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不稱職教師被釘牌

 不稱職教師被釘牌  (信報 2020/11/28)

繼一名小學老師在10月因港獨教材被教育局根據《教育條例》取消其教師註冊後,另一小學老師亦在本月12日被當局同樣處分,俗稱釘牌。據稱因為教育局停牌動作只得一項,即是終身釘牌,沒有如醫務委員會般的限時醫生停牌,也即是判處這兩名教師要告別教學行業,另覓生計。後一位老師被釘牌的原因更為引起教育界哄動,正因為教育局是提出「基於其教學的嚴重錯誤、欠缺擔任教師的能力,以及完全沒有盡其基本責任備課,認為該名教師並不稱職,亦非出任教員的適合及適當人選」,而具體的例子只有兩個:向小二學生錯述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誤稱中國研發紙張的目的。

 

不稱職牽連「黃師」港獨?

兩個案例均是錯得離譜,但一個原來主要教英文及電腦的年輕教師被編任教常識科,教錯內容,便被當局判決終身釘牌。如果真的只是如此,很多前線教師便人人自危,自己會否被控不稱職呢?在筆者疏理此事的材料後,發覺可能還有更基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此事在公眾傳媒出現是在本年430日的《大公報》中一段報導:「常識老師歪曲鴉片戰爭史,毒害小學生」,當天《文匯報》及《星島日報》亦有相類新聞。報導內容不只提出是教錯內容,更涉民族大義,引動輿情。而筆者覺得更關鍵的是後一天(51)國內傳媒新華社的評論:「香港校園亟須整飭歷史教育偏差」,內文稱「這種直接篡改歷史的所謂教育不僅是對過往的背叛,更是對香港未來的極不負責,特區教育部門必須對此進行嚴肅整頓,及時糾偏止錯。」而在綜論本港教育亂局,更提出「種種不嚴謹和刻意誤導的所謂通識教育卻甚囂塵上,“港獨”等極端思潮也趁機侵入校園。」這亦首度標示出此事與港獨的牽連。同日《大公報》中亦有一篇《餵孩子食「鴉片」的「黃」師》的專欄文章,又將此教師歸類「黃師」。可以看到這教學個案的人事物,在那段香港亂世時已掛上「黃師」和港獨的標籤。

更明顯的證據是教育局長在本月初(剛在第二次釘牌前)在《亞洲週刊》題為「香港教育界亟待撥亂反正」的專訪報導,當時記者問及「教育局至今收到247個投訴個案,除了宣道小學老師被「釘牌」,其他個案的調查進展如何?」局長的回答是已初步成立的個案正依照程式處理,「其中有兩個覺得比較嚴重,一個宣揚港獨,且他的專業能力也有問題,例如課堂準備不足,對教學的資料沒有核實和求證,明顯沒有對學生負責任。另一個中學的教材」順理推測,那一個宣揚港獨,專業能有問題的教師便是上文提及的事主。如果屬實,那麼這名老師被釘牌的原因便不只是專業上的不稱職,還可能有以下兩項:

一是教錯內容涉及民族大義,正如歷史科中日關係試題事件。如果是在數學教師講錯「壹除以零等於無限大」,雖錯也是無關宏旨。

二是所涉教師宣揚港獨,屬「黃師」一類。

 

須交代具體失誤

所以,教育局必須出來澄清此次釘牌的真正原因,更應將一系列其他懲處個案:口頭警示(18)、書面勸喻(19)、警告信(12) 及譴責信(21)的具體失誤向教育界作出交代,讓前線校長教師知曉準則,是非錯對亦有案可稽。

