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4

仁愛勇毅 中學校長

仁愛勇毅  中學校長   (信報 2019/12/14)

仁愛,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包容。

勇毅,就是雖千百萬人吾往矣的擇善堅持。

20191118日上午,抗爭運動令到港九新界交通情況大混亂,原來編定的新校長小組聚會也只能透過視像會議進行。視像會議中在手機小小顯示屏看到的其中一位校長,竟在晚上即時新聞直播中的電視螢光幕中看見,他就是這史無前例中學校長營救學生的歷史性行動的代表之一。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

那位校長曾在我擔任導師的擬任校長班內,在「學校領導」的課堂中我曾說道,一個好校長要對學生作出最高的道德承擔: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

在課堂上道德領導的理想,在那幾個晚上便確實地在煙霧和淚水中展示出來:

一切為了學生:校長進入如戰場般的理大校園,是一個將自己性命投入的拯救行動。有強弩利箭、有燃燒火彈、催淚煙霧更是遍佈理大校園,一路的營救行動還要抵受充滿敵意的謾罵和粗言穢語;

為了一切學生:當時在理大的學生,可能是在校品學兼優,亦可能是已記了不少缺點大小過。但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們是我的學生;更有的是一些友好校長交託的學生;

為了學生一切:不只是校園內的學習成長,畢業後的前途規劃,而在當刻便是他們的安危健康、在法理上的權責與及家長們的擔憂。

越過警方的防線,進入理大的校門,仍有雜物燃燒,爆炸隆隆。在與激進蒙面示威者的抗衡中尋找至愛的孩子。感到憂慮的留守學生見到校長身犯險境前來協助,不少感動得痛哭不已,校長也上前擁抱安慰。據報導,在當晚與接後的日子,共有超過一百名正副校長不分早晚,陪同超過三百位中學生離開。這次的拯救行動,保證了學生的安全、紓解了家長的擔憂、舒緩了抗爭的困局,勇哉善哉。

在此次行動作領導和參與的有葉建源和曾鈺成,雖然他們在政治立場相異,但同樣地曾擔任過中學校長,莫忘初心:「必須讓每一個在內的孩子安全回家。」兩位都豁出了此次行動或許帶來的對自己的政治負面效應,盡心竭力地促成這次教育界高度道德領導行為的經典。

教育局還是主事「教育」的部門嗎

可惜的是,負責中小學的最高部門教育局在事後竟無半句嘉許鼓勵的語句。不止如此,教育局在新聞發佈中經常提及可以給予學校援助,但就筆者與不少校長接觸,他們只感到教育局在那幾天動亂情況中對學校停課的指示不清;對學校校舍被催淚煙霧影響的衛生及清理情況未有提供專業支援,很多時候是推卻至校本處理,當局根本未有作專業領導的承擔。

如今很多中學都面對學生被捕及可能受檢控的情況,教育局亦未有作出法理上的協助。倒反當局只知在止暴制亂的旗幟下,敦促學校依教育局指令,對參與運動的學生校本的訓輔機制處理。教育局不是關心學校因催淚煙霧影響的衛生安全情況,而是關心是學校有否依指示發出家長信,這還是主事「教育」的政府部門嗎!

在一次與局長聚會中,一群中學校長表示現今學校上下心力交瘁,可否延後今年的校外評核,竟遭局長拒絕。一個算是經驗老到的行政官員,連「常規與例外」的簡單道理也弄不清楚,可能真的在此動亂時勢下變得糊塗了。

守護校園、教育學生

可幸的是,不少校長都懂得就本身學校的情況處理與教職員、學生及家長的溝通,不會一律去作出一些只會引起更大混亂的由上而下的行政舉措。另一方面,就今學年的國情教育推行,很多學校都取消了到內地的交流考察。然而,亦有學校了解到有大部分學生和家長希望能夠參與此類國情教育的活動,學校也努力維持。由此可見,「一國兩制、安定繁榮」的教育發展路向還是可以走下去的。

在過去半年抗爭事件中的漫天灰暗的陰霾中,理大校園校長營救學生事件給我們看到一線曙光,黎明將至。無論香港未來是甚樣,我們的下一代還是需要教育。守護校園、教育學生仍是學校校長、老師願意承擔的使命。

有著如此道德領導水平的校長,我們相信香港的重生會有成功的一日。

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



2019/11/16

大學失守,不在今天

大學失守,不在今天   (信報 2019/11/16)

執筆之時,看見朋友傳來一張在中大校門寫著「CU入境」的現況,再加上新聞報導中「兵工廠」的製彈練兵,筆者曾經七年學習生活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學已在此刻變成了有些人稱謂的暴民大學了,情何以堪。

有非教育界的朋友問,為什麼香港的大學生會今天會變成這樣呢?我跟他們說,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香港的大學對本地學生教育的失守,也絕非一朝一夕。筆者這四年來已經多次在本欄中說出香港的大學生在學習及生活成長中的錯失,其中有

