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香港頂尖學生偏愛醫科—多元人才培育與社會永續發展

香港頂尖學生偏愛醫科多元人才培育與社會永續發展                   許為天          2025/8/7 

編輯已應本人[2025/8/7上午]要求,修改前言如下,特此周知🙏

香港IBDSE狀元多選醫科,反映以高薪職業為導向的社會就業風氣。對比內地醫生的職業生態,此現象或加劇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背離「病向淺中醫」的醫療原則。作者強調社會需邁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未來,鼓勵學生打破單一價值觀,探索更多不同的領域,保障社會永續發展。

原來的前言
香港IB狀元多選醫科,反映以高薪職業為導向的社會就業風氣。對比內地醫生的職業生態,此現象或加劇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並非增設醫學院所能解決*。作者強調社會需邁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未來,鼓勵學生打破單一價值觀,探索更多不同的領域,保障社會永續發展。

並非增設醫學院所能解決 是灼見名家編輯加上,不是筆者原意

 現象描繪:狀元獨選醫科的背後隱憂

2025年國際文憑(IB)課程放榜數據顯示,香港滿分狀元人數突破30人,其中有26名已經被港大醫學院搶閘錄取。相對於香港文憑試課程,IB課程更應旨在培養全面發展、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其學生本應在各個領域發揮創造力。然而現實是,IB優秀人才卻被傳統醫科大量吸納,導致科技創新、文化藝術領域面臨高端人才短缺。再看今年香港文憑試(DSE16名狀元中,有11名選擇醫學作為未來方向。這種70-80%「從眾效應」背後,是社會對醫科職業的經濟回報:公立醫院醫生起薪達每月7萬至8萬港元,至高級醫生年薪可超二百萬,私人行醫的更不止於以上收入,遠超教師等公務員職位,難怪尖子學生趨之若鶩。

作一個比較,內地醫生的職業生態與香港顯著:經濟回報方面,深圳公立醫院的入職至高階職位的收入僅為香港的三分一至四分之一,低於遊戲策劃和互聯網開發等行業。另外,在內地眾多行業各有發展的情況下,醫學並非尖子高中學生優先選取的科系,近五年湖北省理科狀元無一人報考醫學院,全國範圍內醫學專業在狀元最愛專業中僅位列第17位,佔比僅1.2%

在香港,醫生收入極高直接推升醫療成本,迫使基層乃至中等收入市民深度依賴公共醫療系統。然而,政府醫療資源長期緊絀,導致公共專科輪候時間嚴重延宕,徹底背離「病向淺中醫」的醫療原則——近年大批港人北上求診牙科,正是此困局的現實映照。

儘管增加本地醫生供應被視為緩解「求醫難」的對策,政府更計劃設立第三間醫學院。今年文憑試一名「超級狀元」卻公開質疑此舉:他擔憂院校擴張將分薄教學資源、影響醫科生培養質素。此立場不禁引人深思:這究竟是對教育品質的合理顧慮,抑或隱含業界對「供應增加恐拉低未來收入」的抗拒?更深層次的叩問在於:當香港深陷醫療資源的貧富鴻溝,對照內地逐步建構的普惠型全民健康體系,我們能否從中探索出一條公平與效率並重的改革出路。

 結構性失衡、價值觀異化

當香港過半頂尖中學生湧向醫科、法律等「神科」,科技與文化創意等戰略領域正陷入人才斷層危機。以筆者倡議的 METALS 學科框架(Mathematics數學, Engineering工程, Technology技術, Arts藝術, Language語言, Science科學)檢視,這些驅動全球創新的關鍵領域,本地人才儲備嚴重匱乏。此失衡不僅窒礙產業升級,更蠶食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動能。

更深層的教育異化現象值得警醒:國際文憑(IB)課程推崇的「終身學習者」(Lifelong Learners)理念,正被功利主義扭曲為「高薪厚職」的單向度成功標尺。學生在薪酬至上價值觀驅動下,逐漸喪失探索知識邊界的勇氣——這種價值選擇的弔詭性,在醫療領域尤為尖銳:當準醫學生以收入為職業選擇核心考量時,卻可能背離《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援引的《日內瓦宣言》精神:「病人的健康與福祉為我首要考慮」兩者形成深刻對照:前者錨定個人利益最大化,後者奠基於社會責任倫理。此矛盾不僅折射教育目標的偏移,更預示專業精神的潛在危機。

 多元共生:開啟教育新未來

在當今時代,教育的走向牽動著每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更深刻影響著社會的整體進步。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亟需邁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未來,為年輕人構建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

一、打破單一價值枷鎖,重新定義成功人生

在香港,社會往往過度聚焦於高薪厚職,將醫生等職業視為成功的典範,這背後反映的是香港產業結構下人才通道的相對單一性。然而,成功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放眼全球,無數偉大的事跡詮釋著多元成功的內涵。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智慧與努力為全球解決饑餓問題,貢獻跨越國界、惠及全人類;到鍾南山醫生,於2003年非典與2020年新冠疫情中挺身而出,成為守護生命的抗疫英雄——這些成功範例,在香港的教育體系中卻常被忽視。我們不能再將成功簡單等同於經濟地位或賺錢多少,更不能僅以金錢多寡與閒暇生活衡量人生價值。成功的樣貌本就多元:它可能是藝術領域的卓越成就,可能是烹飪行業裡的頂級廚師,也可能是演藝行業中憑演技贏得的高收入與社會認可。每一個在自身領域發光發熱、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都擁有有價值的人生。

二、拓展升學就業視野,擁抱千行萬業

建立系統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至關重要。對於學生而言,不能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熱門行業。如今,各行各業都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以電競行業為例,近年來發展迅猛,一場電競比賽可以吸引六七萬人參與,相關從業者也能獲得六七萬的收入,這正說明新興行業同樣能提供廣闊發展空間與可觀回報。

中學階段正是拓展升學就業視野的關鍵時期。學生不該只盯著金融、貿易等傳統領域,更應積極擴闊體驗——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豐富多元,為學生提供多元實習與選科機會。透過參與實踐,學生能親身感受不同行業的工作內容與氛圍,從而發現興趣、明確方向。這樣不僅讓學生的人生更豐富,更能為社會培育各有所長的專業人才。

三、培養各有所長之人,保障社會持續發展

教育的目標不應是培養整齊劃一的精英,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展為各有所長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潛力,教育應該尊重並挖掘這些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發展路徑。當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各具特色、各有所長時,社會將充滿多元而充滿活力的氛圍。這種多元性是香港作為國際大城市應有的特質,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深層保障。

我們要鼓勵每一位同學勇敢地探索未來,無論是懷仁心的醫者、探未知的科學家、求創新的企業家,還是用心服務他人的工作者,都能在各自領域綻放光彩。讓我們共同邁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未來,為每位學生創造更美好的明天,也為社會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