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8

價值觀教育與東方紅

 價值觀教育與東方紅              許為天(信報2021/12/18)

         在十月底,香港教育局公布了《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該架構的主要編訂重點包括在現有九種首要價值觀和態度(即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分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和同理心)之上,加入「勤勞」作為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加強生命教育;強調性教育的學習元素;培養學生媒體及資訊素養。而重中之重更是強調應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建立國民身分認同。正如教育局局長發文標示「價值觀教育植根中華文化」:香港中西文化交匯,但我們的價值觀教育仍然是立根於中華文化,以立德樹人作為目標。

國情教育融「情感」元素

所以,建基於2008年《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這文本是以中華文化為主幹作修訂重點。既然是立根於中華文化,筆者便提出另一份具參考價值的課程文件:2012年的《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其中提及國民教育以「情」引發,而訂明國情泛指國家發展的狀況,包括國家的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基本「情況」。筆者在此基礎上加入「情感」作為「國情」另一元素,在不少中小學的「國情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專業分享中,大多數老師均覺得如此的國情教育均容易接受。

正因為以中華文化為主幹,在文件中也用了當代國情作示例,其中有媒體點出一處:以「航太科學」為題的全方位學習活動示例,建議教師向小學生播放歌曲《東方紅》,讓學生「通過欣賞樂曲的旋律和歌詞,加強國民身分認同」。在本地小學生的學習中出現《東方紅》如此政治性的歌曲,確實令人詫異。在文件中看清源由,原來是引用訪港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的發言:在1970年對國家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衞星,並把《東方紅》的旋律撒向全宇宙時的激動心情和感受。

兩彈一星,國之大器,在國家艱難時期有如此的成就確實難能可貴,其中人事物可以引伸作適合小學教育的材料有很多很多,如「兩彈元勛」鄧稼先先生在研發兩彈期間與子女「爭糖」便是好例子。回到1970年正值文革時期的《東方紅》,事實上取代了《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位置,箇中原因,又豈是小學學生可以理解,甚至老師也未有認知,更遑論《東方紅》歌詞中帶來的爭議。如此示例的出現顯示編者一是不諳國情、或是未明小學生教學概念。相類情況出現於小學於南京大屠殺悼念活動中向小一學生播放日軍屠殺情景,同樣反映前線教師難以處理國情與戰爭此類以往生的課題在學校教育之中。

業界議員須懂得政治

筆者在半世紀前就讀中四時購下四百多大頁的《八年抗戰大畫史》,雖未有全書細閱,但在瀏覽大事記及照片後,當時至今仍感受同胞在抗戰期間的苦難及將士抗敵的奮勇。「鑒往知來」,我也向學校提出以抗戰作為國安及國民教育的系列教材,這當然要涉及大量資料的整理、教材及輔助媒體的製作與及因材施教的探究,如此的製作便是具國情的價值觀教育需要投資的,當然更不能缺乏對教材編寫人員及前線教育工作者就國家近代史及當代國情的培訓。

前線老師要裝備,作為教師代表的教育界立法會議員當然要更勝一籌。在最近的立法會教育界競選論壇,有候選人提到自己不熟悉政治,卻聲稱要保護校園免於政治,這便反應部分候選人未能充分了解在立法會中教育界代表的角色,就是以教育界的專業身份參與政治,亦正正是要懂得政治才能夠保護學校的教育專業,這便是「教育的政治」。在此,我希望所有候選人都能在今次競選中有政治參與的成長,更呼籲教育界的同工在公民教育上以身作則,選取自己值得選擇或較為可取的候選人,投下在「一國兩制」新時代的神聖兩票(一票是地區直選、一票是教育界功能團體),有參與才能有帶動。

        確實,在新時代的香港,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有心理上的調適,更要在學理、知識及技能方面作飛躍式的提升,才能帶領香港的下一代正面積極成長,再創香江輝煌。





2021/11/20

從津中議會到選舉

從津中議會到選舉           許為天(信報2021/11/20)