「鬥頹」:課程後學生打分的「教學評估」主導了教師的教學表現,而教學表現又會是大學教師合約延續的參考。既是如此,遷就學生需要、降低教學及評核要求,便成了大學生「鬥頹」的土壤了:避選「killer堂」(即要求高、給分低的導師)、走堂、遲到早退、功課馬虎等等。

「無禮」:在大學寬鬆紀律的環境中,部份學生不會「約之以禮」,兼且住在宿舍中也日以繼夜地習慣了宿友們的粗鄙語文。所以,在多次大學校長師生對話中,學生對師長不止無禮,更可以粗口問候,便是習非勝是的成果顯示。最近,在大學通道上我身後的三位學生有男有女,大聲談笑中句句都夾雜著粗口,雖然只是習慣語氣,絕無惡意,也心感不符大學的教育氛圍。看看他們也是和善的學生,便冒昧向他們說「不好意思,你們的髒話入了我的耳中,我這老人家真的不太習慣。可以的話,不要說髒話;如此不可以的話,還是細聲一點。」還好的是,他們竟然對我說了一句對不起。

至於國民教育方面更不用說了,此次抗爭宣示的言行便是「仇共反中」的極致外顯表現。事到如今,如此破壞社會秩序的暴行,更連公民教育中體諒大眾、照顧民生的基本也在他們所謂的大義凜然之下付諸一炬,要社會大眾跟他們一齊燃燒他們青春的烈火。令人失望的是,大學體制和領導人員竟無法去管制、糾正或教育這批大學生,回復一個真正學術教學的高等學府,還給社會大眾安寧的生活和應有的發展。

香港的資助大學因有收生的保證而有著穩定的收入,相當部份是放在研究上。亦正因研究的成果質量影響到大學的排名,故此很多資助大學都把發展重點放在學術研究之上,將本科學生的教學放在其次,更不要說他們品德國民教育的成長。在此體制下,部份學生的違規放縱言行只要無損於整個大學的運作,也便在大學包容之下每下愈況,變本加厲了。

如此大學體制便引入相應的校長人才,一般大學校長的強項主要在學術領域,再加上大學此等知識份子型機構的領導經驗,至於什麼教育抱負、師生關係、危機處理的歷練等,未必是大學校長選任時要優先考慮的因素。大學校長無須像中小學校長般要修讀「擬任校長班」,當然沒有在課堂上領受什麼學校願景使命的理解、公關和危機處理的學習,大學校長教育領導的方方面面便只能靠他們成長的經驗和智慧了。而如今要面對此等超級歷史性的抗爭活動中的學生訴求,也有可能是超越了他們的能力和智慧。

比對之下,在今次抗爭運動中,本港中學校長在暑假前的準備到今時今日,在校長間相互支持和學校團隊的奮力拚搏下,終歸能維持校園的教學活動大部份能持續進行。與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也能按校情而進退有度,所以在中學校園內受到破壞及產生衝突的絕無僅有。筆者當然明白中學校長與大學校長工作上的不同,然而對學校使命的承傳與及社會責任的承擔等也應有其共通之處。在今次空前的校園危機中,中學及大學校長們確實受到極大的挑戰,有機會真的經歷我在上課時提到的道德領導中的矛盾:關鍵時刻是說出自己的心底話還是要說解決問題的策略語句呢?既要應付當下的困境、也要兼顧學校教育的目標,這便是教育單位領導的承擔。



2019/10/19

暑期運動遷入校園

 暑期運動遷入校園  (信報 2019/10/19)

69日開始,在反逃犯條例引致的風波初期,中學還未放假,而大學生已經在他們暑期之初投入了這場運動。在這個歷史性艱困的暑假中,不少中學師生投入了這場運動。暑期中曾和一位熱衷運動的年輕中學老師談過,他在這個暑假真的很忙,在運動中要照顧一齊參加的學生,也因學生的投入和表現感動。在聚會中,他還笑說明天可以舒服一些了,因為到機場靜坐有冷氣。可以看見,這場抗爭運動在暑期中一直在醞釀發酵,而運動的意義、內容以致技巧亦在多類場合及平台中得到廣泛及深入的交流,其中不少中學生亦會熟悉由和理非以致暴力衝擊的行為及手法。

運動中人常說:不能像佔中運動那般失敗、如果我們這樣結束甚樣對得住被捕甚至犧牲的義士。所以,在政治問題未有解決的一日,運動的幕前幕後都不會輕易讓這場運動在開課的日子便淡出以致終止。加上在這場暑期運動中,積累出眾多文宣產品和活動形式,如容易上口入耳的抗爭歌曲、充滿曖昧港獨意識的口號、外觀(掩眼)及服飾(戴口罩)的表態、簡單易辦的人鏈罷學及連儂牆、以致侮辱國旗國歌的個別或群眾行為等等,那麼運動便在九月開學時進入校園之內了

