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4

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問與答

 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問與答                   許為天(信報 2022/12/24)


今年51日,在19944月組成的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正式結束。《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簡稱《守則》,199010月公佈)作為議會執行工作的基本依據,究竟何去合從。終於在2023年前見到新的局面,教育局在1216日公布《教師專業操守指引》(簡稱《指引》)

 1:現今的《指引》與《守則》有什麼分別?

1:最關鍵的分別是製定和頒布的單位,《守則》是由1987年「教育工作者專業守則籌備委員會」(教育統籌委員會下委員會),經三年廣泛諮詢後製訂而頒布,主要在於提升教育專業,行為操守監管並非主項,所以會出現一些較為理想化但欠具體的描述,如「應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凡是可以促進學生身心成長的活動,都應該努力不懈地改進,以滿足社會對專業的期望。」

《指引》是由教育局在今年參考了不同與當下教師專業發展相關文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師專業標準,與及審慎香港教育體系的實際情況和現行法例而制定的操守指引。由政府當局頒布,不只是指向教育界,也對社會大眾有展示作用,當然有管理執行的權責。

《守則》要照顧學校內的不同角色,所以在「對同事的義務」中會列明「對於有違良知的行政政策和措施,應首先循專業內的途徑提出異議」與及「作為行政人員,應尊重同事的專業地位,給同事以充份的機會對校政提出意見」;《指引》的對象只有教師,所以在「維持專業」中會列明教師不應「破壞同儕的協作文化,妨礙教學團隊的專業發展」與及不應「惡意批評學校 、辦學團體或教育團體,破壞 社會人士對學校和教育專業的信任」。

簡單而言,將兩份文件的名稱抽出「專業」,便是過往的《香港教育守則》與現今《教師操守指引》,前者是專業參考;後者是行政指引,大家便容易明白。 

2:如何處理《守則》?

2:據了解,教育局在管理教師操守時,會依據《指引》行事,而《守則》便成為歷史的參考文件。所以,一些根據以往《守則》而成的「行規」,便要再三思索了。例如,在「對同事的義務」中列明的「匿名投訴應不受處理」及「除非事前知會對方,不應對同事的專業活動作批評」,在現時的處理投訴及考績制度中,也有點不合時宜了。相反地,在「對專業的義務」中所列「以專業工作者的身份發言時,應首先聲明發言的資格、發言的身份和發言的實質代表性,若發言涉及某方面的利益,須澄清發言者與受益者的關係」,則仍可保留為教育專業中的君子協定。

另外,在《守則》第三章列明的專業教育工作者權利在今次《指引》完全沒有提及,是否仍存在呢?

3:新《指引》中,教師要留意的操守行為限制?

3:有關政治言論、不恰當教材等,在傳媒中已廣為報道,故此筆者便不在此贅述。反而,我會提出幾個在日常校園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一、儀容服飾:在「以身作則」中, 教師應該「儀容端莊得體...展現合乎教師專業的個人品格,做學生的模範」 。那麼,現時在校園經常爭論的教師可否染髮、男教師打領帶、女教師的水晶甲等等,便納入了可規範的範圍,如果整個行業沒有共識,那便要由辦學團體或校本處理。

二、師生戀:以往的爭論懸而未決,而在《指引》「關愛學生」中,提出教師不應「與學生有任何超越師生關係的交往」,亦即在教育局的規則上反對師生戀,十分明確。

三、校外師生活動:在「關愛學生」中,提出教師不應「在未獲校方批准及通知家長前為學生安排校外活動」。當然,現時學校的正式校外活動必定依足所列規矩,但是很多校外活動之後之延伸,如校隊比賽勝利後的即時慶功聚餐、班級宿營後班主任請同學食糖水,以至活動後護送一些學生回家等等正面的師生情誼活動,是否違規呢?似乎要在學校層面澄清,避免校方與教師產生認知的衝突。

4:對新《指引》有什麼看法及建議?