今年十月下旬,筆者應邀出席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以下簡稱「議會」)五十周年會慶啟動禮,與舊朋友重聚;也認識不少新校長。我與議會的緣分開始於1997年,在回歸之前參加了由議會主辦三星期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進行的「中學校長研習班」,亦是至今香港校長在上海學習最長時間的一批。回港後經常參與議會的活動,及至2002年更成為執行委員,亦因此有幸成為新高中改革導向委員會的一員,豐富了我對上層教育決策過程的體驗,對我在日後的學術及專業發展助力甚大,非常感恩。在此就議會金禧之際,再一次表達本人對議會的由衷感謝。

 政策與領導三層面考慮

回到啟動禮中的講座和論壇,議會邀請到著名加拿大渥太華大學 Andy Hargreaves 教授以「大疫情後的專業資本」(Professional Capital after the Pandemic)為題,闡釋如何令到教師與學生再度投入新的教學模式;另一位講者梁錦松先生則就「未來已來,人才培育」發揮:從全球趨勢去到VUCA世代,再談到當下世界與中國的發展而回歸到他經常提及的T型能力。以上兩個網上演講中間安排了實體的主禮嘉賓發言:教育局楊潤雄局長、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徐凱副部長。最後,以一個「大灣區教育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教育論壇作為總結。

筆者如此細緻地列出整個啟動禮的進程,旨在說明在教育政策及領導的考慮中確實要兼顧到學校層面、教育層面、政治層面三個層面的認知及優次。Hargreaves 教授以一個教育理念及比較教育的角度擴闊與會者的學校層面視野;梁錦松先生則以一個宏觀角度帶出政治層面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再配以中央及特區政府官員贈言、教育論壇的主題的和應,突顯出政治或社會層面在日後香港的學校教育站於主導地位。

 校長的「忙、茫、忘」

再比較一下,筆者有份參與籌辦在二十年前(2001)議會三十週年教育研討會,主題是「國際研討:課程與學習」,集中在教育及學校層面的細節,邀請的講者全部都是中外教育學者及專家:本港、上海、台灣、新加坡、美國、瑞典。可以看到,當年的探討真的是聚焦在學校教育前線的改革。這一對比亦反映到當今學校教育的運作及發展,比二十年前複雜了數倍,亦產生了啟動禮當日一些校長反映到的「忙、茫、忘」現象:繁忙的校務、茫然的方向、初衷的淡忘。

津貼學校是本港辦學的特色,正是鄭燕祥教授論述香港教育優勢的頭兩項:優秀公立學校系統、社團辦學優秀傳統。可惜的是,在教改知識貧乏的領導之下,更遇上百年未有的世界大變局、香港與內地的發展此消彼長,以學校為單位實在難以應付日新月異的教學任務,管理教育單位亦忙於應付社會及政治層面的要求,未有足夠專業能量去調理由政策目標到學習成效的過程。

另一方面,二十年前的教育改革是由教育統籌委員會領軍,其它相關的教育委員會配合,與立法會並無太大關係。但在近數年,立法會教育委員會儼如一個具高度話語權的教育諮詢單位,亦是以上提及政治層面越來越重的原因之一。在「完全選舉制度」之下,代表教育界的立法會議員確實需要有對教育政策三個層面的卓越的識見,並站在學校及教育層面的立場發聲,在立法會中抵抗過份的社會民粹及非專業的干擾。

 結合教育界選委及議員力量

只靠一位代表教育界的立法會議員確是獨力難支,如果能與可以推選特區首長的三十位選舉委員會教育界代表結合則可以眾志成城。由選舉產生的十三位教育界選委組成的教育專業聯盟,開展「立法會功能界別教育界參選人論壇」,作為動員教育界關注政局發展的第一步。筆者建議教育專業聯盟應吸納教育界選委的其他當然委員、各高層教育委員會的成員,共襄重振香港教育之舉:重建政府、學者及前線三者的專業合作基礎,讓不同的教育委員會恰如其分發揮溝通合作和專業互動的果效;在教育政策的執行中,能提供適當的專業空間,讓辦學團體及學校能有彈性地運作及發展,傳承香港教育的優秀傳統。



2021/10/23

國旗新例下的校園

 國旗新例下的校園          許為天 (信報2021/10/23)

