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校的環保教育 許為天(信報 2024/1/27)
從垃圾收費說起
香港政府推行垃圾收費政策,旨在提升垃圾分類回收、降低其他垃圾數量,增強市民環保意識。然而,一般市民認為這是增加垃圾費,難以達成減廢回收的目標,這反映出政府及民間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實踐缺乏共識及溝通。自攜購物袋是不用付膠袋費,又少了浪費店方膠袋,利己利人;現時一般市民都會利用購物或外賣包裝的膠袋作垃圾袋,要轉成另購指定垃圾袋,既要花錢,又用多了膠袋。兩個環保政策一比較,很容易理解到市民接受度的差異。作為一個積極實踐自攜購物袋和垃圾分類的市民,筆者會在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方面,一抒己見。
在當今世界,環境保護不只是全球性的議題,更是在中國式現代化中重要的一環,在強調快速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是這一理念的核心部分,學校教育作為塑造未來公民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重要場所,當然承擔將這一理念傳承給下一代的使命,但也是要整體社會的配合。
深圳垃圾分類
就如深圳已在2019年11月鼓勵推廣生活垃圾分類,並於2020年9立法實施與及在一個月之後正式開罰:未按規定分類罰款50元,情節嚴重的罰款200元。當然這不是簡單立法罰款便能成就,而是深圳市政府的系統工程:推出1個政府規章、3個地方標準和7個規範性文件,形成了完備的規範標準體系;構建涵蓋公眾教育、社會宣傳、學校教育、家庭指引、現場督導等一體化的宣傳督導體系,以及配套獎懲結合的激勵體系。
其實深圳早在2018年6月起已廣泛推行垃圾分類公眾教育「蒲公英計劃」,培育近千名「蒲公英」義務講師。該計劃深入社區、學校、機關單位,傳播分類知識,開展入戶調查,參與督導行動,投身大型活動推廣源頭減廢。並在2021年起,「蒲公英計劃」從公眾教育延伸至學校教育,三年內將有二千多名垃圾分類「蒲公英」教師到位,實現「蒲公英校園」全覆蓋。各中小學中積極推行垃圾分類的實踐,譬如帶家中垃圾回學校作分類有獎勵 ,由學生帶動家庭,配合社區及社會整體。經以上的系統性執行,深圳市民關於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8%以上,垃圾分類亦已深入人心。
香港現況與展望
回到香港校園,根據2002年當時教育署課程發展處編寫的《小學環境教育教師手冊》,以及約2010年設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網站[1](已停止經營十年以上),香港學校環保教育有三大原則:議題為本、全方位跨學科和全校參與。在正規課程中,環境教育內容則散佈在小學常識科、初中生活及社會科、高中公民及社會發展科,以及高中的生物和地理科。教育局未有確切一致的環保實踐規定及指標,個別學校只會根據自身的發展重點選擇相關的環境教育單位和活動。
一、 部門間缺乏協作:環境局內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下的教育及宣傳工作小組與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之間缺乏直接的聯繫,影響了環保教育的推廣效果。
二、 缺乏一致性:由於學校會根據自身的發展重點選擇相關的環境教育單位和活動,導致全港學校難以形成較為一致的環保教育體系。
三、 缺乏系統性的聯繫:正規課程中的環境教育內容分散在不同科目和年級,缺乏系統性的整合。
所以,為了提高香港學校環保教育的效果,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 擬定整體環保教育政策: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等應與學校合作,共同推動環保教育在學校和社群中的普及。
二、 重新檢閱環境課程:對中小學各科目中的學習目標、內容進行重新檢閱,確保環保教育內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 成立中央統籌及資源庫:教育局或相關教育單位可以成立一個線上及線下的中央統籌及資源庫,促進研究、分享和交流,為學校提供統一的環保教育資源。
四、 設計多元化的課內外活動: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環保主題活動,如垃圾分類、綠色生活、低碳校園等,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環保意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