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影視盛宴習國情 🎉🎉 許為天(信報 2022/10/1)
出稿日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三週年,在此祝賀祖國及同胞「*中華復興平天下、國富民強滿幸福*」。在過去的2021-22學年,筆者到訪了13間學校作「國民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的教師專業主題分享;同時作了教師對國情認識的小調查,亦對應2020-21學年的結果如下:
教師回應:我對國情的認識 |
人數 |
百分比 [2020-21] |
A. 很少 (程度顯示:知道中國首都、國家主席而已) |
69 |
15%
[17%] |
B. 不多 (程度顯示:對中國歷史地理略有認知;不熟悉現今情況) |
158 |
35%
[40%] |
C. 有認識 (程度顯示:常常留意大陸的新聞及發展) |
191 |
42%
[38%] |
D. 非常熟悉 (程度顯示:對大陸的發展和一國兩制等有較深入的了解) |
32 |
7%
[5%] |
總數 |
450 |
可以看到,老師對國情的認識確有少許的提升。然而,這少許的提升面對教育局在國民教育實踐的要求中,似乎並不足夠。例如最近教育局公文中提及國民教育重要日子,增添了9月30日的烈士紀念日。有些國民教育負責老師似乎弄不清這一日與國慶日的關係,提出在依往年的做法,在國慶日假期前的上課日即9月30日作國慶升旗儀式,而在國慶假期回來之後才處理烈士紀念日的悼念。
重溫烈士紀念日的意義,就是紀念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無數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沒有這批英勇烈士的前撲後繼,為國為民,便沒有新中國的成立。道理上,必定是先悼念烈士才慶祝新中國成立。
當然,大部分老師不諳近代史、新中國與及中國共產黨,聽到道理也不明白。過去一年的教師國民教育亦偏重於國安教育,未能讓老師在這方面的認知有顯著的提升,所以亦出現老師提出這些疑問:「學生查詢近代中國香港發生的事情,難於解答,怕觸犯法例」、「愛國與愛黨相等嗎」。
5齣電影4套劇集
就國慶日之際,筆者提出一個較為輕鬆的方式補一補市民對以上歷史的認知,就是透過影片及電視劇。由影片開始,是「建黨偉業」「建國大業」「建軍大業」這一系列:
「建黨偉業」,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建國大業」,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線是第一屆政協會議的籌備,突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建軍大業」則聚焦於1927年由中國共產黨發起的南昌起義,及至1928年4月在井岡山,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中國工農紅軍正式誕生。
三齣電影相當精簡,讓觀眾對民國建立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歷史有一個概括的理解,對某個時期有興趣探究的可更深入了解。要補充這段歷史中的抗日片段,筆者推薦兩套電影:「1942」及「八百」:
「1942」講述1942年抗日戰爭背景下河南省中的一場悲劇,數百萬民眾忍受戰亂飢荒的痛苦,展開背井離鄉逃荒的旅程;
「八百」描述1937年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國民革命軍官兵堅守上海四行倉庫英勇悲壯事蹟。日軍侵華、國恨家仇;烈士奮抗,浩氣長存。
短短兩小時的電影,當然比不上數十集的電視劇詳盡:
廿年前的「走向共和」仍然是講述晚清至民初(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的經典劇集;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可以弄個明白;
「覺醒年代」展現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接著,「數風流人物」便闡述了這一批中共創建人物再接著廿多年的成長變化,直至新中國成立。
周恩來和鄧小平的法蘭西歲月
由國內跳到海外,「我們的法蘭西歲月」講述了1920年開始,、陳毅等青少年學子遠赴法國的故事,說是「勤工儉學」,實是「磨練踐行」。周恩來總理在外交上的卓越成就、國家危難時的力挽狂瀾;接著1978年開始,鄧小平成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法蘭西歲月」中可領悟兩位偉人的革命初心。
建議教育局提供
以上的電影及電視劇,很多都可以在網上中搜尋。要進一步放在校園中推廣,建議教育當局處理好在校園播放的版權,配以繁體字幕,供學校作國民教育的推廣,不失為一份在國慶日的禮物清單。
[補充一句,這份禮物最好不要作粵語配音,讓師生原汁原味領受,習慣普通話,也了解上一代領導人不同的腔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