2021年國旗及國徽(修訂)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新條例」)已在立法會於2021/9/29三讀通過,於108日正式刊憲生效,教育局亦在1011日依新條例要求向學校發出有關每日升掛國旗及每週舉行升國旗儀式事宜的指示,其中學校最關心的是升掛國旗及升國旗儀式的執行。教育局的指示是由202211日開始,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必須執行以下兩項事宜:每個上課日,以及元旦日(1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71日)和國慶日(101日)升掛國旗;學校必須每週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及於上述三個日子或其前後的上課日舉行升國旗儀式,升國旗儀式中須奏唱國歌。

 國民教育急步提升

過去的一段日子,大部分學校只會在節慶日或上述日子作升國旗儀式,在個多月後改變成每日升掛國旗及每週升旗儀式,確實是國民教育的急步提升。不少校長主任對整個執行細節仍有不少疑問,譬如教師發展日學生不用上課,究竟是否需要升掛國旗;在三個要求升掛國旗的放假日子,可否在早一日升掛國旗後不降下,便無需安排員工在放假日回校當值。

由此看來,確實仍有不少教育界同工並不執行新條例的教育意義,而這個意義更是在法例中標明。大家若留意新條例的細節,便留意到在弁言中提及「本條例之制定,旨在維護國旗和國徽的尊嚴,規範國旗和國徽的使用,增強公民的國家觀念,以及弘揚愛國精神」,故此增強公民國家觀念以及弘揚愛國精神,是新條例的重要目標。而這兩個目標已經是第二次出現在香港法例,第一次出現正是在去年64日立法會三讀通過的《國歌條例草案》。如今,國歌國旗的法例在校園的執行,也切實體會在每週一次的升國旗儀式。

國旗是代表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國旗飄揚下的校園標誌標致國家主權的體現,升掛國旗及升國旗儀式不單是教育局列明的「促進國民教育及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感情,以及加強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更應是如法例所示:增強校內師生的國家觀念以及弘揚全校的愛國精神。故此學校執行升掛國旗及升國旗儀式並不單是一個對教育局的交代,而是一個推行國民教育的大好時機。

 國旗升降有情有理

新條例寫的是每日升掛國旗,教育局的指示是每個上課日及該三特定日子升掛國旗,是給予學校在運作及達成教育意義中的彈性,故此學校也應依校情及國民教育發展的程度作出校本的安排。教師發展日在教育局的規條中確實不當作是上課日,但是,教師在校內進行專業發展,為什麼不讓國旗在這一日在校園飄揚呢?

談到在哪三個特殊日子前一日不降下國旗,省卻安排員工在放假日回校升旗,這不只是一個錯誤的執行,甚或是對國旗的不敬。在教育局的網頁列明在政府建築物展示國旗和區旗,「傳統上,旗幟是在日出時升起,日落時降下。參照這項傳統及基於行政考慮,國旗和區旗應在上午8時升起,下午6時降下。」當然學校會就學校運作而作調整,在上課前升旗,在學校一般辦公完畢後降旗。在三個日子升掛國旗確實有特殊的意義,筆者建議學校領導應親身出席當日在校園的升掛國旗,作出以身作則的道德領導,而不是一個工友放假回校交差的工序。

 移風易俗弘揚愛國

另一方面,很多學校疑問在學校考試期間要進行升旗儀式嗎?因為在很多香港學校中,考試期間是沒有集會的,所以要編排一個升旗儀式便會感覺到對學生準備考試有所干擾,這也是傳統思考的慣性,十分理解。亦和深圳其中一所中學老師了解,他們在考試時照樣進行升旗儀式,因為儀式在上午720分,考試在八點後才進行。當然他們完全習慣每週一次的升旗儀式,未有思考在考試期間會停止。就我所知,本港過去已執行每週一次升旗儀式的學校,亦不會在考試期間停止。這一點,確是考驗香港學校領導的移風易俗的能力。

其實,有部分學校並不等候新法例的通過,已經在今學年開始進行每日升掛國旗及每週升國旗儀式,體現出國民教育的領導;亦有學校安排學生分批擔任每日升掛國旗,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作中國國民的體驗;而筆者也提出,將每週一次的升國旗儀式成為國民教育的標竿活動,帶領全校師生增強國家觀念、弘揚愛國精神。