4:以學校環境來做比喻,《指引》便是教育局頒下給教師的校規,八大準則中列出40項應該做和32項不應該做的行為,更加附上11個違反專業操守個案,確是清清楚楚。筆者建議每一所學校的領導層均需要細閱《指引》,適當地修訂校本的《教師手冊》及考績機制。繼而召開教師會議,詳細闡釋《指引》及校本的執行細節,減免日後的誤會。

在整個教育環境方面,《指引》列出了由上而下的要求,卻未有觸及《守則》中教師的權利,譬如在《守則》中列出教育工作者有權「當其專業職務受服務機構的措施影響時,要求出席有關會議及發言,並索閱會議文件」與及「拒絕與職務無關的非專業工作」等等。筆者建議民間教育團體應就這方面與教育局商議,協調出一套在操守行為中教師的合理權利,從而得出一個上下平衡的專業運作。

2022/11/26

從中國式現代化到METALS

 從中國式現代化到METALS                       許為天(信報 2022/11/26)

202210月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中,涉及中國式現代化的篇章不算多,可是其重要性在於對中國至今的現代化作出條理分明的綜合,亦標明國家現代化的方向,更加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產生了標竿效應:現代化不一定要走西方的一套,中國式現代化確實是值得參考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重點分別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筆者在一些分享場合中,為方便一般參與者易於記憶,便簡化成:1. 十四億人、2. 共同富裕、3. 精神物質、4. 自然人類、 5. 和平發展。這五個重點,不單是概括了國家以至全世界發展的正面方向,香港發展也要在這五個方向中尋求發揮橋樑及窗口作用的途徑,從而也啟示了香港教育發展的前景:

 十四億人

國情教育,由國家的情況的認知到國家情感的培育都是刻不容緩,除了校內教師專業發展的配合,還有家長教育的提升。譬如教育局在今學年中國民教育的重要日子,添加了明年71日中國共產黨建黨102週年與及81日解放軍建軍節,此等飛躍式國民教育的跨越,也要有家長認知的配合,才能得到軟著陸的實在成果。

港人與十四億同胞的溝通,普通話的學習急在眉睫。最近,筆者出席了一個探討「普通話教中文」的研討會,大家還糾纏在普教中的障礙,我則提出以十年為限,培育我們的中學畢業生普通話達致相近社會語境的廣州水平,勇敢及創意地跨越香港教師及學校語境的限制,制定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成長途徑(如媒體、交友等等)

另外,本港居民的祖籍方言,如潮州話、上海話等,在這半世紀的香港發展中已在粵語獨大的校園及社會語境中淡出,甚或一些非粵語地域團體辦學的學校,也未有對地域方言及文化作重點的培育,這一點確實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共同富裕

授人以漁、才能助長持續發展的經濟,減低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共融。同樣地,學校應精準地幫扶弱勢學生,由政府帶頭的「共創新Teen地」幫助劏房戶初中學生立定志向,基於此進一步體現普及教育「一個也不能少」的理念;在高中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各展所長,提升實力。

精神物質

現時推行的價值觀教育,可以更有系統地配合中國中華傳統文化由最基本的孝禮勤誠以至較高層次的仁義忠信。當然更加要強調香港從西方文化吸納到的精華所在:淑女儀態、紳士風度、體育精神、秩序法治。學生的全面教育及文康體活動的發展,不止豐富校園生活,亦是培養成年社會豐盛人生的要素,更是文化演藝體育產業的基礙。 

自然人類

環境保護和低碳生活教育一直至香港學校教育的痛點,倒反內地學校教育卻有與時並進的更新,譬如在深圳學校的垃圾分類學生大使,環保教育擴至社區。在大灣區有領先全世界的電動車及環保產業,可以是本港青年創新就業的方向。以上兩方面的教育基礎,也應納入香港學校教育改革藍圖之中。

和平發展

作為國家對外的窗口、中外溝通的橋樑,港人相對於內地同胞,應該對於外國的語言文化有相當的裝備。當然,英文英語是我們的傳統優勢,要鞏固及加強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教育重點。更且,發展第二外語(如日韓、西班牙語)應是新增的任務。在民心相通上,在香港已有不少的一帶一路沿線的朋友:南亞族裔、印尼泰國菲律賓的家務助理,都是可以發展的人脈資源。

METALS

五大重點中,首尾兩點均與語言相關,所以筆者建議教育局在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加入Arts(藝術)而成為STEAM之後,不妨考慮再增加Language(語言)而成為METALS,金屬始終比蒸氣實在。金屬各有特性,學生成材可以是默默耕耘的小小螺絲帽,更可以成為未來國家社會的棟樑。

2022/10/29

是辛偉誠,還是蘇納克?

