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0

M+M之二:音樂文化館

 M+M之二:音樂文化館 許為天(信報 2023/12/30)


歌星偶像的流行文化

上一期說到M+M 的第一項 Martial Arts 武術在香港設文化館 ,今次補上M+M 的第二項 Music,亦正正回應香港政府當局計劃轉型文化博物館、設立流行文化館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 正如第一個M ,第二個M也是顯示香港獨有及突出的文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的流行曲。就如現時在文化博物館展示紀念梅艷芳逝世20週年的「絕代芳華・梅艷芳」專題展覽,加上在星光大道「香港女兒」梅艷芳的銅像,確是勾起港人的集體回憶。 當策劃作為一個吸引海內外遊客的文化館時,更應包括當年乃至今天流行內地及海外的歌星:譚詠麟、張國榮、Beyond、四大天王...實在不應只是在星光大道的手印而已。就歌星的選擇而言,更可包括曾在香港生活及發展的鄧麗君及周華健等,當然更不要漏掉在近數年在中國大陸重拾風采的林子祥和陳慧嫻等。

以歌星偶像為單位的流行文化顯示,可以陳列歌星成長經歷、音樂用品、唱片和其他特定物品,甚或標示香港境內相應地點,如成長的屋邨及演出的場地等,讓境內外的遊客可以按圖索驥,全港尋覓偶像足跡,建構更豐富的偶像旅程。

發展傳承、國家規劃

就本港流行音樂發展及傳承,文化館可以促進香港音樂產業的發展,讓新生一代了解香港流行音樂昔日的輝煌,鼓勵年輕人勇於接棒,投身流行音樂事業。而透過文化館的平台,可以聯絡本地、內地及海外相關偶像的歌迷會, 定期組織展覽、演唱會及活動,例如一年四季可以輪流編排四大天王的專題;其他歌星亦可以按其號召力編排吸引境內外歌迷的展覽及活動 ,為香港新舊的年輕音樂人提供一個展示才華和接觸更多觀眾的平台,為香港音樂發展和推廣注入新活力。

音樂文化館的建立對香港旅遊業產生積極影響,隨著海內外旅遊市場的開放,文化館必然成為一個顯著的旅遊景點和文化地標,有助於香港遊業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香港的新興產業,可以為香港經濟帶來新的動力。而且,文化館更可以成為國際及文化交流的場地,可以邀請來自國內外的音樂人、學者和愛好者參與到文化館的展覽和活動中。通過與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可以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鑒,並增強香港在國際上推廣文化的影響力,夯實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回應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的角色。

作為國家內部及對外的窗口及橋樑,建立流行音樂文化館突顯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香港在維護一國兩制的過程中,音樂文化館正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推廣和軟實力發揮的平台,通過推廣中華及本港自身的文化和價值觀,來增強香港在國家及國際的影響力。

基礎教育、設計選址

當然,香港流行音樂文化的保存及傳承不能單靠文化館的推廣,也要著重學校音樂教育的基礎。在一次「一國兩制」教師講座中,在奏出《獅子山下》樂曲前問年青的老師懂不懂唱,遺憾的是大半只說聽過,不懂唱。所以,教育當局應該編定一些經典的香港流行歌曲,納入中小學音樂課程,學校的歌唱比賽也可以規定一定比例的本地經典流行曲。同時,本地流行音樂的歷史和成就更應在小學人文科及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課程中佔一篇章,再與音樂文化館配合,相得益彰。

結合兩個M, Martial Arts 武術+ Music 流行音樂,文化館的設計及選址也十分重要。 正如武術文化館,館內或附近有觀賞場地安排動態的武術表演;同樣地,流行音樂也要有現場真人及樂隊秀。如果M+M是合一場館, 白天武術、晚上音樂,同時激活日夜經濟, 在市區選址要遠離民居的首選西九龍文化中心。當然,如果科學館不是如計劃的搬至現時沙田文化博物館的位置,可以考慮將現時文化博物館改建成M+M文化館。

M+M文化館,不僅可以為遊客提供一個感受香港武術及流行音樂文化的場所,加強香港旅遊業的發展,還可以對香港相關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同時也有利於突顯香港在國家及國際的影響力。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一座具有獨特風格的M+M文化館在香港矚目亮相。

2023/12/02

M+M之一:武術文化館

 