早在開學之前筆者應一些中學校長的查詢,在八月上旬草擬了一份準備開學時如何處理師生抗爭行為的參考,既要符合學校行政的法理,也要照顧到在這特殊環境下的靈活處理。其中提到「有關今年國慶的典禮儀式,不要因70週年勉強執行。因為在此時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教育局缺具體支援

而教育局亦在開課前後發出通告或新聞訊息予學校,可惜都是欠具體的官式口吻:「我希望與大家一起努力,緊守崗位,為他們抵擋風雨,讓學校能如常進行學與教活動」、「我們認為今年大家可以繼續依據過往做法,繼續進行升旗及唱國歌的活動如果他們遇到特別情況,可與我們討論」。有依從教育局指示繼續進行升旗活動的學校碰到校內師生的抗衡,而很多校長也只能靠互相交流來擬定處理罷課及校內抗爭的方案。及致到了後期,學生參與運動被捕、受傷;校舍被黑衣人塗毀破壞、校舍被催淚煙影響等等,筆者也沒聽聞到教育局在事先有任何的指引,事後有什麼具體的支援。

筆者在學校領導課程中講授「常規與例外」的處理,例外事件必然不能以正常規則去處理,要就每個事件發生的情景與及對不同持份者的影響作出靈活妥善的回應。所以,今學年學校對於學生罷課、升旗典禮等是非常特殊的個案,不能以一般情況而論。可惜的是教育局在104日反蒙面法頒發當日,在回應政府上層要「上情下達」便採取了例外的措施;但是發出的學校指示及裏面的家長信卻只套用學校的常規,可算是「常規與例外」的反面教材。

 

強迫執行易惹反彈

當天,教育局要求各學校在週五放學時等候教育局的緊急頒布,各校也起動了緊急調動,很多學校收到之後也來不及消化內容如「教育局促請學校在這原則上訂定校本的處理方法,包括如何處理沒有依從(反蒙面法)指示的學生及其他人士。」便依教育局的家長信樣本印發,不少支持抗爭的家長及中學生一看到這家長信內容:「本校懇請家長提醒子女外出時不要以任何方式遮蓋臉孔,以免誤墮法網」、「原則上,學生在校內或校外均不應戴上口罩或以任何其他方式遮蓋臉孔」、「我們亦籲請家長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以身作則」更是怒火沖天,也難怪當天不少中學校門內外有很多被撕碎的家長信,而接續的一個星期不止是運動至今最惡化的日子,也是中學校園雪上加霜的艱困景況。

在那時刻,筆者再一次應前線老師的提議草擬出「反蒙面法在校園實踐的提議」,其中寫下

基本立場:反蒙面法在如此政治敏感的校園情景,宜理解溝通疏導,不宜強制執行

理據一:法例只適用於受規管的公眾集會或公眾遊行,非法集結(包括暴動)或未經批准的集結,校園應不在此列。
理據二:學校是教育的地方,正如在校外公眾打架可以是刑事,校內打架大多數用校規處理。
理據三:如要強行在校內執行反蒙面法,將會遭學生(亦有老師)強烈反抗,將校外的鬥爭局面搬進校園,破壞、對抗...後果不堪設想,日後更難溝通教育

上列的第二及第三理據,便牽涉到「學校與社會」的異同了。學校如家庭,可讓師生在學校作適當的情緒宣洩或表態,至於程度方面,則因校情而異。所以如今看到不少在校園內或周圍出現不同形式的抗爭表現或行為,校外人士也應對學校領導層予以信任及支援,因為學校是教育的地方,只有在互相體諒、互相守護的環境下才能將校園撥亂反正,回復正向的教書育人的情景。


2019/09/21

一國兩制、安定繁榮


一國兩制、安定繁榮
  (2019/9/21信報A18時事評論)

上個月在本欄中提及對課程檢討委員會的意見,認為委員會只是作現實的修補工夫,再加上一些善意的建議,未有作出整體規劃及方向。面對今天的政治局勢,照顧香港的長遠發展,我提出八個字的課程發展方向:「一國兩制、安定繁榮」。

四個課程發展範圍

八個字的發展口號,令筆者想起台灣總統選舉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的競選口號:「台灣安全、人民有錢」,簡單易明,要安心、要富強,就是人民所向。而我的八個字實在包含四個範圍:一國、兩制、安定、繁榮。

一、一國

在延續至今的反《逃犯條例》修訂風波中,可以看到香港基礎教育缺乏國家觀念的植根。不少參與示威的青年仇恨現時中國大陸的政權,這方面已是非常明顯,更且較極端的是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背棄,如揮舞美國及英國旗幟、破壞抗日烈士紀念碑,甚至大學校園內在九一八紀念日帖文慶祝日本侵華。

在回應這些背離「中國人」的言行,我們的政治及教育長官,會否提出「中國人」教育的急切性和優先性?又引回韓國瑜市長在造勢大會中提出在領導台灣的四大理念,其中一項便是「熱愛中華文化」,更諷刺對手蔡英文總統又要在課程中斬斷中華文化的根,但在競選活動中卻要拜天后關帝。