 

是辛偉誠,還是蘇納克?              許為天(信報 2022/10/29)

這兩個月在英國一輪政治風波後,又一個新首相出現,英文名稱是Rishi Sunak,香港的所有媒體使用的中文譯名叫「辛偉誠」。可是跳出香港境外,中國內地及台灣均稱之為「蘇納克」。說到西方人士的中譯名,香港、內地與台灣各有不同,也是正常不過。例如英國足球巨星David Beckham 的姓氏,香港譯碧咸、內地譯貝克漢姆、台灣譯貝克漢,可以說是各有各講,無傷大雅。但是涉及到英國官方與政治人物的中文譯名,則可能會翻起一些政治風波。

根據維基百科,在本港使用這些中文譯名有一定的根據,再回歸之前,譯名多數由香港政府中文公事管理局與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等官方機構制定;及至1997年回歸之後,這些譯名便是由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處理,估計香港的傳媒也便是約定俗成,沿用至今。

 

英領事館「港式獨家」譯名

維基百科中也提到這些譯名只在香港和澳門廣泛使用,而真實的情況,《澳門日報》已經是使用「蘇納克」。更有趣的是,連英國的BBC也不使用自己國家駐港總領事館的產品,BBC的中文網頁也是使用「蘇納克」,而「蘇納克」應該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或新華社譯名室制定。

英國的傳媒機構使用中國制定的譯名,倒反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傳媒卻仍舊使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的作品,全球獨家,孤立在世界華人社會中,這是什麼道理?筆者以為這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不同地區翻譯的分別,而是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文化的主導權:「譯名誰說了算數?」

有一種說法,1997年順利過度,此等譯名的採用,正如紀律部隊的西式步操,也是不變地沿用。「五十年不變」,可以不變便不變,到2047年才算。如今,習主席在七一標示一國兩制必須長期堅持,沒有了到2047年不變的限期,那便要面對這些殖民管治下的做法是否「不變」了。紀律部隊,甚至學校的升旗隊已經改用中式步操,香港傳媒還要使用英國領事館提供的「港式獨家」譯名嗎?有關當局確實需要研究研究。

 

香港主導體育粵語譯名

要說到香港文化在中文譯名的主導權,在體育界別中,更準確的是在足球報導中,香港可能在大灣區中大有作為,這話怎說?

英超球會Arsenal,香港一路沿用「阿仙奴」,內地的翻譯是「阿森纳」,不涉政治,相安無事。更且,在內地的粵語媒體(如廣東體育台)在旁述足球時也會用到香港的譯名。所以,在大灣區以至廣東廣西的粵語群體中,在體育賽事中的港式中文譯名確實有主導優勢。那便可以利用這優勢創造香港的文化產業:粵語旁述的體育節目。

其實,在內地的民間直播頻道中,亦有少部分用粵語旁述的體育賽事,就是方便一批粵語體育愛好者,同聲同氣,易於投入。但畢竟民間串流未合法規,而內地的主流電視台亦不會投資太多在粵語旁述方面。那麼香港的體育賽事播送便可因利乘便,來一個省港通的粵語體育賽事的合作,內地的粵語體育愛好者便有合法規的體育頻道,與香港的球迷一齊喊出「阿仙奴」或是「車路士」(英超另一球會Chelsea,內地譯作「切爾西」),真的希望香港這一個文化產業可以落戶大灣區。

 

CGTN英語當代國情時事

香港文化落戶大灣區,倒過來,香港市民亦要了解內地文化。現在正處於國家與美國西方對抗之時,內地主流媒體如何看世界局勢的發展:中美博弈、俄烏局勢...?有興趣的當然可以網上搜尋內地的資料,而現時香港電台電視33台也轉播中國中央電視台節目,一般觀眾可以免費在新聞報導中獲取。最近新增的34台,是傳播中國環球電視網紀錄(CGTN  Documentary)頻道,是一個全日英語頻道,筆者推薦給大學生及中學生,學習多一些「中國故事」的英文詞彙及說法。