M+M之一:武術文化館 許為天(信報 2023/12/2)




[見報編輯將題目改為原來的第一個小標題]

*舞劇《詠春》與葉問堂*

早前到佛山觀賞舞劇《詠春》,演出場地佛山大劇院美輪美奐,場地內外的雅致景觀更新了我對佛山「鄉下」的印象。這部舞劇在全國各地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而我深深感受到了《詠春》武術與舞蹈的結合所帶來的震撼力和藝術價值。劇中的主人翁葉問是佛山人,而劇中的場景卻主要集中在葉師傅設館授徒的戰後香港,作為港人在異鄉看本地場景,心頭一番滋味。去到佛山也一遊傳統景點:祖廟,祖廟內有兩大武林高手的紀念館,一是黃飛鴻;另一位亦是《詠春》的主角:葉問,在「葉問堂」細緻看看,葉師傅將詠春發揚光大的地點,也正是香港。

回到香港,我不禁思考為什麼香港缺乏展示以上在本地武術歷史中豐富的一頁,更延伸考慮到香港應該設立一個中華武術的文化館。這個武術文化館內當然有葉問的事蹟,更少不了葉問的徒弟:全球中華功夫偶像的李小龍(現時在佛山已有頗具規模的李小龍紀念館)。現時在沙田文化博物館已有豐富的李小龍展覽內容,可能因為標題或交通問題,似乎未能成為境外遊客熱點,如果能夠以武術匯聚,亦移師到一個交通更方便的位置,如西九或啟德,極大機會成為一個海內外聚焦的文化地標。

*雙龍匯聚、功夫舞藝*

另外,金庸先生以文述武,譽滿中華,現時在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也應同時移植到新的文化館。再開放一些,更加要吸納其他武俠小說及漫畫名家,如梁羽生、馬榮成等人;當然還有我們的武俠電影,曹達華、于素秋的如來神掌乃至世界紀錄的關德興「黃飛鴻師傅」。

回到近代香港影壇武打高手,成龍、甄子丹也必在名單之中。甄子丹的葉問系列功在此刻,而李小龍及成龍兩位的電影作品的影響更是久遠尚存,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功夫的魅力,使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和學習中國功夫。兩位均是海外中華武術長青的偶像,雙龍同館,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播,從而提高香港在推廣中國文化的國際地位,盡顯「一國兩制」的角色。

說起功夫武術,當然不只是靜態展覽,就像在佛山祖廟,每日均有武術及舞獅表演。所以在文化館內,亦應有武術舞獅的常設演出,更可加上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香港特色:舞麒麟,傳統武術活動得以宣揚及傳承,觀眾遊客也有一個有溫度的動態觀賞。

回到最開始提及的舞劇《詠春》,筆者建議在以上「武術文化館」鄰近設立永久表演場地,另外更加可以邀請在深圳的《詠春》編舞團隊與本港舞劇專家合編《詠春-李小龍》的下集,集中李小龍在香港及美國的發展歷程。於是乎,在永久表演場地內,便可以連續兩日或兩晚接續表演《詠春-李小龍》的兩集,境外遊客也多了一晚留港的理由,促進本港經濟。

*教育播種、香港優勢*

單是武術文化館及舞劇只是添加了大眾文化的選項,要有傳承必定要有學校教育的基礎支持,聞說現時香港官立學校正在大力推展國術活動,值得欣賞。在內地,金庸武俠小說內文已成為語文科的標準篇章,強調可以透過金庸作品讓學生瞭解中華文化的歷史背景,武俠仁義更可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和人文關懷,香港的中國語文科負責專家會否考慮呢?還有,要談愛國主義教育,李小龍在《精武門》獨闖日本道場的「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當年擲地有聲,適當剪輯後亦是提高學生投入的上佳愛國主義教材。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香港要承擔一個新興產業,便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一國兩制新局面,香港亦要發揮連接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作用。香港在中華武術有重要和關鍵的角色,M+M 的第一項 Martial Arts 武術在香港設文化館不止恰如其分,更有中西交匯的優勢,達到傳承、發展及溝通三大功能,希望特區政府能慎重考慮以上建議。另外,M+M 的第二項 Music 及文化館選址將會在日後另文交代。

後記,是「武術文化館」(「武術」可能誤解為包含其他國家的武術)還是「國術文化館」抑或「中華武術館」,大家也可細緻參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