2021/09/25

唱好「一國兩制」

 唱好「一國兩制」          許為天(信報 2021/9/25)

201610月,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女士在香港大學一個題為「一首歌,一個時代」的演講中,向台下聽眾提問「人生啟蒙歌曲」是那一首時,那時候另一所大學的副校長在台下回應:我想起進大學的時候,很多師兄帶我們唱的《我的祖國》。龍應台有點,反問﹕「真的?《我的祖國》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沒想到台下意有觀眾帶頭唱出﹕「一條大河波浪寬……」,初時歌聲還比較薄弱,但合唱的觀眾越來越多,最後竟演變成全場大合唱。

愛國歌曲什麼時候植根香港呢?

可惜的是,在接著的幾年內,那所大學的學生卻讓人看見做出反對《我的祖國》的言行。另一方面,服務該大學的筆者則會在918日的課堂內播放《松花江上》,讓「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喚醒香港青年老師對國家苦難的認知。值得欣賞的是,今年教育局亦以「紀念九一八、培育愛國心」為題,發動學校莫忘國難,從而培養學生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及責任。在活動中,可會唱起《松花江上》呢?這些帶動民族感情的歌曲,乃至在國內眾口一聲的愛國歌曲,又會到什麼時候才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植根呢?

答案是,不需要等到「哪年、哪月」,便有在香港全國同胞歡聚一堂的機會,就是四年之後粵港澳合辦的全國運動會。香港有機會作為開幕典禮的東道主嗎?那便要看辦不辦得來了。今年在陝西西安的全運會開幕典禮可以作參考,各方面的編排及大型表演,相信以香港曾主辦東亞運動會的經驗應該不是問題。疑問的是,在國內大型運動會的尾聲,會是全體出席同胞合唱《歌唱祖國》,還有四年時間,我們學得來嗎?

這首被譽為「第二國歌」的《歌唱祖國》,也是在香港教育界在歷年慶祝國慶晚宴時全體大合唱的曲目。筆者的書架上還存有十二前國慶宴會上派發的《建國六十週年金曲選》,可惜的是內裡絕大多數金曲也只是放在頁裏譜間,可曾出現在這十多年的大中小校園內呢!

 《康定情歌》與《小李飛刀》

以上提及的歌曲可能有些讀者會覺得是屬於兩制的另一制,我便談一談筆者少時在本地成長在校園內學懂的民族歌曲:《青春舞曲》、《康定情歌》、《送別長亭外》等等,也是在不知不覺中淡出了本港青少年成長的歌曲記憶,因為學校可能已不再教授、社會中也難有集體傳誦的機會。

再回到更道地的香港粵語歌曲文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起的黃金時期,由香港擴散到內地及東南亞,乃至成為全球華人的至愛,一首《小李飛刀》,唱遍大江南北。可惜時至今日,樂壇生力軍竟然有眼不識李克勤,倒反我們的樂壇前輩卻在神州大地走進千家萬戶:鍾鎮濤、張衛健在珠江河畔唱起《獅子山下》、林子祥在上海灘頭訴說著他的《數字人生》、鄭少秋也在金陵古都欣賞著廣西小姑娘演繹他的名作《笑看風雲》。此景此情,我和在粵語歌曲流行文化成長的讀者們都會百感交集:高興的是粵語歌曲經典再現神州,感嘆的是此等音樂盛宴竟然不是擺設在獅子山下

 文化局正好承擔使命

既是改革的年代,也便是時候將本港粵語歌曲的傳承由花果飄零轉化為靈根自植。既然中國語文有指定篇章,讓香港的老中青可以有共同中華經典篇章的對話,學校的音樂科也應擺脫學院派的音樂培育,放多一點生活教育的歌曲傳承,由本地語歌曲出發、以致中國民族曲目,再進一步包括全國流行的愛國歌曲,增加此類歌曲表演以及比賽的機會,唱好「一國兩制」。

當然,官民正在熱烈議論的「文化局」,正好承擔在社會氛圍及大眾傳媒中,重建香港作為粵語樂壇發源基地的使命,不要讓香江前輩艱辛努力寫下的名句飄離維港,更要發揚光大,讓這東方之珠更亮更光。