懂得教育的都明白,一個國家的文化基礎教育要自小培育:歷史地理、節慶典故、名勝詩詞。這些內容在現時香港的基礎教育中,只是零散地在不同學科中有所教授,未有系統的整理,實在不能夠在教育上有效地建構出「中國人」身份的認定。

二、兩制

香港長期在自由、民主、法治、人權這些西方優秀社會價值的實踐,當然是要透過教育作傳承。筆者曾在一些教師發展講座中提出,我們香港教育中西兼容,要培育出女學生成為巾幗淑女;男學生成為紳士君子。

另一方面,學懂溝通與尊重是維持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的關鍵,而英文作為香港在中西交滙中的強勢也是必須保持的。現時的小學教育中,到高小時已有不少學生有能力用英文作學習語文,但礙於教育局規定,官津小學只能以中文作主要學習語文,這便窒礙學生英語學習的發展,課程檢討委員會有否考慮到呢?

三、安定

教師和學生要明白到從道德到法律不同的層面的規範要求,倫理禮貌更要在基礎教育中強調。當然,學生應學習到足以謀生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學習懂得包容異見,自我的情緒控制,適當的生涯規劃,使到在畢業後能在社會上樂業安居,照顧家庭。

四、繁榮

對部分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應予以及早的啟導與栽培;並要照顧高中學生的不同能力和性向,發展所長,為香港多元化高增值的產業培養人才。另外,香港一定要吸納更多境外人才到香港學習、工作及生活。故此,語言能力、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及尊重,都是基礎教育要裝備好學生的軟實力。

 

以「一國兩制、安定繁榮」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培養學生有信心在未來領導大灣區的發展,作為中國在「一帶一路」中商貿文化互動中,維持香港優秀效率的優勢。

2019/08/24

對學校課程檢討的不滿

對學校課程檢討的不滿  (信報 2019/8/24)

 

大學同事趙永佳教授與其他學者的報章專欄文章《香港人不滿些什麼?》中,分析反修例示威的背景因素,在資料中,筆者卻在意市民對教育的不滿意程度。

不滿意比率(%)

2019

2018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60.5

45.1

教育

60.1

53.9

特首表現

58.2

27.8

本年度的調查在六月中進行,有關「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特首表現」的不滿程度大幅增加的原因,不言而諭,可是對「教育」的不滿,卻是持續高企(經常在第一二位,尤其是青少年的回應),便令我這個教育中人不禁思索究竟。

 

教育優勢卻是受者不滿

同時間,筆者正在打算回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諮詢文件,其中提出本地教育優勢,包括香港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中表現卓越、本地中學文憑獲全球280所高校認可、香港教育制度獲國際公認為全球數一數二。既有優勢如此,但受者卻是不滿,原因何在呢?

要說市民對教育的不滿,不是今時今日,而在本世紀開始是的香港教育改革亦曾借助群眾不滿教育而發出教改的第一擊:2000年取消升中學能測驗,當時也贏取不少掌聲。可惜的是,如果如諮詢文件所述,香港「成功實踐教育改革」,那麼到今天的不滿何來?

市民對教育不滿的源頭之一在於對教育的期望,正是政府在這二十年來令市民對學校教育的期望不斷提升,比如「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愉快學習、「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高中學制。然而,教育決策層漠視「學校是要求分數」的現實,亦是本港教育強項,在教育改革理念中追求難以達成的目標,而政府高層並不能以前線專業位置去解釋學校教育的角色和限制,於是乎,全人教育已不止德智體群美,還有多元能力、全方位學習、STEM、生涯規劃….

 

校長老師備受多方壓力

當然,政府也不是沒有盡力,就是加大教育投資,可惜這些欠缺整體規劃及方向的教育政策,百花齊放,再加上有撥款便要問責,苦的是老師、報的是數字,便構成了諮詢文件內所謂的「成功實踐教育改革」。然而在壓力煲內的學校校長老師,既要照顧傳統教學的分數,亦要勉強執行改革中的教育任務,面對憧憬理想教育的家長和學生,又如何能滿足呢!

