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之一:武術文化館 許為天(信報 2023/12/2)
[見報編輯將題目改為原來的第一個小標題]
*舞劇《詠春》與葉問堂*
早前到佛山觀賞舞劇《詠春》,演出場地佛山大劇院美輪美奐,場地內外的雅致景觀更新了我對佛山「鄉下」的印象。這部舞劇在全國各地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而我深深感受到了《詠春》武術與舞蹈的結合所帶來的震撼力和藝術價值。劇中的主人翁葉問是佛山人,而劇中的場景卻主要集中在葉師傅設館授徒的戰後香港,作為港人在異鄉看本地場景,心頭一番滋味。去到佛山也一遊傳統景點:祖廟,祖廟內有兩大武林高手的紀念館,一是黃飛鴻;另一位亦是《詠春》的主角:葉問,在「葉問堂」細緻看看,葉師傅將詠春發揚光大的地點,也正是香港。
回到香港,我不禁思考為什麼香港缺乏展示以上在本地武術歷史中豐富的一頁,更延伸考慮到香港應該設立一個中華武術的文化館。這個武術文化館內當然有葉問的事蹟,更少不了葉問的徒弟:全球中華功夫偶像的李小龍(現時在佛山已有頗具規模的李小龍紀念館)。現時在沙田文化博物館已有豐富的李小龍展覽內容,可能因為標題或交通問題,似乎未能成為境外遊客熱點,如果能夠以武術匯聚,亦移師到一個交通更方便的位置,如西九或啟德,極大機會成為一個海內外聚焦的文化地標。
*雙龍匯聚、功夫舞藝*
另外,金庸先生以文述武,譽滿中華,現時在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也應同時移植到新的文化館。再開放一些,更加要吸納其他武俠小說及漫畫名家,如梁羽生、馬榮成等人;當然還有我們的武俠電影,曹達華、于素秋的如來神掌乃至世界紀錄的關德興「黃飛鴻師傅」。
回到近代香港影壇武打高手,成龍、甄子丹也必在名單之中。甄子丹的葉問系列功在此刻,而李小龍及成龍兩位的電影作品的影響更是久遠尚存,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功夫的魅力,使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和學習中國功夫。兩位均是海外中華武術長青的偶像,雙龍同館,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播,從而提高香港在推廣中國文化的國際地位,盡顯「一國兩制」的角色。
說起功夫武術,當然不只是靜態展覽,就像在佛山祖廟,每日均有武術及舞獅表演。所以在文化館內,亦應有武術舞獅的常設演出,更可加上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香港特色:舞麒麟,傳統武術活動得以宣揚及傳承,觀眾遊客也有一個有溫度的動態觀賞。
回到最開始提及的舞劇《詠春》,筆者建議在以上「武術文化館」鄰近設立永久表演場地,另外更加可以邀請在深圳的《詠春》編舞團隊與本港舞劇專家合編《詠春-李小龍》的下集,集中李小龍在香港及美國的發展歷程。於是乎,在永久表演場地內,便可以連續兩日或兩晚接續表演《詠春-李小龍》的兩集,境外遊客也多了一晚留港的理由,促進本港經濟。
*教育播種、香港優勢*
單是武術文化館及舞劇只是添加了大眾文化的選項,要有傳承必定要有學校教育的基礎支持,聞說現時香港官立學校正在大力推展國術活動,值得欣賞。在內地,金庸武俠小說內文已成為語文科的標準篇章,強調可以透過金庸作品讓學生瞭解中華文化的歷史背景,武俠仁義更可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和人文關懷,香港的中國語文科負責專家會否考慮呢?還有,要談愛國主義教育,李小龍在《精武門》獨闖日本道場的「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當年擲地有聲,適當剪輯後亦是提高學生投入的上佳愛國主義教材。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香港要承擔一個新興產業,便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一國兩制新局面,香港亦要發揮連接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作用。香港在中華武術有重要和關鍵的角色,M+M 的第一項 Martial Arts 武術在香港設文化館不止恰如其分,更有中西交匯的優勢,達到傳承、發展及溝通三大功能,希望特區政府能慎重考慮以上建議。另外,M+M 的第二項 Music 及文化館選址將會在日後另文交代。
後記,是「武術文化館」(「武術」可能誤解為包含其他國家的武術)還是「國術文化館」抑或「中華武術館」,大家也可細緻參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