在探究此事的過程中,一位年輕教師回應:「我個人之見,終身停牌是一個專業層面上的決定,而教育專業即應考慮教育的原始信念。例如:我們如何理解育人之道、專業結構及分工、常識的建構過程⋯⋯」「老師教錯內容,甚麼是基本常識和判斷能力,在今天VUCA*年代是比以往更難一致,也扭曲甚深。甚至很多同工錯了也不知,這也是決策者今天要多澄清之處。有教育智者在亂世中可站出來從積極、正面、理性、專業的態度和立場帶領教育界,特別年輕老師去學習和思考。」我曾對這舊學生說「如果我們不相信人會改變,便不要投身教育」,學生知錯明理會改,便是教育的過程。連林鄭特首對反修訂事件中刑事犯罪的青少年也可以網開一面,前提是該未成年人士須承認犯錯。而上文的涉事教師已早在四月時已承認錯誤,校方亦對事件感到抱歉,已向家長發信作出交代,該教師即時被暫停教學職務,亦在本學年前離職。

對於一些有心教育的年輕教師,教育當局又會否以「教育」的原則來處理呢?

後記,教育局最新公佈高中通識教育科要改名換幟,即宣判通識科壽終正寢。那麼,當年製訂通識科而引致日後擾亂教育正道的高層領導,又需否在本港教育史上判決為專業上不稱職呢?

 

* VUCA Volatility 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 複雜性;Ambiguity 模糊性



2020/10/31

香港人,你要自信

 香港人,你要自信       (信報 2020/10/31)

     執筆之際,正和一個剛剛移居英國的副校長通訊;本港一些校長最近傳來,校內有一兩個老師在學年中離職移民。經歷香港一年的亂局、港版國安法、黃藍撕裂等等,碰上英國提出的BNO移居方便門,確實令到不少教育界中人萌生離港移居的考慮。筆者在過去六十多年的人生中,中學同學考完會考便移民,直至中英簽訂聯合聲明、八九民運、九七回歸等政治事年引發的移民潮,都有親戚同事朋友移居外地。在我看來,老師朋友們是去是留,是成年人一個重要的決定,也必定有他們自己的考量,絕對尊重。作為朋友更會送上祝福,無論身在何方也應活在當下,豐盛人生,而友誼聯繫更是「天涯若比鄰」,網絡天地那有疆界。

移民與否的衡量在乎個人的喜與惡和去留的利與弊,前者較為主觀,而後者卻可以有較客觀的判斷。回到當今的現實,近看台海戰雲密佈、遠眺歐美疫情嚴峻、北望神州生機勃勃,這數年間全球面對著百年一遇的政治大變局。香港正處於這中國與歐美角力的漩渦當中,自然要承受著巨大的拉扯,政治、經濟、社會以致教育與以往會有所更變,應在意料當中。不過,要到台灣英美的朋友,又有否準備這些地區在未來十年的變化呢?說回頭,又從利弊的考慮轉成國家地區的喜惡,亦可以說成對所在國家地區有沒有信心。你對香港有信心嗎?

大多數離開的都是對香港沒有信心,然而留下的也不一定對香港有太大信心!這令筆者想起張維為教授在這就是中國中的一句中國人,你要自信」;我也在此向香港市民說一句香港人,你要自信。但是,自信不是說一句便可以獲取回來,個人的自信建基於長期以來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作為社群歸屬的自信則建基於周圍對此社群的評價,香港是好是壞呢?而在學校教育中,便需要在紛亂左右的社會媒體、水平參差的家庭訓誨中作出正面強化的教育。

 

協助學生成為充滿自信的公民

就如本港小學常識科,課程宗旨的第一段便列明「協助學生保持健康的個人發展,成為充滿自信、理性和富責任感的公民」。而在課程發展的基本理念和方向中,亦強調學生情意方面的發展,雖然仍是教育局一般收歛地不敢直言「愛港愛國」,但也提出「培養學生對社會、國家和世界的歸屬感」。當然,課程指引如此這般,透過校本的教材教學,小學畢業生是否有港人的自信真的是因校而異,甚至因任教老師而大有不同。

然而,一到了中學,現時中學文憑試通識教育(LS)「今日香港」中的內容和學習模式,取代了以往「經濟及公共事務」(EPA)的教學範疇。在EPA中,學生可以有系統地去學習香港的政治和經濟架構。教師須詳細地向學生講授有關香港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讓學生以此為基礎去探究其他社會課題,從而達成EPA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激發學生願意承擔責任的精神。