如果可以再增添頻道,筆者建議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 ),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所屬的全日英語新聞台。以往,要直接用英語接觸新聞,多數是BBCCNN等西方的觀點,看CGTN便可以用英語來了解當今國情及世界時事的國家觀點。這一方面,對培養香港中西薈萃愛國愛港的未來人才特別有幫助。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要做到習主席提出的「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作用」,有變的地方,也有不變的優勢,港人真的要好好把握。

2022/10/01

國慶-影視盛宴習國情

 

國慶-影視盛宴習國情  🎉🎉       許為天(信報 2022/10/1)

出稿日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三週年,在此祝賀祖國及同胞「*中華復興平天下、國富民強滿幸福*」。在過去的2021-22學年,筆者到訪了13間學校作「國民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的教師專業主題分享;同時作了教師對國情認識的小調查,亦對應2020-21學年的結果如下:

教師回應:我對國情的認識

人數

百分比 [2020-21]

A. 很少 (程度顯示:知道中國首都、國家主席而已)

69

15% [17%]

B. 不多 (程度顯示:對中國歷史地理略有認知;不熟悉現今情況)

158

35% [40%]

C. 有認識 (程度顯示:常常留意大陸的新聞及發展)

191

42% [38%]

D. 非常熟悉 (程度顯示:對大陸的發展和一國兩制等有較深入的了解)

32

7% [5%]

總數

450

 

可以看到,老師對國情的認識確有少許的提升。然而,這少許的提升面對教育局在國民教育實踐的要求中,似乎並不足夠。例如最近教育局公文中提及國民教育重要日子,增添了930日的烈士紀念日。有些國民教育負責老師似乎弄不清這一日與國慶日的關係,提出在依往年的做法,在國慶日假期前的上課日即930日作國慶升旗儀式,而在國慶假期回來之後才處理烈士紀念日的悼念。

重溫烈士紀念日的意義,就是紀念自1840(鴉片戰爭)1949(新中國成立)無數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沒有這批英勇烈士的前撲後繼,為國為民,便沒有新中國的成立。道理上,必定是先悼念烈士才慶祝新中國成立。

當然,大部分老師不諳近代史、新中國與及中國共產黨,聽到道理也不明白。過去一年的教師國民教育亦偏重於國安教育,未能讓老師在這方面的認知有顯著的提升,所以亦出現老師提出這些疑問:「學生查詢近代中國香港發生的事情,難於解答,怕觸犯法例」、「愛國與愛黨相等嗎」。

5齣電影4套劇集

就國慶日之際,筆者提出一個較為輕鬆的方式補一補市民對以上歷史的認知,就是透過影片及電視劇。由影片開始,是「建黨偉業」「建國大業」「建軍大業」這一系列:

「建黨偉業」,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建國大業」,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線是第一屆政協會議的籌備,突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建軍大業」則聚焦於1927年由中國共產黨發起的南昌起義,及至19284月在井岡山,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中國工農紅軍正式誕生

三齣電影相當精簡,讓觀眾對民國建立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歷史有一個概括的理解,對某個時期有興趣探究的可更深入了解。要補充這段歷史中的抗日片段,筆者推薦兩套電影:「1942」及「八百」:

1942」講述1942年抗日戰爭背景下河南省中的一場悲劇,數百萬民眾忍受戰亂飢荒的痛苦,展開背井離鄉逃荒的旅程;

「八百」描述1937年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國民革命軍官兵堅守上海四行倉庫英勇悲壯事蹟。日軍侵華、國恨家仇;烈士奮抗,浩氣長存。

短短兩小時的電影,當然比不上數十集的電視劇詳盡:

廿年前的「走向共和」仍然是講述晚清至民初(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的經典劇集;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可以弄個明白;

「覺醒年代」展現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接著,「數風流人物」便闡述了這一批中共創建人物再接著廿多年的成長變化,直至新中國成立。