 

2021/08/28

教師的更新--兩制到一國

教師的更新--兩制到一國         許為天(信報 2021/8/28)

筆者前文提及,大量教師離職產生大量的教師崗位騰空,無論在基層或中層領導崗位中,都增加了教師入職及晉升的機會,可以積極引動教師對未來學校教育的承擔,這正是教師隊伍提升更新的大好良機。上一篇集中在教學水平的提升及教學實踐的更新;今次集中探討現時教師對國情的認知。

筆者在2020-21學年去到18所中小學作「國情(國安)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講座,在其中15所作了一個教師對國情認識的小調查,結果見【剪報】。可以看到,非常熟悉國情的老師在每一間學校平均不到兩位。

 負責國教老師須接受培訓

現時每所學校均有國安教育專責小組,要處理校內國安教育以至國民教育的推廣,而只有不足兩位教師對國情非常熟悉,明顯不足。更且,透過本人在講座分享時了解,部分自認為非常熟悉的老師其實對當代國情也未有深入的了解,譬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也是十分陌生,更遑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再看另一端,認定自己對國情認識不多及很少的佔一半以上。當然,在以往強調香港為本的「一制」校園氛圍下,不太認識國情沒太大關係。然而,國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已成為在今天「一國兩制」新局面中學校教育的必然元素。

一般教師若沒有基本的認識,又如何教導全部學生均要領受的國民教育?

故此,對一般教師及國民教育負責老師分別進行基本及進階的國情教育,才能配合對學生進行的國民教育。

從教育局最新通告中了解,接着一年中教師可參與「國情教育」知識增益網上課程系列,其中包括《憲法》及《基本法》的關係、國家安全、「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定的幫助。就筆者的經驗,這些較為硬性的資料介紹需要配合一些較為軟性的國情認知,令教師更易接受和吸收,提高學習效能。

 國歌的歷史及精神

實際的一個例子,在去年通過《國歌法》後,國歌納人中小學教育,學生要學習歌唱國歌、國歌的歷史及精神以及奏唱國歌的禮儀。

學校會着重歌唱國歌及奏唱國歌時的禮儀,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是國歌的精神。在教育局網頁中可找到國歌的簡介,其中提及國歌表現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為加強一般教師對國歌的認知,筆者向教師們介紹《故事裏的中國》中的一期《國歌》。《故事裏的中國》是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戲劇+影視+綜藝」文化節目,在《國歌》內,除了欣賞到描述《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舞台劇,更邀請了填詞人田漢先生的孫子歐陽維教授、作曲者聶耳先生的姪外孫青山導演,以及《義勇軍進行曲》第一個版本的錄音師司徒慧敏先生的女兒司徒恩湄女士,讓他們細膩還原當年兩位創作國歌的始末;還有曾在開國大典上奏響國歌第一聲的小號手汪奇老先生,更在節目中再次奏響了這段早已融入他生命的樂章。

學校升國旗儀式配合講話

接着在新的學年,待《2021年國旗及國徽(修訂)條例草案》通過後,教育局便會就每周舉行升國旗儀式的事宜向學校發出指示。

在學校內進行升國旗儀式中,必定有奏唱國歌部分,在教育觀點上,教師及學生對國歌精神的認識以至感召至為重要;如果能配以恰當內容的國旗下的講話,在國民教育的推展上更是相得益彰。筆者了解到已有學校作出主動的配合,在新學年一開始已經進行每周一次的升國旗儀式,亦有學校購置在禮堂可裝置的旗杆,方便在下雨及炎熱寒冷期間,可以進行室內升旗儀式。

期望在學校和教育當局的配合下,協助老師跨出香港為本的一制,認知中國大陸的另一制:社會主義實踐的成功及優勢,進而提升對國家的了解及認同,做好國民教育。

 


2021/07/31

本港奧運佳績 說好一國兩制

 本港奧運佳績 說好一國兩制                     許為天(2021/7/31)