 

香港人那來信心」的課程

可是,現時的LS,以議題為主,未有穩健的知識基礎便來個多角度思考,對不同持分者的利與弊作出議論。於是乎,政府施政的善意只是一面之辭,九成以上的社會正常運作也可以因些少流弊被大做文章,因為這才構成「平衡」角度取分的關鍵。如果選取一些爭議性較強的題目則更是順理成章,如香港房屋問題,可涉及高地價政策是否需要繼續、會否填海、使用棕地、利用郊野公園、拆卸高爾夫球場等等。學生連棕地租約和遊樂場條例也難以弄清楚之下,只是覺「今日香港」發展困難重重,何來對前境的信心。

與其實施香港人那來信心」的課程,不如好好閱讀最近一本由LAW師奶寫的《來生再做香港人?》LAW師奶,法律界前輩,熱愛香港,細心搜集了36項不同範疇的數據,客觀地顯現香港在2020年在世界上的地位,更提出疫情影響下香港將來發展的趨勢,期望讀者基於事實議政論事,回歸理性立身處世:「香港仍然很美好,願來生再當香港人!」

張維為教授在這就是中國中常說的一句:一出國,就愛國」。

我們不少香港人在旅外或移民後,亦不時回味香港的美食,讚嘆香港交通及網絡的方便,到一抵香港境內便立即上網,急忙到茶餐廳叫件西多鴛鴦,確實「這是我家是我的鄉」。

從學校教育出發,可以在小學加多一些「香港故事」的專題,如讓學生設計如何向境外(包括大陸及外國)人士介紹香港;到了中學更應是切實地在建設更好香港中加以裝備,願意貢獻,敢於承擔。

香港人,你要自信



2020/10/03

平行時空的教育諮詢

 平行時空的教育諮詢                   (信報 2020/10/3)

[平行時空即是你有你講、佢有佢做,如同平行線並不接合的現象]

 

2017年,林鄭月娥上任特首時有心關注教育設立了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經歷約三年的諮詢探討,終於在922日向教育局提交檢討報告。報告的標題是「優化課程迎接未來、培育全人啓迪多元」,主要分六大方向,其小標題是

1.         進一步彰顯全人發展的重要性

2.         優先推行價值觀教育

3.         在高中階段推行課程和評估調適

4.         進一步推廣應用學習

5.         提高大學收生靈活性

6.         加強中小學的STEM 教育

在去年九月,筆者曾就諮詢文件呈交意見,觀乎委員會成員以及行事慣性及作風。一己之見只盡教育專業勸善之角色,對納入最終報告之中不存厚望。現在報告出來,看到了委員未能作出一個根治流弊、近瞻遠矚的改革藍本,以一個歷年三載的探究而言,可算是效益不彰。在「全人發展」一項,本人建議應在教育層面中建構一個不同階層及階段的理想學習成長模式,然而,報告只是提出學校層面的細節,如提升學校領導人員規劃課程能力、闡明「學時」概念(相對於「課時」)等等。當然對教育局而言,細節容易處理執行。但在缺乏大方向之下,最終的教育效果可能是互相抵銷,徒勞少功。

談到價值觀教育,我的看法是「小學教育在於基本知識和學習及生活習慣的培育,但揠苗助長地在小學階段推行生涯規劃教育,未有照顧幼少青年學生的發展規律,只會令小學教育更加臃腫,學校教育方向迷亂。」但報告中仍是堅持要高小階段盡早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當然,眾多教育專家匯聚的委員會有他們的道理。既然是自己的大部份意見在教育層面的諮詢不獲採納,又試嘗試在政治層面進言,就是在特首施政報告的諮詢期內提交意見。

發文的標題是「*領導無能、學子遭殃*」,筆者擬定這標題並不是要聳人聽聞,而是確實反映出這20年教育改革中的教育亂象。假如教育當局領導有方,就不會如此多家長為子女選擇非主流的學校教育,乃至到在中小學期間已尋求到外國升學。如果過去20年教育政策是走得對,這幾年來的街頭運動中便不會填滿在特區成立後教育成長的一群青少年;一大批大學生、中學生挺身犯法,眾多學子不學無術、迷途正道,這不正是「學子遭殃」嗎?而教育領導的高層大多數未有教育專業的培訓,亦欠缺教學前線的智慧,每每以政治要求、民情輿論角度作為教育政策的主導,如何有能力去撥亂反正呢?