周恩來和鄧小平的法蘭西歲月

由國內跳到海外,「我們的法蘭西歲月」講述了1920年開始,、陳毅等青少年學子遠赴法國的故事,說是「勤工儉學」,實是「磨練踐行」。周恩來總理在外交上的卓越成就、國家危難時的力挽狂瀾;接著1978年開始,鄧小平成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法蘭西歲月」中可領悟兩位偉人的革命初心。

建議教育局提供

以上的電影及電視劇,很多都可以在網上中搜尋。要進一步放在校園中推廣,建議教育當局處理好在校園播放的版權,配以繁體字幕,供學校作國民教育的推廣,不失為一份在國慶日的禮物清單。

[補充一句,這份禮物最好不要作粵語配音,讓師生原汁原味領受,習慣普通話,也了解上一代領導人不同的腔調。]

2022/09/03

做好「共創明teen」

 


做好「共創明
teen」        許為天 (信報2022/9/3)

[踫巧今天另外兩份專欄亦談及「共創明teen」,附上剪報]

220903 「共創明teen」剪報

在新冠陰霾之中,香港學校已經踏入第三年的抗疫教學常態。疫境自強,在「一國兩制」的新局面,筆者以「抖擻精神昂鬥志、共譜教育新篇章」對前線的學校師生作出鼓勵。然而,在現實環境中,不少社經地位低下的學生獲得了鼓勵,假如沒有其他相應配套,也只能接受家庭的困境帶來成長的命運,不止輸在起跑線,也在賽跑的時候一路吃虧。政府正要推出的「共創明teen」會否是及時雨呢?

有在大學的朋友說到,「共創明teen」好似大學的友師(Mentor)計劃,即是配對大學校友及本科生,發揮學兄姊對師弟妹的人生導航;不只是大學,有些中學亦有相類的計劃,筆者也有參與中學及大學友師計劃的經驗。當然,今次政府推出的是扶貧計劃,是回應特首在政綱中提到要「同建關愛共融社會,增加青年上流機會」,「推行解決跨代貧窮的試驗計劃,設定範圍和計劃的內容,扶持居住在『劏房』的貧窮家庭兒童,目標是促進官商民合作,發動社會一同扶持其生活、學習和個人發展等需要」,而計劃的對象便是二千名居住在劏房的初中學生。

上述提及的師友配對只是其中一個元素,另外還有其他兩個元素:個人發展規劃及財政支援。在個人發展規劃中,不只有友師幫助探索,計劃中還有理論實踐兼備的五個範疇:第一是迎新活動;第二是基礎訓練,包括必修和選修活動;第三是友師與學員的互動環節;第四是多元團體活動;第五是畢業典禮和擴闊社交網絡。可謂之活動豐富,我擔心的是這二千對的師友配對的出席情況,是否有KPI(關鍵績效指標)呢?未能達標又是否能夠獲取全部每學生壹萬元的財政支援呢?

另外,在推廣計劃的記招中,一個牽涉全港學生的計劃卻未見有教育局的代表出席,難道教育局真的不在這計劃的跨部門工作小組之內。還有,這計劃強調集結官、商、民三方面的合作,為什麼缺少了對初中學生最大影響的兩個單位:家庭和學校?

如果真的脫離了學校的合作,我有以下的憂慮。以二千個名額作參考,即每所中學平均可以有四五位劏房學生受惠,如何作選取呢?受助學生會否在校園被其他同學標籤?「你就著數啦,政府畀壹萬銀你。」再者,只是依靠一個激勵計劃便意圖「增加青年上流機會」,確是有點脫離實際。可是,受助學生及家庭卻可能有很高的期望,認識一個高社經地位的友師,是否一個攀龍附鳳的機會呢?友師有心理準備嗎?整個計劃如何處理這個期望落差呢?

其實,現時民間也有一些相類的中學生計劃,協助學生作生涯規劃,提升上流動機,較具規模有「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現時已經有超過200間中學參與其中,亦有完備的VASK(價值、態度、技能及知識)架構及發展工作理念。「共創明teen」工作小組是否可以和此類計劃的單位溝通合作呢?