本港劍擊選手張家朗奪金、游泳選手何詩蓓摘銀,筆者作為一個體育愛好者當然興奮不已。再細緻了解兩位奪金摘銀的青年的成長,何詩蓓學業體育成功兼顧、張家朗則在中四「退學」(傳媒用語)當全職劍擊運動員;同時能站在奧運會的領獎台上,可謂殊途同歸。放在學校教育的考量上,學校不止要因材施教,也要選才提拔。當年如果沒有在中學打好劍擊的基礎,並且作出恰當的前程規劃,踏上全職運動員之路,便可能沒有香港特區成立後的一面奧運金牌。如此看來,一般傳媒說張家朗的「退學」,依舊帶一些傳統教育的貶義,準確而正面地應稱作「張家朗在中四時被提拔成為全職運動員」。

張家朗奪金的頒獎儀式中,升區旗奏國歌,是一個非常正面意義「一國兩制」的標示。更別具意義的是,在那一天,東京奧運第三天的唯一奪冠中國國歌演奏就是由中國香港運動員努力成就出來。如此獨特意義,卻未有見有任何傳媒作出報道及發揮,這便帶出在今次奧運的觀賞中,大眾傳媒及香港市民對香港隊與國家隊關注度的差異。

筆者在今學年去到18所中小學作「國情(國安)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講座,其中提及在國情教育的實踐中,在奧運會國家隊選手獲得獎牌時升國旗唱國歌,均是學生較容易接受及對國家感情的提升。而今屆的奧運電視轉播,特區政府購入轉播權,交由本地免費電視台安排播放。在當日的政府公佈中,政府希望市民透過今次免費收看,「為國家和香港運動員打氣。」

而現實的是,三個免費電視台的各頻道播放奧運節目,對香港隊的各項賽事參與報道是理所當然,然而卻沒有對國家隊的賽事作出策略性的安排,譬如闢出國家隊頻道,對國家隊的參與賽事,尤其是有機會獲獎的作出充分的報道。筆者發覺電視台免費頻道寧願選擇播放其他國家比賽的項目,也未有直播同時進行的國家隊賽事,我也只得用機頂盒看CCTV5的直播。

所以也難怪一般香港市民對國家隊的比賽和隊員陌生,更有報章的社評*提出「新冠疫情未止,傳統上國家隊金牌選手來港獻技的傳統,今屆可能未能延續,民政事務局不妨邀請張家朗、何詩蓓等創出佳績的港將參與大匯演」,傳媒提出新冠疫情會阻礙國家隊體育選手來港,也不正是背離了現時要增加香港人增強國家認同的方向嗎?

這份報章可能忽視了在六月底國內航天科學家團隊訪港,含金量高的中港互通交流又怎會在現時可控疫情下停止呢?抑或是傳媒中人在奧運報道中仍然是重港輕中呢?甚或一些奧運節目主持人在社會一些反中(當中不乏熱愛體育的青年人)的氛圍中,不敢表達自己對國家隊的強烈支持,而國家隊也只是稱「中國隊」,與其他國家同樣看待。

當然面對今年本港選手的佳績,傳媒有所偏重非常合理,而同時兼顧要提升觀眾對國家隊的支持確實不容易處理。要做好中港的平衡便要事先有一個由思想到表達的策劃:譬如如何旁述香港隊與國家隊對弈的賽事,在誰勝誰負之後的報道,因為這些均牽涉到中港關係的細緻關鍵。如能成功處理,則可令到觀眾不止欣賞到體育精神的顯現,更將香港人擁護港隊的熱情擴展到對國家隊的關注、捧場以致支持,擁有國際視野的香港人絕對有能力同時支持香港隊及國家隊。

要更好地讓香港在體育方面融入國家的發展,可以結合大灣區其他城市在各地建立不同體育項目的培訓基地,就如在東莞有按照NBA標準建設的體育館、在清遠(不是大灣區城市,但在鄰近)有龐大的足球訓練基地。那便可以發展本港更多不同體育項的精英運動員,在大灣區不同基地接受培訓。同時,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體育精英也可以到香港接受本港體育強項的培訓,互相切磋。

離開奧運會完結還有一星期,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決策者好好思量,如何將今次本港的優異奧運成績,來說好我們「一國兩制」的故事。

* 該報在那段社評中,刻意抽出何詩蓓的一句:「你唔需要有好大的國家,才有好成績。」用心何在?