在提交的意見中,指出以下四大弊端及施政可改善之處,也希望讀者們齊來指正。

 

現存弊端

國情教育

1.         國情教育內容在現時基礎教育零散在不同學科及活動中,未有系統地建構成「中國人」身份的認定。

2.         國情教育在學校中,負責人分散各科,縱使有分工也未必合作,更難有問責。

3.         以基本法、港版國安法的法律條文情景搬入中小學教學,並不配合學生學習的發展心理及課程。

高中教育

1.         未能依學生學習能力及興趣分流師生受苦。

2.         未能配合現時教學科技的發展而因材施教 

3.         學校強調文憑試達標或優秀成績的爭取,忽視品行,導致品學兼「憂」。

大學教育

1.         大學教師表現由學生評估主導弄成教學互相放縱,水平低下。

2.         大學高層以學術為主,忽視學生品德培養。

3.         相當部份大學師生欠缺正面國情,偏離一國兩制的方向。

教育局領導

1.         在國情教育中無愛國之心、在教育領導中無專業之能;沒有使命感,亦欠缺宏觀教育視野。

2.         辦事因循按章,只會被動式了解前線,而不懂主動提供協助。

3.         委員會名實不符(如教統會),未能發揮智慧匯聚的功能。

 

施政建議

教育局領導

1.         重組教育局高層,必須有教學前線專業經驗,兼具相應學術資歷(如教育碩士以上)更佳。

2.         檢定委員會及發揮其應有功能,提供空間予委員作決策,加設學術研究功能;重新設立教育委員會,設定定制的專業諮詢決策途徑。

3.         教育局的中層領導應以借調或體驗學習認識了解前線,在考績中必須考慮官員的主動性及解難果效。

大學教育

1.         重新檢定教師評核體制,強調教學水平。

2.         設立品德及國情教育專責小組,負責統籌校內師生品德及國情教育事宜。

3.         培育正面國情發展的師生小組及活動。

高中教育

1.         以試點形式開展弱勢及精英學生的高中單元學習課程,配合學生的能力興趣及出路。

2.         探究當今教學科技發展對高中教育的發展,並製訂短中長期計劃。

3.         開始策劃小部分中學初高中分流,讓學校可與更加專注初中的基礎學習與高中多元化學習的分工。

國情教育

1.         教育局設立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統籌現時中小學教育中不同學科及活動對中國人身份認定的建構。

2.         設立國情教育教學資料平台,讓學校校長老師對國情教育中的法理情有充分及即時的資料以作參考。

3.         取消以基本法、港版國安法為本位的中小學國情教學,改從中國文化、歷史、地理的人文教育入手,從教學慣性及校園氛圍出發。



2020/09/05

通識教育中的國情

 通識教育中的國   (信報 2020/9/5)

在本欄中提到通識教育已是兩年前的事了,當時提到通識科内容及教學必須有所調校。然而兩年過去,通識科在課程、教學及評核方面未有修改。另一方面,在過去一年的社會動亂事件中,教育界內外人士再一次提到通識科中有關國家社會議題的教育對時下青少年產生的影響。適逢其會,筆者有機會對前線通識教育的教學及老師作較深入的了解,也一併翻看該科的課程及評核指引和過去多屆的中學文憑試通識教育試題,也便得出一些值得大家參考的看法。

通識科所涉及層面甚闊,我便集中在較為熟悉的第三單元「現代中國」有關中國的改開放的主題以至國情教育部分。

相關此主題的課程目標是「特別重視培養學生

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理解當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認識現代中國」