回到諮詢文件,在未有整體規劃及方向之下,只是作現實的修補功夫再加上一些善意的說法,而危險的是一些善意說法,如果日後變成政策後,學校教育又多了一項負擔。就在全人發展及價值觀教育兩項中,提出善用小學全日制,檢視調整家課量、創造空間讓學生體檢全方位學習、加強生命教育、小學和初中階段推行生涯規劃教育

自小學全面推行全日制後,教育政策決策者便經常以為可以在小學教育加多很多教育元素,而忽略了小學教育的關鍵:基本生活及學習的態度與能力。要裝備在「一國兩制」下成長的香港學童,國民教育、兩文三語是重中之重,可惜的是在諮詢文件中只是順帶提及,未有聚焦探討。倒反,在未有疏理好現時小學教育的課程亂象,便提出要加強全方位學習及生命教育這些華麗包裝但教育成本效益存疑的內容,另外更未有照顧幼少青年學生的發展規律,揠苗助長地在小學階段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只會令小學教育更加臃腫,學校教育方向迷亂,老師的教學工作徒勞少功,甚或教育效果因加得減。例如,因應「基本法教育」而強力推展的小學國內學生交流團,部份師生勉強參與,縱有正面的國情(國家情況)輸入,但卻得出負面的國情(國家感情)感受,一得一失,只是教育時空的浪費。

 

台港高中改革高下立見

而在高中教育方面,忽略了一定比例的初中畢業生基本上難以應付現時高中課程的學術要求,其實是出現了教育資源的大量耗費。當局應積極考慮作學制上的分流,提供以應用學習為為主的高中課程並制訂恰當的升學就業出路。而現時提出的對四個核心課程科目的刪減,只會產生低要求的高中學習要求,不利於學術成績優良人才的培育。在這方面,台灣在新學年推出新的高中課程綱要,課程分為教育部定必修、部定加深加廣選修、校訂必修及校訂多元選修四部份,全面照顧不同學能和興趣的高中學生。補充一點,在台灣初中升高中已有分流,只有約一半的初中生是修讀以上普通高中的課程,另外的一半已是就讀職業取向的高中了。一比較之下,讀者便明白在周圍地區大刀闊斧去培訓人才之際,我們還是慢條斯理地接章修正,又如何可以回應市民對教育的「不滿」呢?



2019/07/27

愛爾蘭途中看香港紛爭

愛爾蘭途中看香港紛爭  (信報 2019/7/27)

在七一遊行以至示威者衝擊立法會的時候,筆者正在愛爾蘭的旅遊途中,但也一直以互聯網了解到香港的社會動態。愛爾蘭處處綠野農莊、湖光山色,確是賞心悅目;而手機傳來香港新聞片段卻是警民紛爭,觸目驚心,也令遊子不禁神傷。

 

北愛市名的爭議

途中遊歷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Londonderry),原來該市的名稱在北愛爾蘭也有爭議,愛爾蘭共和國和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等「脫英」派支持使用「德里」(Derry)之名,而聯合派等「留英」主持者則堅持使用「倫敦德里」。途經一個指示路牌,Londonderry 中的London便被「脫英」派塗污,以示對大英帝國管轄的抗爭。正如在衝擊立法會中,區徽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被塗污,何其相似。而在倫敦德里市內 Free Derry Corner 附近的建築物牆上的大型畫作,傳遞著當年北愛武力抗爭的場面,以此紀念當年血淚歷史中的傷口與疤痕。

時至今天,有香港抗爭人士將現時的反政府行動定為上世紀南韓學生示威行動的規模,翻查歷史,南韓大型爭取民主運動出現於上世紀六十及八十年代,軍警民的衝突造成約數百人死亡。再看北愛爾蘭的「脫英」抗爭,更提升至軍事的對抗以及血腥的暗殺,流血殺戮近三十年,失去了約3600條生命,才得到1998年英國和北愛六郡、愛爾蘭簽訂的《貝爾法斯特和平協議》,北愛正式取得自治地位。這些暴力抗爭的前科,絕大多數香港人不想見到會在自己家園重演,但事件的發展又有誰料到呢?

沒有無緣無故的仇恨,為什麼在特區成立前後出生的本土青少年會對國家仇恨到如此程度呢?這亦反映到回歸前後至今日,香港的學校及社會教育對對學生及年青人的正面國家教育的缺乏甚或對國家的負面感情以至仇恨的養成,筆者在此欄中亦有多次談論,也不在此重覆。而現實而言,一國兩制的實施對大多數港人而言,可能只是使用特區護照時見到的國徽;如果是一個宣稱「來世不作中國人」的港人手持英國護照作旅遊文件,則更是活在「五十年不變」的港英年代了。

 

青少年為何不滿北京政權

五年前「佔領行動」後在政府當局大力推行的基本法教育,只流於法理文字的教導和執行數字上的交代,對國家感情和歸屬的提升絕不能抵銷負面國家教育的感染。再經今次反逃犯條例的運動後,國歌法的本地立法更是遙遙無期。這可能是好事,因為對國歌國旗國徽的尊重,並不在於立法,而在於學生及市民對國家的尊重和感情的培養,這一方面並非立法可達成,但真正要達成也是荊棘滿途。

參與遊行的青少年,一方面對港府、國家或北京政權的不滿,甚或有部份更意識到現時香港的抗爭已成為他們所謂歐美民主自由文化與中共政權獨裁專制的抗衡,具有全球性政治文化的意義。正因如此,這些和理非的遊行或是武力衝擊更冠冕著一個國際正義的光環。如此世界觀的形成,又真的有賴特區成立後的教育發展。九七過後保持教育制度不變,亦即以英美文化為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培育,再加上教育改革中的校本課程,更使學習內容及方法自由彈性,而在近十年的方向更趨向西方,如英美澳州芬蘭。在此補充一句,其實在九七回歸前後,有一段時間香港與上海及北京的教育交流甚廣,但已是明日黃花了。