要達成「增加青年上流機會」的目標,便必須務實地了解初中學生發展的規律,配合個別學生成長的家庭和學校環境。所以,筆者建議透過學校「共創明teen」,起初試點可以是二千個住劏房的初中學生,最終目標是所有住劏房的中學生。其實,如果要更顯果效,快要準備文憑試的中四五學生應更為優先,他們的心智較為成熟,對前程規劃也有較高的渴望。

由中學按劏房學生數目作比例分配友師及財政的配額,亦鼓勵學校相應安排校本的友師(如校董、家長、校友)及財政(如辦學團體捐款)撥款,增加受助學生的數目,以達成「一個也不能少」的理想目標。要做得更好,便要向國家兩年前的「精準扶貧」學習:整個計劃需要有每個學生的背景、發展規劃及進展,在家、校、官、商、民合作的精準扶持之下,共創劏房學生的明天。

2022/08/06

新篇章的教育領導

 


新篇章的教育領導
          

許為天  (信報2022/8/6)

七月底特區政府確定了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的人選後,教育局領導的新班子亦告組成,除了政治助理蕭嘉怡女士是由政務司司長政治助理空降教育局外,施俊輝副局長及蔡若蓮局長均是由去屆教育局領導角色中再進一步:政助升副局、副局升局長,在政策的實施及領導角色的合作上有連貫性。更重要的是,正副局長均有前線學校教育經驗,可算是特區成立廿五年來的第一次。

兩位與前線的教育工作者有不少教育局任內或之前的合作經驗,應該更加貼近學校教育的實踐。而筆者多年前亦與蔡校長及施老師有過教育活動上的合作,是教育界的朋友。在此,寄語正副局長:「功在教育,更進一步,專業領導,學界之福」。再看看施副局及蕭政助的年齡,還未到不惑之年,正當興旺時期,讓青春發光芒,敢於創新香港的教育。

*學校及教育層面的考量*

以筆者的教育政策三個層面論說,正副局長裝備有學校及教育層面的學識及經驗,在處理政治/社會層面的政策要求時,能夠有教育前線及學術理念等的內在底蘊,政策的製定便會有更加周全的考慮,更能將政策有效地貫徹到學校教育的實踐。

舉一個例子,去年在政治層面要求教師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教育局便推出公營學校新聘任教師《基本法》測試要求。誠然,要求老師測試《基本法》,當然令到應考老師對《基本法》的認知有所提升,裝備一國兩制的基本認識。以回應政策要求而論,既然投考公務員要測試《基本法》,那麼借用現有機制,快捷易用免質疑,亦是政務官的高效能表現。但一個考核合格的老師只需要15題多項選擇題中答對8題或以上,又是否可以認定他們有合格的國家觀念和香港情懷呢?以教育專業為本的考量,應有更合適的途徑,如教師在學校國民教育工作的配合及表現。

*新局面、新舉措*

蔡局長上任一個月,參與教育前線的活動頻繁,亦不忘回應社會突發事件對學生的影響。本地男子組合MIRROR演唱會發生嚴重意外,翌日蔡局長已經發文為傷者求平安,更呼籲老師及家長多留意學生或子女,情緒是否受到困擾,並提供適切的輔導和支援。可以說,由一個演唱會意外引伸到對學生的關照,一般中學校長也未必會有如此專業細緻的思維和迅速的反應。作為全港教育的最高領導有如此識見和行動,確是有一股「專業領航」的新風。

另一事項是教育局最新發布的「國民教育活動規劃年曆」*,將2022/23學年的國民教育重要日子仔細列出,幫助學校安排學校活動,作為推行國民教育的契機。這一舉措完全是學校領導的實踐慣例,值得讚賞。只不過到八月才出,對已經有下學年安排的學校而言,又要重新配合,稍欠時機。是否真的是在七月份新局長上任,才有這如此貼地的教育局指示呢?