課程文件中提出重點內容是一、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民的生活;二、中國政府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及三、參與國際事務與中國的綜合國力。所涉在這四十年改革開放中的範圍甚廣,在教學上還要有不同的教學模式,照顧學生學習差異。更且在校本評核的獨立專題探究中,教師要身兼指導員及評核員的角色,任務艱鉅。所以,就此主題而言,筆者以為這只能在理念上構思美麗藍圖,放在教學理論上已經難關重重。就舉今年2020年的文憑試試題為例,題目中提供三段201810月的剪報作資料,然後要求考生「一、解釋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可能遇上的阻礙;二、在全球經濟中,國有企業應否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擔當比民營企業更主導的角色?論證你的看法。」

中國民企在四十年中國改革開放期間,整體而言是向前的,但在不同階段會有所反覆,即與國企作孰主孰輔的配合和矛盾,箇中內容及道理的複雜性,若放在物理學上也相類量子力學的深度,大學論文程度的學問放在高中要全民作答,以課程及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作考量已難以過關。可是,前線教師仍要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實踐「不可能」的教學,只能將重點在於應付中學文憑試試題的要求,盡量就學生水平作出恰當的指導,務求學生能夠盡己力取得相應的等級。正因如此,文憑試試題便影響整個通識科教學的方向。

觀乎過去九年的相關題目,有三年涉及環境問題,另有一二孩政策、留守兒童、孔子學院等題目。因要配合整個通識科的學習模式,均是以問題探究的形式提問,而在評核時亦是要求考生能分析議題時對所持的價值觀提出理據,並且恰當地引用例子或提出證據來支持其論據。至於論據的立場、價值觀的偏差,並非閱卷員在評分時要考慮的元素。故此,既是問題為本,也必有問題及主持的資料及理據,而此等問題理據的事實便佔據了教學內容的相當部份。所以,高中學生在此主題中吸收到的大多是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問題和相關負面的報導,這便是由課程及評核設計促成的學習成果,如果加上某些教科書及校本教材亦有反共的傾向,學生對當代國情了解的偏差更是每況愈下了。

遍佈負面陷阱

其實,不只在認知方面,在國家情感方面,通識科也遍佈負面的陷阱,舉2017年的試題為例,一開始便有一幅諷刺中國大陸貧富懸殊的漫畫,再配以報章報導有關脫貧與環保的矛盾,便要求考生解釋減貧可能對中國的環境造成的一個影響;再利用所提供的資料,提出並解釋一個支持和一個反對「搬遷農村貧困人口能使中國顯著地減貧」的論據。姑勿論減貧與環保其中關係的複雜性,只以國家情感而言,幾乎全世界都讚揚的中國扶貧行動,在此題目中也變得有正有負,並也會帶出對環境的影響,更可以是「弊多於利」。加上題目開初的一幅諷刺性漫畫,更是在有意無意中令學生對國家產生反感。公開試題便成了出題模範,負面訊息漫畫或圖片配以改革開放帶來的問題,正是教師擬題學生作答的主流。如此日積月累,又怎能回應通識科在這個主題中要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呢?

「水能覆舟、亦能載舟」,以教育政策的學校層面而言,課程師資已備;到教育層面,通識科有利學生學習成長,也是本港教育特色;及至政治層面而言,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學生更應了解國家未來整體發展的道理和內容,平衡在中美抗爭中充斥傳媒的反中言論。故此,筆者建議通識科課程(起碼是此主題)可修訂為以内容為主、議題為副。在現代中國中選取較合適學生程度的內容,如社會民生、國力科技等,其實這些早已2013年的通識科資料套中已提及:「建議教師選取由中國及外國對全球國家綜合國力排名的研究報告及其所用的數據,讓學生了解衡量綜合國力的指標,並比較不同機構關於中國綜合國力的排名。

那麼學生便能在知性和感性中對中國較整體而正面的了解,然後加上其他觀點資訊的提供和探討,希望能真的達致通識科的最後宗旨:「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

