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教育新思維 許為天(信報 2023/10/7)
《長安三萬里》是一套在內地掀起熱潮,重溫大唐壯麗與詩人豪情的重拾唐詩的動畫大電影,在香港公映亦贏盡教育界界好評,不少覺得需要推薦給中小學生,增強學生對國學的興趣。但是,一看到這套電影的評級,屬於第IIA級影片,亦即兒童不宜。香港教師在《教師專業操守指引》中有一條操守準則是「恪守法治」--
不應策劃違反任何香港法律的活動。雖然,電影IIA評級只屬勸諭性質,但是學校是德育的堡壘,要介紹學生看「兒童不宜」的電影,確實是有點說不過去。不少教育界朋友也有討論這件事。
筆者觀賞這套電影後更明白電影評級與教育推廣上的矛盾。電影中顯示了不少詩仙李白不羈的言行:打鬥酗酒,甚至結黨劫人,在較為嚴格的電檢中,尤其是針對傳統以兒童作觀眾對象的動畫,給出一個IIA評級也是合適的。再仔細探究,動畫電影的考慮又確實和一般電影稍有不同,就是動畫電影原來是針對兒童,例如迪士尼的卡通名片,此類電影在製作時已經照顧到兒童認知的限制,所以絕大多數在香港評級都是第I級影片。然而,當部分動畫電影由只為兒童而設發展成全齡動畫時,照顧全齡亦即是主要以成人及年青人觀眾為製作對象,以上的矛盾便出現了。
可能有讀者問,這是內地電影,應該有相近的難題嗎?原來內地電影是沒有評級制度,絕大多數經過檢核而可以公映的電影便對是全齡開放,不過對《長安三萬里》應否介紹給學童還是議論紛紛。普遍都認為值得指導學生參與這一場充滿文化底蘊的穿越之旅;但亦有持保留的意見,由年幼兒童不耐放映時間過長乃至電影觸動文教人士的國學基因而過分叫好等等。
《長安三萬里》傳揚中華文化,是國民教育上佳的教材,但是在推行國民教育中卻常常涉及一些IIA兒童不宜以致IIB青少年及兒童不宜的影片,《長安三萬里》IIA只是其中一例;三齣經典新中國歷史大片:《建黨偉業》及《建國大業》是IIA,而《建軍大業》更是IIB,同樣是IIB的還有近年描述新中國抗美援朝的經典電影《長津湖》及《長津湖之水門橋》
。其實11年前,《建黨偉業》在香港公映時,當年影視處表示,該片有暗殺、中槍濺血、士兵被炮火炸傷等「暴力場面」,按規定場面屬於「有限度暴力」,因此將電影評為 IIA級;電影中有「使用容易得到的武器進行容易模仿」的危險動作。當然去到以軍事戰爭為主題的電影,更難以逃避 IIB的評級了。
再翻看這兩年教育局給學校的國民教育行事曆,其中指示在7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黨103周年及7月7日七七事變紀念日,建議可安排學生分享國情或抗日電影觀後感,這是否指示學校呼籲學生觀看「青少年及兒童不宜」的電影呢?
與時並進、兼顧教育
香港電影三級制源於1988年開始的《電影檢查條例》,在這三十多年的修繕中,在II級電影中仍然使用「兒童不宜」與「青少年及兒童不宜」的標示。在香港的大眾文化,電影觀眾及家長對II級只作參考,實在不大計較,青少年及一家人要睇便睇,倒反中小學教師要恪守法規便綁手綁腳。所以筆者建議以下幾點:
一、參考不同國家的電影分級標示,改為一些較為實際的指導語句,例如將「兒童不宜」改為「PG Parental Guidance」(保護級)13歲以下需家長從旁協助指導;「青少年及兒童不宜」改為「PG 13/17」(輔導級)不適合兒童,13/17歲以下建議要有家長或學校作出輔導或陪同觀看。撇開「不宜」二字,以「PG」「保護」「輔導」等字眼,便更適合家長及教師作出觀影前後的教育。
二、本港電檢條例中,有關文化、教育或教學的影片,可以申請豁免評級。如文化局及/或教育局覺得以上類型有關國民教育的影片屬於文化教育事項,可以協助電影以上述條例申請豁免評級,便更加彰顯此類電影的教育意義。當然也要配合一些學校及公眾教育訊息,作恰當的解讀,以免公眾誤解。
三、其實現時學校要用電影作教學媒體,經常碰到版權問題。縱使是購買了影碟或網上電影資源,亦不代表可以在學校公開播放。有關當局應該與學科及國民教育團體,商議一批合適的電影,集體處理了在學校及學生學習(包括網上)使用的版權,使到教師在豐富學生學習資源上無後顧之憂。
四、一般公映的電影的製作不會只照顧學校教育,所以如果認定某些電影的內容可以作為學校的教材,相關單位(如片商或教育當局)便應該再作剪輯,製作教育版本,輔以恰當的學習材料,那便更加發揮電影在教育中的效能。
五、再進一步,可以考慮設立教育電視頻道,作為校園內外教育資源及訊息的傳播;及讓這一些電影(教育版)放在網上的教育城,師生便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增潤教學的材料。
最後,首尾呼應中國內地的動畫電影發展,《長安三萬里》是盛唐華美的大製作,筆者介紹另一套內地今年暑期檔的動畫電影小製作《茶啊二中》,講述嚴師劣生演變成愛生護師的中學師生成長中的挑戰,劇情感人有趣,由此可以見到內地動畫電影發展的多姿多彩。可惜的是,如果《茶啊二中》在香港公映,戲中學生的頑劣言行又可能弄出一個「兒童不宜」的評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