[*在去年八月的《國民教育:學與教資源及活動巡禮》通告中,「國民教育—活動策劃年曆」是作為五份附件之一,而今年則抽出並增補及提早成為獨立通告。]

*國民教育出現黨軍日子*

再仔細看「國民教育活動規劃年曆」,教育局在政治層面中加上令人矚目的黨國重要日子,當然「黨」便是中國共產黨:下年 7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2周年; 81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更值得留意的是,在71日慶祝事項的編排,黨慶是排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周年紀念日」(筆者建議應改為「香港回歸祖國周年紀念日」更為合適)之前,政治正確也是政治任命的局長應照顧到的。

在黨慶的日子,當局的校本學習活動建議有專題書籍展覽、學生分享國情電影觀後感及於中史或歷史課中討論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就筆者近年到學校作國民教育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了解,大多數校長到老師對中國共產黨不止不了解,有部分更有負面感覺。筆者亦有組織涉及中國共產黨的認知課程,報名反應亦相當冷淡。教育局又有什麼準備呢?

魯迅在《故鄉》中的一段:「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教育路上,並肩同行。

2022/07/09

學習—承先啟後

 

學習承先啟後


              許為天  (信報2022/7/9)

「學習」xuexi 一詞在內地有另一個意思,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內,有「學習路上」的專題,正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大型網絡數據庫」,亦即是「學」「習近平總書記」的資料庫,當中當然包括習主席在香港回歸紀念日的講話。接著習主席的七一重要講話,中聯辦、特區行政會及立法會,以至民間機構都掀起一連串的交流和討論。可以看出,在一國兩制的新局面中,「學習」已經開始成為香港管治的新常態。

習主席七一講話重中之重是說出一國兩制,「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所以《基本法》第5寫下不變的50年年限亦已延伸至沒有年限的「長期」了。香港特區新政府不只要著眼短期的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更要擴至長期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作出重大貢獻。

在這香港歷史的轉折點,「學習」亦可能成為香港學校領導的方向:七一講話中的四個必須、四點希望,亦相應在學校領導中的具體意義。第三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在學校教育中,又是否需要落實「愛國者治校」呢?現時官立學校的校長老師均已簽署聲明:擁護《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區、盡忠職守和對香港特區政府負責。雖然簽署聲明此等行為並不能直接轉化成國民身份認同及愛國情操的肯定,但始終行出了「愛國者治校」的第一步。

今年2022年開始,各學校均須進行每日升掛國旗及每週升國旗儀式,設定了國民教育的基本台階。當然在起步階段,部份學校領導及老師仍然認知不足,例如:至今還有學校未清楚升掛國旗和升國旗儀式的意義和要求,竟然會提出如果天氣不好,將每日的升掛國旗移師到室內進行;又恐防七一大雨,可否在630日晚上不降旗,便不用安排七一上午的升旗。亦可能顯示,部分學校還是在形式上應付升掛國旗和升國旗儀式的要求,得過且過。

另一方面,筆者強調國民教育在於學校領導對國家語言及國情認知的提升,在過去半年籌劃過三個「愛國者治校」的學校領導課程:「中華文化、歷史與國情」,「普通話研習班」及「近代史當代情」,均是叫好不叫座。前線的校長主任忙於學校事務,教育局亦沒有主導的方向及資助,在民間要推動國民教育領導水平的提升,也不容易。

再看前線的老師,就筆者在這五年內到本港中小學作國民教育的教師發展講座的了解,今學年開始,反抗國民教育的老師比例顯著減少,但在部分學校中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學校領導若然未達到習主席的第一希望:「著力提高治理水平」,便會擔憂此等老師的抗衡便採取息事寧人,國民教育「少做少矛盾」,譬如,在升國旗儀式中,「國旗下的講話」既然不是硬規定,也便無謂勉強。學校領導欠力,那麼將習主席「提高治理水平」這希望提升至教育局及辦學團體的層面,又可否發揮更有承擔和實幹的領導呢?

