心服務他人的工作者,都能在各自領域綻放光彩。讓我們共同邁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未來,為每位學生創造更美好的明天,也為社會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