回到愛爾蘭旅程的第一日,在都柏林街頭正是全球不少西方國家同期舉行的同志遊行Pride Parade。街上所見,同性戀人比異性戀人更多,但不論同性異性,也是一片和諧。此等西方性取向的自由,亦有部份港人一直嚮往及爭取享有,而傾向西方思想的青少年也不介意同性戀合法化,因為這不止是西方獨有,連同文同種的台灣也已立法通過了。於是乎,此等西方性取向自由的爭取搬到香港情景,又會否成為另一類抗爭呢?

用這個思維模式,我們是否要檢討一下幾年前開始推行的卓越獎學金計劃,資助本港優秀學生到歐美感染西方文化,回港後抗衡在祖國大陸推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國兩制之下行得通嗎?又補充一句,這個卓越獎學金計劃的官方網頁只有英文,政治上有沒有問題呢?

 

屋邨何妨轉播CCTV

筆者無才,未能想出如何在短期解決此刻的香港政治窘局,但卻想談談日後長期的善後政策。

在上世紀1967年暴動之後,港府為抒發青少年的精力舉辦了新潮舞會成為城中話題。確實而言,青少年反叛及精力發洩的安排也是穩定社會的一個因素,而在學校教育方面較多是以文藝、康樂與體育的培養來達成。

再看現時香港的青少年,教育制度令到大半高中學生學非所用,就是在青少年體育活動的參與也有貧富的差距。單就世界頂級體育賽事的觀看而言,筆者在英國旅遊時看到不少民眾廣場中都有大型電視牆播放溫布頓網球賽,屏幕前更有帆布椅讓市民安坐觀看,而在香港則要透過收費電視才能觀賞到頂級體育賽事的轉播。再拉近一點,在中國大陸亦有收費低廉甚至免費的CCTV(中國中央電視台)轉播世界頂級體育賽事,有認知才有興趣,有興趣才有投入。

714日的深宵,正是免費電視報導沙田新城市廣場暴力衝突當時,也是收費電視直播費特拿對祖高域的溫布頓男子網球決賽世紀大戰之際,大家希望看那一個場面?你想轉台,你有得轉嗎?筆者有一個brainstorming意念,就是讓CCTV各台可以透過屋邨住宅的電視系統播放,當然必須包括體育頻道在內。除了提供免費頂級體育賽事的觀賞外,也讓更多香港市民可以接觸到中國大陸一般群眾的傳媒文化,增加認識。當然反對者會說是染紅香港傳媒文化,但香港既是一國兩制,又是多元文化,此等頻道的提供既是免費,也非強迫,反對者大可呼籲市民罷看,也由香港市民自由選擇。這個意念的實踐,會影響到本港廣播政策與及電視台體育傳播的專利,那便要政府花點功夫了。

一國兩制下,一國的意識沒有增添,中港沒有加強認識及溝通,而在西方歐美與中國抗衡之際,香港新一代卻增強了對西方意識的傾向,這此消彼長的趨勢確實是要讓香港長治久安必須考慮到的關鍵。



2019/06/29

種瓜得瓜的新學制

種瓜得瓜的新學制   (信報 2019/6/29)

近年常收到在社交群組中,希望朋友協助自己學校的學生在公開比賽中獲得更多網上投票,相信總有些朋友會順手按一按超連結投下一票。但他們可能沒有看過其他參賽者的作品作比較,甚至連自己按下的一票也不大清楚。如此網上投票式的比賽,希望透過網上投票引動更多人的關注,但只是以投票數目便能獲取了一定的分數,當然算不上公正,更重要的是一個錯誤概念的形成:事物的決定因素不是由專家權威主導,而是靠網上投票的多少。

問卷調查  粗製濫造

再細心想想,此等網上投票形式的源由,除了因為網上通訊發達之外,更有一個本地的因素,便是我們有一個全民就讀的通識教育科。在通識教育科中,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做一個獨立專題探究,於是乎近十年便出現不少粗製濫造的問卷調查、網上收集意見與及街頭訪問等等。中學生對社會調查的方法認知不足,老師在緊張的教學時間內亦難以作出詳細的探討。可是學生經歷過此等的專題探究,便構成了他們對社會問題的認知途徑的一部份:片面資料可以成為真理;網上投票不只是民意所在,也是優勝劣敗的決定。如此習非勝是的學習,便形成了現時一大批青年人對社會認識的片面與表面