向前看不以2047為限,要回顧也無須以1997為起點。在2018年,習主席會見港澳各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的講話中,總結了自1978年開始港澳對國家改革開放的貢獻,其中提到香港「敢為天下先,敢做弄潮兒」、「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作用」。另外,接著港澳還要發揮「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雙向開放的橋梁作用、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

承先啟後,香港教育也必需要「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所以,中英語文兼善的要求、宗教團體辦學的優秀傳統,便是在一國兩制的長期局面中要好好探討的課題。

2022/06/11

同創香港教育新篇章

 


同創香港教育新篇章
              許為天  (信報2022/6/11)

正值香港回歸祖國25年,新一屆的特區政府即將就任帶領香港迎向「一國兩制」的新時代。香港教育領導協會邀請一批中小學的學校領導,「勇於承擔、敢於創新」,改變由考慮學校力量、以系統出發的傳統改革方案,建議轉型為與學生學習成長、社會未來需要的設計思維模式。願景是將香港教育辦成為大中華及國際教育的示範點,讓港人及國家自豪,香港教育再創輝煌!

在中小學推動教改廿年,尤其是在新高中的改革,規模龐大,學校領導及教師積極配合教育改革,在學校革新及校本課程的經驗相當豐富。教育局頒布的課程指引:2014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及《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分別提出的七個學習宗旨,至今仍是關鍵的參考,再配合近年強調的價值觀教育及國民教育,已經有一個很豐富的學生成長方向。可惜的是,學校制度產生的校際競爭、文憑試作為中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導致學校偏向考試成績主導,中學系統更未能照顧對傳統學科能力稍欠的學生,中學文憑試亦出現選才偏差的現象。

可幸的是,在過往兩年多的疫情中,學校師生對網上學習及自主學習已有一定的基礎,提供學校教育轉型的契機。另一方面,部分資歷較深的老師離職,換上一批願意接受新事物的年青老師,可能是欠缺課堂教學經驗,但卻可將整個學習模式作出範式轉移。結合科技和社會的發展,學習和評核模式應有與時並進的範式改變。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學校制度要擺脫競爭求存的局面,而是互利雙贏;學校及家庭不是對立互怨,而是攜手同心培育學子;師生不再只是在困擾在時空有限的課堂教學,而是多元互動的因材學習。

*把握時機*

在港版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之下,「一國兩制」有明確的方向,學校內外的政治局面相對穩定,有利於長遠規劃的教育改革。候任特首李家超先生提出「以結果為目標」,強化戰略謀劃、提升施政效能,可以擺脫傳統思維及架構的局限。

在疫情後時期,應把握在「停課不停學」中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在網上學習及自主學習的基礎,促成新時代學習的範式。教師離職(包括外籍教師等)而未必能聘任合適人選,提供機會予學校靈活調撥資源至其他學生學習資源,如教學助理或網上學習資源等。

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國家不斷改革開放,香港仍為全國最開放城巿,香港教育配合國家及大灣區的發展,香港及香港的青年人前景光明。現時香港學校面臨學額過餘,而大灣區則在人口驟增的未來將遇上學額不足,香港學校可提供學額予大灣區適齡學童。國家教育部在本年度推行義務教育(由小一至中三)的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本港學校課程改革有更切合「一國」的參照。國家國務院今年發佈《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作為全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更應培育本港青年開放自信地融入世界,作為「中國青年的全球行動倡議」的先行者。

*香港教育的定位*

1.         中西相容:在教學語言、升學和就業方面都與國際接軌,香港的高等院校均以英語授課。香港教育有多元的語言及文化的環境,中西文化相容,香港學生在內地及海外學習及生活都較容易適應。

2.         教育平等:香港教育制度「優異而平等」(excellent and equal),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中顯示,與其他地區比較,香港學生學術水準名列前茅,卻與家庭背景關係不大。

3.         學生為主:建立「學生全方位聯合成長人工智慧管理平台網絡」(學聯網),以具前瞻性的資訊科技發展方向改善學與教、評估及學校行政效能。

4.         育人為本:校風及學生支援方面的推行,如:營造班風、班級經營。

5.         家校合作:推動家長教育,讓家長明白全人教育的重要。

6.         教研結合:結合教學研究與學校實踐,讓香港教育與時並進,精益求精。

7.         青年先行:培育本港青年開放自信地融入世界,作為「中國青年的全球行動倡議」的先行者。

8.         國際亮點:香港教育發展的理念、研究與及實踐,成為全國及國際教育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