2021/07/03

教師的更新--現實與理想

 教師的更新--現實與理想       許為天(信報 2021/7/3)

事件一:有報道說教育界掀起移民潮,有些學校有一成教師提早離職。就筆者與中小學校長交談得知,這學年離職的教師增多,普遍達到一成,而當中選擇舉家移民英國的也佔相當的比例。

提升更新教師隊伍大好良機

事件二:立法會張宇人議員連續兩週在報撰文:《「師師相衞」何時了?》與及《改革教師註冊 提升教學質素》,力斥部分教師專業能力及操守、教育質素保證機制失當,繼而建議教師註冊需考慮教師持續進修的果效。張宇人議員更提出當今教師質素的兩大關鍵:更新學科知識教學技能、國情的認識與提升。

就事件一而言,香港從來都是一個去留自由的社會,教師面對自己在未來香港局面的教育工作時,再考慮家庭、經濟、歸屬、發展等元素下,選擇要離開香港的教育崗位,亦是人各有志。此等情況產生大量的教師崗位騰空,正好讓這些年在等候編制職位的年青老師可以歸入教師編制的隊伍。另一方面,離職的教師很多都是學校中層或以上的崗位,亦增加了教師晉升的機會,積極引動教師對未來學校教育的承擔。如此看來,這正正是教師隊伍提升更新的大好良機。

呆板規範拖後腿

大好良機必須依靠教師制度作全盤的規劃:要明白到學校教育的重點應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在半個世紀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真的是主要依靠教師;但時至今日,又經歷過在疫情中「停課不停學」,網上資訊及通訊、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實境等等均可以協助學生更有效地去學習,甚至能做到因材施教、迅速回饋等有效的學習策略。

一般香港學校教育滯後原因之一,在於大量教育資源要投放在呆板規範的教師編制和晉升的薪級,故此便產生了五十年難變的教學與行政職務分工;更拖後腿的便是鎖定教與學分工和進度的上課時間表。舉一個例,任教同一級同一科的教師有三名,教師A是資深的科主任,教學方法多年不變,只以資歷及崗位壓場;教師B是約十年經驗有靈活技巧的年輕教師,教學效益顯著;教師C是經驗不足剛入職的新教師。其實在編班的時刻,學校領導已明白到各班學生在該科學習得益的差異,但是奈何編班及時間表就是這樣設計,還沒有考量教師A的薪金可能是教師BC總和這成本效益。

不妨抽空地談談理想,如果學校領導只以學生學習得益為考慮,便應以教師B統領的教學方案為主導,教師AC在共同備課、互相觀課等同儕專業發展的配合,甚或以大班教學(由教師B主持)配以小組輔導式,讓全級每一個學生均能接受最好水平的教學服務。在資源管理上,需要督促教師A作為科主任必須與時並進,提升教學質量,否則無論崗位或職級也應退位讓賢;而當新入職的教師C在試用期間未能達到良好水平的教學,也只能另外調配或不予聘用。


還要看教育領導班子實力

另一方面,當學生的學習可以透過其他途徑學得更好,學校就有責任去編排及統籌課室內外的學生學習。故此與其將資源投入聘用平庸或未達標的教師,倒不如將資源放在學生在不同途徑學習的支出。在配合上,時間表要有相應的彈性,筆者曾經大膽提出,由小學五年班以上,基本上只須上午時間表上課,下午學生便可以投入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學習。當然,要有如此效能的教學模式,學校必須擁有足夠優秀及骨幹教師:優秀教師作出教師工作的指導及學生學習的規劃、骨幹教師要擔當好日常教學任務及學生學習成長的輔導,而新入職及一般教師必須在指定的年限達致骨幹教師的水平。這個看法確實與張議員的建議不謀而合。

要香港學校教育局面有顯著提升,便不應接受教師只得平庸的教學水平,更遑論教學水平及專業操守不足的「人之患」。

理想是否能變成現實,便要看香港教育領導班子的實力了。

2021/06/05

國安教育以國情為基礎

 

國安教育以國情為基礎           (信報 2021/6/5)

二月初,香港教育局發出了國家安全政策具體實施及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其中已有三科的國安教育課程框架;接著在四月及五月,又添多了十二科,分別是

