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破繭成蝶」的窘局 許為天(信報 2025/7/12)
見報標題:基礎教育「破繭成蝶」陷困局
上個月,本港特首李家超在接受訪問時,「破繭成蝶」比喻香港發展階段 -- 「繭」是限制與挑戰,「破繭」即破局求變。若深究生物學隱喻:毛蟲體內潛藏精密變身程式,當「成長指令」啟動,舊器官分解為養分,同時「蝴蝶藍圖」以巧勁重組新軀,終迎新生。此過程不僅是生命奇跡,更是資源優化與適應性創新的自然典範。在基礎教育界的改革上,筆者在本欄中不止一次提出「蝴蝶藍圖」,其「成長指令」的能量是否蓄積充足呢?
情景一:一個內地教師在本港教學分享會中小學科學評估方式,以「核心素養」為軸,實現三大突破:破「分數枷鎖」,對準未來人才所需的批判思維與創新力;多元動態評估,織就「過程-結果-實踐」立體觀測網;AI科技深度賦能,將隱性能力轉為顯性數據。以評促教、以評育能,縱使落地效果或存摺損,此「以評促教」模式已屬全球前沿。
教育實踐出現落差
情景二:小學團隊及大學顧問分享數據驅動的改進教學實踐,例子是教師誤判學生學習所得,所以在評估中得不到合理的結果。當然,以評促教的實踐是做到了,但是為什教師會誤判呢,又為什麼科主任會批准這個評估出現呢?這是教師及中層領導最基本的專業工作。筆者與教師朋友提及這個情況,朋友回應我一兩個更差劣的教師處理評估的行為。
內地教師在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結合上表現突出,遠超香港教師。當然主因是兩地教師工作重點的差異,但背後反映的是內地教育系統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視:從「雙減」政策到人工智能,教師被鼓勵將教研成果融入課堂,形成「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環。
反觀香港,教師多停留在「知識傳授者」的角色,過去數年大量優秀老師流失,教師團隊青黃不接,所以在教學範式轉移及能力提升方面舉步維艱。而在校內教學管理上,前線教師課時太多,備課不足,難以處理學生的即時回饋;科主任亦未必可以每次都細緻評估教師試題,便出現情景二的Trial & Error。與情景一的比較,這種教學實踐的落差,導致香港學生在基礎學習中跌宕成長,根基不穩,更難談上深度思考能力,與內地同齡學生差距逐漸拉大。
港生創造力不如人意
情景三:朋友團中探討中國大陸高考全國一卷作文題與香港DSE中國語文作文題的對比分析:內地的是結合老舍、艾青、穆旦三則文學材料,探討個體與民族、苦難與抗爭的關係(配合抗戰勝利80週年);香港的是三選一: 「藏在泥土中的寶物」(借物抒情)、「為不完美添色彩」(辯證思考)、「量力而為vs突破舒適圈」(議論文)。大陸的是以文史哲整合鍛造深度思辨,回應「立德樹人」目標;而香港則以生活化寫作培育實用表達,契合通才教育理念,欠缺文化底蘊。
內地普通高考僅約半數同齡學生參加(其餘多就讀高職),而香港DSE則覆蓋絕大多數中學生。因考生群體規模和選拔性質不同,直接比較兩考試的難易度有失公允。然而,正是兩者對學科能力要求的差異,導致兩地頂尖學生的學術表現呈現顯著分野。根據PISA 2022的測試結果,香港學生在科學高階能力和創造力方面的表現不盡如人意。
以往有基礎評審的中學會考(CE)和選拔精英的預科高考(AL),而現今香港中學缺乏甄選制度的六年制便是世紀初教育改革出來的結果之一,基礎教育今日站在這樣的歷史隘口。二十載的「春蠶吐絲」:教育改革、STEAM、價值觀教育、國安教育、人工智能…結出重重厚繭,要破繭而出,香港教育界的能量足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