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你要自信 (信報 2020/10/31)
移民與否的衡量在乎個人的喜與惡和去留的利與弊,前者較為主觀,而後者卻可以有較客觀的判斷。回到當今的現實,近看台海戰雲密佈、遠眺歐美疫情嚴峻、北望神州生機勃勃,這數年間全球面對著百年一遇的政治大變局。香港正處於這中國與歐美角力的漩渦當中,自然要承受著巨大的拉扯,政治、經濟、社會以致教育與以往會有所更變,應在意料當中。不過,要到台灣英美的朋友,又有否準備這些地區在未來十年的變化呢?說回頭,又從利弊的考慮轉成國家地區的喜惡,亦可以說成對所在國家地區有沒有信心。你對香港有信心嗎?
大多數離開的都是對香港沒有信心,然而留下的也不一定對香港有太大信心!這令筆者想起張維為教授在「這就是中國」中的一句「中國人,你要自信」;我也在此向香港市民說一句「香港人,你要自信」。但是,自信不是說一句便可以獲取回來,個人的自信建基於長期以來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作為社群歸屬的自信則建基於周圍對此社群的評價,香港是好是壞呢?而在學校教育中,便需要在紛亂左右的社會媒體、水平參差的家庭訓誨中作出正面強化的教育。
協助學生成為充滿自信的公民
就如本港小學常識科,課程宗旨的第一段便列明「協助學生保持健康的個人發展,成為充滿自信、理性和富責任感的公民」。而在課程發展的基本理念和方向中,亦強調學生情意方面的發展,雖然仍是教育局一般收歛地不敢直言「愛港愛國」,但也提出「培養學生對社會、國家和世界的歸屬感」。當然,課程指引如此這般,透過校本的教材教學,小學畢業生是否有港人的自信真的是因校而異,甚至因任教老師而大有不同。
然而,一到了中學,現時中學文憑試通識教育(LS)「今日香港」中的內容和學習模式,取代了以往「經濟及公共事務」(EPA)的教學範疇。在EPA中,學生可以有系統地去學習香港的政治和經濟架構。教師須詳細地向學生講授有關香港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讓學生以此為基礎去探究其他社會課題,從而達成EPA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激發學生願意承擔責任的精神。
「香港人那來信心」的課程
可是,現時的LS,以議題為主,未有穩健的知識基礎便來個多角度思考,對不同持分者的利與弊作出議論。於是乎,政府施政的善意只是一面之辭,九成以上的社會正常運作也可以因些少流弊被大做文章,因為這才構成「平衡」角度取分的關鍵。如果選取一些爭議性較強的題目則更是順理成章,如香港房屋問題,可涉及高地價政策是否需要繼續、會否填海、使用棕地、利用郊野公園、拆卸高爾夫球場等等。學生連棕地租約和遊樂場條例也難以弄清楚之下,只是覺「今日香港」發展困難重重,何來對前境的信心。
與其實施「香港人那來信心」的課程,不如好好閱讀最近一本由LAW師奶寫的《來生再做香港人?》LAW師奶,法律界前輩,熱愛香港,細心搜集了36項不同範疇的數據,客觀地顯現香港在2020年在世界上的地位,更提出疫情影響下香港將來發展的趨勢,期望讀者基於事實議政論事,回歸理性立身處世:「香港仍然很美好,願來生再當香港人!」
張維為教授在「這就是中國」中常說的一句:「一出國,就愛國」。
我們不少香港人在旅外或移民後,亦不時回味香港的美食,讚嘆香港交通及網絡的方便,到一抵香港境內便立即上網,急忙到茶餐廳叫件西多鴛鴦,確實「這是我家是我的鄉」。
從學校教育出發,可以在小學加多一些「香港故事」的專題,如讓學生設計如何向境外(包括大陸及外國)人士介紹香港;到了中學更應是切實地在建設更好香港中加以裝備,願意貢獻,敢於承擔。
香港人,你要自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