 

* 備註:在「中國的改開放」這主題中要培養學生的相關價值觀和態度是「團結一致;愛國心;可持續性;人權與責任;關懷;正義」



2020/08/08

從國安法到當今國情

 從國安法到當今國    (信報 2020/8/8)

 

由五月底高中復課後這兩個月,開始是復課的階段,終於到615日幼稚園K3至小三學生都可以回到校園,算是幾乎全面復課了。可惜的是,不到一個月疫情第三波出現,在710日教育局便宣布要全體學校在713日提早放暑假了。這還不止,教育局又在83日宣布在新學年開始所有學校的面授課堂及校內活動將會暫停。

肺炎虐,學校行政教學事務幾番折騰,學校領導及教職員工,辛苦你們了。

然而,學校還是要處理國歌法及國安法對學校的影響,上個月談過國歌法,今次便集中探討《港區國安法》國安法於630晚起生效,教育局也在73日發出通告,提示學校必須適時讓學校教職員生認識、以及提醒他們遵守國安法。

 

防範與教育並重

其實在國安法中,只有在第二章第九及第十條有提及學校,分別是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加強維護國家安全和防範恐怖活動的工作。對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涉及國家安全的事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應當採取必要措施,加強宣傳、指導、監督和管理。」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

前者是防範,後者是教育。

也曾出現過一些疑慮,便是在第一章第六條中提到「就任公職時應當依法簽署文件確認或者宣誓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資助學校的教職員是否「公職」人員呢?因為在《防止賄賂條例》中,「公職」人員是指政府及公共機構的僱員,條例中本港的資助大學盡在公共機構名單之中,那麼資助學校呢?政府在七月初建議公務員需要宣誓或簽署文件確認擁護及效忠,當然包括在官立學校就職的校長及老師。但這可以釋疑嗎?

政府高層的說法,國安法只針對極少數人。在太平盛世,以上說法是正確的。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活動及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又怎會在基礎教育的場所出現呢?遺憾的是,香港實在處於亂世,早幾日還有中學生及校友到學校拋擲汽油彈,而在過去一年中,不少學校內的活動也有違反國安法之嫌,可幸是國安法是沒有追溯期。所以,國安法可能原意是只針對極少數人,但受影響的卻不止是少數。

在疫情期間,進行了因反修例事件而被檢控的法律行動,當中亦有中學的學生。學校會盡力協助學生,希望他們不因此自毀前程。然而,縱使在刑法中可以擴大「簽保守行為」或「警司警誡」的覆蓋範圍,來減免中學生牢獄之災,繼續留在校園接受教育。但是,他們接受自己是犯錯嗎?況且,他們所犯的可能已觸及國安法了,在此環境中,學校又甚樣對這批學生作輔導呢?

 

校長老師有足夠裝備嗎?

實在太難了,還是從可以做到的做起吧。自從文憑試歷史題爭議有官方定性後,不少學校已啟動檢核以往教學的教材和測考材料。既然「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是非乃取決於民族及國民身份認同,那麼這些年中說到「不可支持港獨,但可以作議題討論」也會是不容於中小學校園之內。另外,學校更少不了要明令禁止一些曾經流行的校園抗爭活動,如組人鏈、唱榮光」、揮英美國旗、連濃牆、喊口號等。說到口號,大家都明白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有觸犯國安法之嫌,但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又能否接受為年青人對社會不滿的宣洩呢,「香港人加油」又如何?

再向前看,正如教育局公文的呼籲:「持份者共同協作,提升國民身份認同」,我們學校的校長老師有足夠裝備嗎?學校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基本法》以至《港區國安法》教育,並不足以加強師生的國民身份認同,這一點已在筆者以前的文章中有所闡釋。現時除了要全面檢視並修訂中小學的國情(情況、感情)教育之外更要面對中國與西方角力下,作為「一國兩制」的香港教育工作者的立論,是站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那一面,還是支持中國國務委員王毅的說法呢?而在確認擁護及效忠的前提下,這還有沒有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