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4

愛國主義教育:融入14億

 愛國主義教育:融入14億

許為天(信報 2023/11/4)

文章見報之時,返大陸的健康黑碼已經取消,為期三年多的疫情健康申報制度已成歷史。往返大陸方便了,人流也相應增加,香港市民北上消費的融入勢不可擋。當然我們也希望內地同胞同樣地南下香港,互相激活經濟。
開展愛國教育、稍欠當代國情
今年的香港特首施政報告中提出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市民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其中措施多落墨於中華文化,似乎缺乏對當代國情的推廣。正如筆者在今年五月的一篇文稿中提到,剛剛過去的亞運會,國家隊必定成績輝煌,確是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體育的認識,透過比賽的榮譽增強對國家的認同。當時亦提到「香港電視台的轉播選取經常忽視了國家隊在較冷門項目的賽事,亦未能對國家隊的整體有較全面的報道,如賽後運動員或教練的訪問。」也提出「獲授權轉播央視體育頻道,並准許自行配上粵語解說」可惜的是,全部沒有實現,一場原來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盛事,又在本港文化體育傳播的慣性中輕輕略過。
舉個準確例子,在今次亞運會的最最有價值運動員(MVP)的是國家隊兩位泳手:「蛙王」覃海洋(五金一銀)及「蝶后」張雨霏(六金),而覃海洋不只是獨步亞洲,更在連串國際游泳錦標賽中在蛙泳中獨佔鰲頭,獲得世界泳聯評選的2023年度最佳男子游泳運動員稱號,在中國大陸億人稱頌,內地有網民稱曰:「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覃海洋!」可惜的是,這句話不適用於香港,最近我在兩次教師講座(一中學、一小學)中,問及有沒有老師認識覃海洋,反應是一個都冇!
既寵何詩蓓、也捧覃海洋
可能在香港的情況是「港人獨寵何詩蓓,那個會識覃海洋!」作為香港人,我也為何詩蓓選手在亞運會中取得兩金一銀三銅和其他泳賽的佳績感到自豪。而我們港人亦可以將我們的視線胸襟再擴大一點,認定自己中國人的角色,同時為國家選手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感到自豪,進而增強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感和榮譽感,當然這便要在文化體育的廣播措施中多做工夫:
一、在主要新聞後的體育報道中設定中國體育的比例,其實,幾乎每天我們都有國家選手在不同的世界級比賽中參與,當中選出在符合新聞傳播中的兩I(Importance 重要、Interest 趣味)絕無難度,也比現時報導一些不太頂級的足球比賽、網球或高爾夫賽的非決賽進程有意思得多。
二、對國家優秀選手的艱辛培訓,披荊斬棘的努力作專題性的報導(其實內地已經很多),製作成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激勵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
三、發展到在免費電視的新聞頻道設立體育新聞的時段(由半小時至一小時),讓香港的觀眾可以了解國家的體育訊息及選手們的佳績。
體育偶像言行、青少年人模範
以上談及今屆亞運會中的何詩蓓,又講到愛國主義教育,便不能不談她在兩次獲取冠軍的頒獎禮中閉口不唱國歌的行為,在內地網民中引起不少的爭議。當然,相類的情況也出現於去年北京冬奥的歸化金牌選手谷愛凌,而今次的焦點卻是在一國兩制下的中國香港選手。當然,不同國家的代表選手在開賽或頒獎儀式中會否開口唱國歌,真的各有不同。理論上,作為代表國家參加比賽的選手,唱國歌可以展現他們對國家的認同和尊重。當然,亦有個說法是運動員已經通過參加比賽和為國家贏得金牌,表達了對國家的支持和貢獻,唱國歌只是形式主義的要求。但綜合而言,現時國家或地區的代表運動員,很多是獲取政府的資助及或賽事後的獎金,而這些運動員是否唱國歌便是對國家的認同和尊重的表徵,自然會受到公眾和媒體的關注,甚或成為青少年人的參考。
據報道,何詩蓓曾經解釋閉口不唱國歌是因為自己奪冠後心情激動,對國歌不太熟悉,導致疏忽。不同賽會對升香港區旗時的國歌真的「不太熟悉」,所以便出現早些時的播錯國歌事件。而香港運動員不熟悉國歌,各體育總會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便真的責無旁貸,要加培訓及制度指引,要求每一個代表運動員均懂得唱國歌。
"而筆者擔心的是,眾多在商場中看直播捧何詩蓓場,高呼We Are Hong Kong的擁躉,當然不想見到香港選手唱中國國歌,選手門不唱國歌,會否就是因為這些軟對抗的壓力呢?" -- 此部分被信報刪去
其實,在運動場上升區旗,唱國歌,正是「一國兩制」標誌性的顯示;作為特區政府,更應鼓勵甚或引導運動員在這些場合彰顯「一國兩制」,唱好國歌,正好表達香港中國人的國情港心。
最後一件亞運花絮,何詩蓓在亞運會中兩奪金牌的時刻,當大會公佈結果後,何詩蓓還未攀上泳池邊時,賽會分別播出容祖兒的《我的驕傲》和鄧紫棋的女聲版Beyond名曲《喜歡你》,度身預備,相當窩心。確實,亞運會現場的BGM (Background Music 背景音樂)非常照顧,主辦城市杭州能夠包容我們七百萬人的文化喜好,我們七百萬人也應積極考慮融入這14億人中國的大家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