當然,這些青年人對社會認識的片面與表面,亦是我們教育以至整個社會運作中構成的,作為教育界、作為政府責無旁貸。

再看看69日與父親節的超級大遊行,滿是青年人和大中學生,使筆者想到五年前佔領事件之後在此欄中寫下《教出難以管治的一群?》和《破紀錄的罷課是教改的成功!?》

五年過後,從兩次遊行的人數和青少年的參與率來看,在教育改革下成長的新一代確實是更難管治了一群。五年前的說法,新學制對中學生及大學生在社會參與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1.       將以往中五會考作為一個較大分流的作用取消 ,使眾多讀六年中學的畢業生對前途有較高的期望,而更高的期望便帶來更大的失望;

2.       很多不足以應付現時文憑試課程的高中學生苦困於校園課堂之中,不滿教育、政府與及社會;

3.       通識教育加上彈性的課程如其他學習經驗,增強了中學生對社會的關注甚至社會活動的投入;

4.       大學增多一年,便多了一批有時間有智慧又敢於對抗政府行為的青年。

 

學制評核 須作改革

學校教育在社會的角色之一是維持社會穩定和發展,故此在學制課程評核的設計便要照顧到政治、經濟與及社會的環境。這亦是筆者經常提及芬蘭教育的「不可學習性」,因為芬蘭與香港在政經社會三方面均大異其趣。亦因此我在五年前也曾提出「在未來十年間,中小學的國民教育與及通識教育會有一些較關鍵性的政策改動」。

在這幾年間,政府推行「基本法」教育不遺餘力、要求初中中史獨立成科、對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增加資源;對通識教育的檢討則放在「慢工出細貨」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如此看來,此等教育舉措並不能有效帶動學生「撑政府、愛祖國」,也提示在未來教育政策中在國民教育、通識教育以致學制評核方面需要有顯著的改革,而且要更貼地更迅速。

前人種果後人收,起動新學制的前人已不在其政。可惜的是,以筆者對本港教育領導們的了解,現時這批後人未必有足夠的承擔、智慧與技巧去收拾如此教育殘局,也只能以《滿江紅》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作結。



2019/06/01

教育諮詢組織的專業領航

 教育諮詢組織的專業領航  (信報 2019/6/1) 

上星期,課程發展議會主席譚嘉因教授在報章發文《課程發展議會專業領航的角色》,旨在回應議會欠缺前線教師聲音和會議缺乏透明度。文中由架構組織、談到教師參與,以至會議的透明度等,不禁令筆者回想起曾努力多年的博士論文中的篇章。五年前,筆者就本港英文科校本評核政策的製訂過程去探究教師在教育政策過程中的角色,其中透過會議文件的分析及委員會成員的訪問得出以下的一些研究成果。

 毛病就在細節裡

課程發展議會在結構上,正如主席所說的,「以「兩層架構」方式運作,第一層議會是課程發展議會及常務委員會;第二層議會是學習領域、通識教育和功能委員會」,再加上在第二層議會之下更設有針對性的專責小組,此等三層架構運作的理想,便是要做到由微觀的教學了解以至宏觀的整體政策制定的考慮。但在研究中,卻發現不少「魔鬼就在細節裡」的毛病。

第一、在委員會成員的提名及選取方面,有課程發展處職員主動邀請一些老師報名參加,而最後亦成為委員;

第二、會議議程的製定主要由副主席(通常是課程發展處科目負責主任)處理。疑點就是,在校本評核政策制定在外間熱烈爭論期間,在委員會中竟未有將校本評核放在討論事項之中,確是令人感到詫異;

第三、在科目委員會的會議中未有錄音(至今仍是如此情況)會議紀錄只是靠會議秘書(由課程發展處職員擔任) 以口講筆錄形式處理。更且,會議紀錄中亦很少標明發表意見的委員的具體姓名,這減低委員在政策決定時的問責性,這便可能做到主席所謂「確保委員在無壓力下進行專業討論」;

第四、在研究所及的「校本評核」政策討論中,在教育界內頗具爭議。但在委員會經詳細討論後,並沒有以任何表決形式來作決定,而是循例通過官方由上而下的政策建議,可以算是橡皮圖章的典型。

當然在會議中的角力中,也要看官民委員的實力抗衡。即使是強悍的官方代表,如果遇到敢於反映前線困境的業界委員(主要是教師和校長),那麼在政策討論乃至最後決策中亦難免碰到很大的困難,甚至最終的擱置。這便說明以上的第一點,為什麼有老師受到特殊的邀請,而成為在會議中較被動的成員,那麼政策的推行便可以順利由上而下地水到渠成了。

根據研究結果,由民間科目學會提名的成員一般在科目委員會中會主動發聲,回應前線對教育政策的專業意見,此方面的影響可見證於十多年前中學文憑試英文科與數學科在制定校本評核的差異(數學科自始至今都未有執行校本評核)

 學者在課程發展的角色

在每一個科目委員會中不止有前線的教師和校長,更有至少兩位在大學的相關學者:一般情況是一位是相關科目,而另一位便是該科目的教學專家,這亦是相當平衡的安排。但是就校本評核」的研究發現,參與委員會與及工作小組的大學學者根本與「校本評核」有嚴重的利益關係:論文的撰寫、工作坊的辦理以致不同研究資金的投入等,如此構成一個由政府與大學聯手推行教育政策的「成功」案例,希望這不是主席所謂「專業領航的角色」吧!

