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光80載,《明月幾時有》在校園 許為天 2025/10/1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5730
2025-10-01灼見來論
光影交錯中的香江堅韌記憶
抗戰勝利80週年亦是香港重光八十載,「三年零八個月」 的淪陷歲月是香港歷史中不可磨滅的一頁。將許鞍華導演的《明月幾時有》引入校園,恰逢其時。這部以香港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不僅是電影藝術作品,更是活生生的歷史教材。它通過小人物故事展現香港抗戰歷史,讓年輕一代能夠直觀感受先輩的經歷,理解這座城市的堅韌精神。
《明月幾時有》以1940年代日本佔領香港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小學教師方蘭(周迅飾)和一群普通香港市民在戰火中成長為抗戰英雄的故事。影片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特別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營救滯港文化人的事蹟。
有別於傳統戰爭片,導演許鞍華採用了口述歷史框架,通過曾當游擊隊員的老年彬仔(梁家輝飾)的訪談回憶,將歷史與現實交織。這一手法既增強了真實感,又為歷史事件注入了個人記憶的溫度。
電影中對香港地景和日常生活的細緻描繪,如葉德嫻飾演的方母在物資匱乏時期想法子解決食物問題的情節,生動再現了戰時香港的民生狀況。這些生活化場景讓歷史不再是課本上遙遠的名詞,而成為可感可觸的現實。
本地化視角引發共鳴
《明月幾時有》之於香港學子的教育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
本地導與演:影片由香港導演許鞍華執導,匯聚了眾多香港演員,甚至包括學生熟悉的王菀之等。這種「自家故事自家講」的敘事方式,粵語對白更能夠有效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場景親切感:影片所呈現的香港場景,如維多利亞港、上海街、營救行動的路線等,就發生在學生們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間。這種地理上的親近性,使歷史不再是遙遠的抽象概念,而成為可感知的具體存在。
情感的代入:電影聚焦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的選擇與掙扎,如方蘭從教師到抗戰參與者的轉變,她與母親之間的親情牽絆。學生更易理解這種平凡人物的心路歷程,而非遙不可及的戰爭敘事。電影中葉德嫻飾演的方母,從一個只關心自家生活的普通婦女,轉變為協助抗戰的參與者,她的犧牲彰顯了戰爭年代普通人的勇氣與奉獻。這種人性化敘事有助於學生建立情感聯繫,深化對歷史的理解。
跨學科教學的豐富素材
《明月幾時有》為多個學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在歷史科,影片是研究香港淪陷時期社會生活的入口。影片中呈現的日本軍政府統治下香港的狀況,與文字史料相互印證,有助於學生構建更完整的歷史圖景。
文學科可探討影片中引用的茅盾作品《黃昏》,分析文學如何回應時代苦難。電影中山口大佐與李錦榮(霍建華飾)關於「何時」與「幾時」的對話,展示了語言在殖民統治下的政治意涵。
從電影藝術角度,許鞍華的敘事風格和視覺語言值得深入探討。影片中黑白與彩色畫面的切換,以及對香港自然景觀的捕捉,為學生提供了分析導演視覺表達技巧的機會。
從銀幕到現場的歷史體驗
《明月幾時有》的教學價值不僅限於課堂。影片涉及的東江縱隊活動地點,如他們營救文化人士的路線,許多位於香港本地及相鄰的深圳、東莞地區。這為實地考察學習提供了可能。教師可以設計歷史考察活動,走訪影片中相關地點。這種體驗式學習能夠將電影敘事與實地空間聯繫起來,深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例如,組織學生探訪香港的抗戰遺跡,同時結合深圳、東莞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形成完整的歷史教育路徑。這種跨區域的歷史學習,有助於學生理解香港與內地在抗戰歷史上的緊密聯繫。
社區歷史項目是另一種實踐方式。學生可以基於電影主題,開展歷史探究計劃,採訪家族中經歷過戰時的長輩,或收集已逝祖輩的戰爭遺物及紀錄。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歷史研究能力,也促進了跨代對話與社區歷史意識的建構。
在抗戰勝利80週年之際,帶入校園的《明月幾時有》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座橋樑,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課堂與社會,連接年輕一代與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讓學生們透過銀幕感受戰火歲月裡普通人的勇氣與抉擇,他們會明白:歷史從未遠去,它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塑造著香港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