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礎教育「破繭成蝶」的力量 許為天(信報 2025/8/9)
見報標題:基礎教育具「破繭成蝶」力量
在上一期,筆者描述了香港自回歸以來,教育改革如「春蠶吐絲」層層積累,卻在制度、能力與資源多重限制下結成厚繭。筆者博士論文是探究本世紀初香港教育改革的框架及進展,深知「破繭」需龐大能量——當下基礎教育體系、學校及教師團隊的改革識見與執行力仍顯不足。若貿然強推劇變,恐削弱現存優勢(如嚴謹校風、公開試公信力),反釀成「破繭未成蝶,先折翼」之憾。然而放任現時「優勝劣汰」的精英模式,由大社會的勞動市場及福利政策照顧其他在基礎教育的失敗者,實非香港之福。
三年前,香港教育領導協會向政府提交《教育新篇章》倡議,其中期目標直指核心: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具備中英雙文、普英雙語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奠基廣闊知識體系與數位素養,並能對接國家發展規劃生涯。達成此目標,亟需破解雙語能力培養的關鍵瓶頸。現時,精通普通話或英語教學的教師非常短缺;另外,學校鑑於招聘困難,亦要包容教學水平欠佳的教師。所以,如果可以引用境外非粵語優秀教師,便可「一矢雙鵰」。
香港教師薪酬較北京高出一倍,亦稍高於國際競爭對手的新加坡,此優勢應轉化為戰略資源。筆者主張推行「2+2雙語核心教師」試點計劃,分階段重塑師資結構:試點期為5年,中小學可以因解聘或退休而來的教師空缺作出申請,每校最多4名教師——2名內地教師(「高級」職級或以上)主責普教中或人文歷史,2名英語母語教師(五年教學經驗以上)主導英文、數理、STEM或跨科閱讀,此舉直接建立普/英沉浸環境。學校必須承諾在計劃期限內達成非粵語的主流校園氛圍,切斷對粵語的教學依賴。
在政策上,要對試點計劃小學作放鬆「融合教育」的要求及對中學豁免現行「85%學生屬全港前40%」才可設英語班的政策要求。當然,為化解文化隔閡與效能疑慮,配套措施至關重要:在校外需要由當局撥款鼓勵、統籌招聘及整體協調;在校內則應委任本地資深教師兼任「文化協作員」,協助外來教師的適應及與其他教師家長學生的溝通,消解「文化孤島」效應。。
從教學語言到校園生態的系統重構
若有試點學校作出相應非粵語校園氛圍的承諾,但不擬聘任非粵語教師,則可獲取資助打造「校園雙語生態系統」:
1.
設立「普通話及英語互動區」:配置AI語音助手強制普通話及英語交流,推動雙語項目式學習;
2.
教師培訓革新:推行「三地聯培」,香港院校、內地師大、英語國家的大學合辦現職教師普通話及英語教學進修課程,乃至「雙語教育碩士」,線上修讀學科教學法與語言評估模組,在假期赴內地或英語國家實戰教學;
3.
實施「雙語增權」:以跳升薪級點或獎金激勵 --
PMI(普通話為教學語言)教師考取普通話水平測試(CPTS)二级乙等及以上[內地教師的要求][中文科教師需二級甲等及以上]及
EMI(英語為教學語言)教師考取IELTS 6.5+,[英文教師則需7.5+]
在五年內,試點小學要在小三達成全部非粵語教學:PMI-中文、人文;EMI-英文、數理、STEM;其他科目則可以其中選擇或混合。而試點中學亦基本依小學的情況,只是人文科會否轉為EMI,則視學校本身及高中發展而訂。
從「蠶繭」到「蝶翼」的躍變關鍵
香港教育的蛻變需借力國家戰略與區域融合,短期以「薪酬優勢」吸引全球教師,補足關鍵人力缺口;中期以「雙語生態」重構校園,使普通話及英語從「教學工具」蜕變為「校園氛圍」;依託內地及英語國家協作建立「教師聯培—課程共建—認證互通」體系。當師資國際化、校園語境化、制度彈性化三軌並進,香港基礎教育方能擺脫繭中掙扎,羽化為兼具國際競爭力與國家認同感的育才典範——這不僅是香港之需,更是貢獻國家「教育強國」戰略中「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支點。國家國務院在2025年初發表《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六力特徵」中的「國際影響力」,便是要「培養通曉國際規則、精通雙語溝通的戰略人才」。香港具備「一國兩制」的優勢,可以助力提升國家在全球的教育話語權,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