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莫忘初衷的大局發展觀

 

莫忘初衷的大局發展觀   許為天(信報 2024/12/12)

[實體報章版位稿擠,只安排在信報網上刊登 https://www2.hkej.com/editorchoice/article/id/3953585 ]

       學校現場:一位小學校副校長煩惱,最近學校收到不少高才優才專才的新來港內地學生入學,有中文教師要求這批學生三個月之內要學懂書寫繁體字,否則寫簡體字便扣分,這可行嗎?

教師的要求是教學層面的慣性,學生要入鄉隨俗,在香港便是要用繁體字,寫錯就扣分,給三個月調整也是不短的寬限。

在教育層面方面,在2016年教育局有公佈「繁簡字問題正面睇」,列出「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以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學生應掌握認讀簡化字的能力」,在教學實踐方面,在小學階段同時學習繁簡二體,會造成識字和寫字上的干擾,容易混淆字形,所以建議小學生要先充分掌握繁體字;待學生具備繁體字的基礎後,到中學階段才按學習需要和在適當情況下酌量認讀簡體字。故此,教師的要求也有官方的理據。然而,這是八年前的以繁體字為本位的說法,確實沒有考慮到今時今日政治大局的影響。

在「一國兩制」的新形勢下,香港整體發展要配合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不言而喻的。雖然繁體字在香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及群眾感情,但在溝通與融合方面,隨著香港與內地交流的日益頻繁,而以簡體字為本的中文在世界舞台亦日漸壯大,在未來的香港與世界,簡體字的使用場景只會不斷增多。另外,簡體字的教材及課內外學習資料倍於繁體字,更有利學生的學習成長。在這一背景下,學校教育是引領學生迎向未來,接受及學習簡體字亦是學校中文教育在新時代的任務。易地思考,要求老師學懂簡體字,要給多少時間呢?

在學校層面,學校領導要喚起老師堅守「為學生未來」的教育初衷,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充分認識到新來港內地學生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給予他們充分的適應期和支持。在要求學生學習繁體字的同時,也應考慮他們的實際需求和學習背景,避免一刀切的教學方式。

當然,在當今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一般前線教師實在難理解由政治局面引申至教學實踐的變化,所以需要教育當局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反映「一國兩制」新局面中的新教學要求,不單止是加強香港教育與內地的交流與合作,更要檢核並更新學與教的內容及實施細節,提升學校領導及前線教師的專業觸覺及視野。

在這大改革的年代,未能帶領香港「由治及興」的高官下馬,李家超特首囑咐接任的局長「勇於擔當,善於作為,把握機遇,克服挑戰,全力服務香港市民,貢獻香港社會。」這些要求也適用於繼續服務的政府領導。在此政府高層的調動,亦是不同政策的窗口期(policy window),可以考慮各類政策的不同建議,集思廣益。所以,筆者也在此摘要現在及過去兩年在不同政策中的建議:

1.        教育方面,設定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的長遠計劃*;調校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教學的「一國」定位,如增添毛澤東詩詞為課本內容、補充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及成就等等;高中教育配合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提供多元學習及升學出路。
[*
教育觀察:香港是少數使用方言作基礎教育學校語言的國際大都會,可能是唯一的一個!]

2.        體育方面,透過本港新聞、電視及網絡媒體,增強本港市民及學生對國家運動員的了解,提升對國家體育成就的自豪;強化香港港隊運動員明白自己代表「中國香港」的角色,作為青少年的模範,強烈要求他們在升國旗儀式中開口唱國歌。

3.        文化方面,重新檢核M+博物館的角色,考慮轉型成M+M (Martial Art + Music,武術+音樂) 文化館,突顯香港在國際舞台的中國窗口的作用。在影視製作方面,發掘香港在近代史的角色,如孫中山先生及宋慶齡女士在本港的成長及活動事蹟、省港大罷工、八路軍在香港設立基地、淪陷期間營救名人等等,均是電影電視的題材,加上推廣內地以近代史及抗戰為內容的影視作品,豐富本港市民對近代中國的認知。

4.        新聞用語方面,擺脫殖民時代及以台灣地區用語為本的習慣,以「一國」為主要根據:現時在香港新聞,英國官員名稱仍舊使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的推薦,獨家叫英國首相為「施紀賢」;南北韓應改成「韓國」及「朝鮮」;另外,釣魚台也應轉為釣魚島。

教育初衷是「為學生未來」、施政初衷是「為市民服務」。領導要掌握大局,把握機遇,克服挑戰,更要作出恰當溝通,帶領持分者理解政策的背景及意義:為學生的未來而施教,為市民的福祉而施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