中小學:中國語文

小學:常識

中學:中國歷史、歷史、地理

初中:科學、科技教育、生活與社會

高中:物理、化學、生物、經濟、企會財(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相信每位學校領導都已經交帶相關的科主任細心閱讀,明白到負責科目的內容如何自然連繫並有機結合國家安全教育的元素。教育局能細心選輯,刻意挑出與國安教育相關的學習元素,令到前線的科主任無須煩惱於如何向學校交代該科在國安教育的連繫,大有幫助。

然而,以上十五科的國安教育聯繫,主要是基於現有課程。而現有課程中,不論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及當代國情都有所不足,所以便令本港師生難以裝備「一國」共通的知識和態度。

課堂鮮提及醫農科技偉大人物

就如最近袁隆平院士的逝世,一個作出世界級貢獻的農業專家,造福廣大人民,獲取國家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勳章,袁老在內地幾乎無人不識,可惜在香港卻鮮為人知。要將袁老的雜交水稻研究導致糧食增產,人民免於飢餓的事跡放在國安教育,屬於資源安全與及生物安全的範疇,恰當地可放在高中的生物科中的資源管理:漁業和農業。

回到現時香港學校教育中,不止對當代中國偉大科技醫學農業人物鮮有介紹(如錢學森、鍾南山、屠呦呦),也對中國歷史上相應項目的人物(如祖沖之、李時珍、宋應星)未有重視。

再回到更基礎的中國語文學習,成語、諺語、詩詞歌賦這些中華文化瑰寶在這二十年的教育改革中逐漸沖淡,只靠個別學校的校本課程支撐。筆者這十多年擔任大學辯論賽的評判,打辯論的大學生均是語文表達的高手,可惜的是近數年來成語詩詞的引用漸趨稀少,就如早一排的一個有關房屋政策的辯論,竟然連杜甫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也未有提及,可見這批語文「高手」的成長。又有本港小學在課堂中推行中文書法,竟被教育局視學人員批評為耽誤時間,影響課時,「國」情何以

有見及此,筆者擔任顧問的學校領導課程同學會「中國故事」委員會在過去一年中推出了不少網上分享:

1.         小學生傳承中華歷史文化 -- 由校園的朗朗書聲到傳誦中華經典、由讀歷史故事到中國文化日、由課堂國學到踏足神州的親身體驗。少年心,華夏情,分享小學生傳承中華歷史文化的那些事。

2.         輕談國學歌風雅「母敎出聖賢」教學示例 -- 如何善用《輕談國學歌風雅》系列的國學音樂視頻,在不同學科如中文、中史、音樂等活潑生動地推動國情教育?

3.         「這就是中國」當今國情、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 -- 分析中國大陸如何肯定中國的發展模式和方向,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的分別與競爭,從而探討國情教育與及最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育局簡稱為「公民科」)中中國角度的考量。

4.         「人約黃昏後」與國內城市青年網上對談 -- 幾位在中國不同城市的青年人和香港校長老師分享他們的城市故事,増強溝通。

師生的普通話水平低下

最後這個項目,由於要用普通話溝通,所以報名的人數相對較少。香港師生的普通話的低下水準,亦反映在近日中國教育部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故此建議香港政府確立普通話的法律地位,並把普通話教育融入考評體系,這方面我在上一篇文稿亦有探討。

去到說好中國故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5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集體學習時表示講好中國故事要「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全面闡述我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

在本年初,中國教育部發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分科、分學習階段地闡釋如何在中小學課程中認識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非常值得香港學界參考。舉例,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科提出

「圍繞積累成語和格言警句、誦讀古詩詞等活動,幫助學生感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音韻美與節律美,學會待人接物基本禮節,體會其中的思想情感,體悟其中的愛國情懷。」

另外,在中國書法方面,國家教育部在2013年已制定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為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小三至六年級要求每週安排一課時用於毛筆字學習。上文提及的中文科督學也未免太有港式獨特見解了

所以,筆者建議重新全面修訂中小學課程,加強教師和學生對普通話的熟練、中國傳統文化的鍾愛及當代國情的認知,從而「國家興亡、師生有責」便有知性和感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