另一方面,更多的情況是大學學者在本港大學排名計分的指揮棒下,較為忽視本地課程教學的研究,故此引致大學學者未必熟識前線科目教學的具體,也較難在委員會中發揮學術研究對課程發展的貢獻。

跳出課程議會,部分大學學者也會就本身的專業觀點而言,就如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鄧淑明博士,上周在報章發文《教育改革增STEM人才》,提出將STEM到常規課程以作系統學習。另外,數日前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創研庫」發表報告,謂資訊科技課程跟不上科技發展。以上兩方面意見的論者均未必對學校課程的規劃有深入的了解,學校課程的製定,涉及結構、內容、教學及評核方法、師資培訓、資源調撥乃至人類知識文化的傳承,故此需要長時間的內容編訂、教學材料的準備以致試行階段,然後才可以作一個較全面的推行,所以一個要作全民推行的完整課程並不容易。就像中學通識教育科,幾經困難才勉強推行至今,也是得到「推得到、未必好」的謔稱。故此資訊科技、STEM此類實際應用科目,教學內容日新月異,單是教學資源與及師資培訓已是個難題,所以較難在主流中小學中作常規課程,將它們放在增潤部分作彈性推行是較靈活的方法。

 專業領航的必要條件

所以,在教育諮詢組織中要真正做到「專業領航」,便需要教育專業人士(包括大中小學)的探究和主動參與,更重要的是「領航者」應具備宏觀的教育視野、敏銳的政治觸覺、貼地的前線智慧、真誠的上下溝通,才能帶領香港學校課程更進一步。



2019/05/04

五四百周年縱橫談

五四百周年縱橫談  (信報 2019/5/4) 

一百年前的今日,在北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五千多的北京學生彙集天安門舉行示威遊行,抗議巴黎和會上日本強佔山東。「五四」標示了這日子,當然有青年愛國的元素,也同時包含了當時中國知識份子和青年學生反思及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 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 Science),探索中國致強之路的新文化運動。

一百年過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五四百周年紀念大會中提出五四精神是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而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向與會青年強調愛國愛黨,也是「五四精神」的新時代演繹了。然而,港人比較常提及作為五四精神中支柱的「民主」在新演繹中,只是排第三。還有,中國大陸對「民主」的理解,也與港人慣於西方演繹的大異其趣。

回到內地,街頭巷尾觸目所見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標語,「民主」僅列於「富強」之後為排名第二的價值。而對「民主」的理解可見於2007年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戴木才教授的陳述:「民主是一種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制度,體現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權等方面。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的統治,就是人民主權、人民至上。以民主政治為核心建構社會主義的政治價值觀,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另外,戴教授亦提出了「富強」作為首要價值的重要性:「只有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才能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文明、和諧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所以,一百年前的「德先生」到了今天,也便有了因地因時而異的內容和過程了。

到了「賽先生」,習主席在講辭中提及很多「賽先生」在年青時的成就:牛頓、萊布尼茨、達爾文及愛因斯坦,加上沒有提及的近代的蓋茨和喬布斯,累積的成果還是西方壓倒東方。然而,習主席倒有帶出中國新一代的「賽先生」:航天領域的嫦娥、神舟團隊,環球導航的北斗團隊。再加上「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流動支付、共用單車)5G,在科技成果方面,現代中國「賽先生」算是得到一個不錯的成績,但在「科學求真」方面,則還有努力的空間。

將「賽先生」與「德先生」搬到海岸另一邊的台灣國民黨參選總統領選人的競爭,主動出擊的郭台銘以科技產業起家,歸類「賽先生」;而被動的「德先生」韓國瑜則坐擁民意,似乎是略勝一籌。「台灣安全、人民有錢」可是五四精神中的愛國民主主義,又可以是一個創意的說法。但終歸韓市長說得down to earth,便成了眾口一聲的標語了。韓國瑜在訪問美國時用了兩句精簡英語描述領導的行為:空談的政客talk the talk;實務的自己是walk the walk,我也在本文後段talk my walk

四月中到南京探學生,七年前到訪時南京還只得兩線地鐵,現時南京地鐵十線的總長度已是全國第四;今周訪問深圳創業的教育及醫療服務機構,單位內年青人充滿幹勁,感覺前途無限;在港訪問科技公司的先進辦公室:無定位無紙辦公,青年人對此正是情投意合

確實時代在變,新的一代會面對的是改革和競爭,學校教育也不能不變,但是變也要依民主和科學的道理。現時香港教育當局只顧推出「與時並進」的政策,配以相應的(其實是不足的)津助便要求學校「水到渠成」,不理前線教師的負擔和壓力,也沒有照顧到辦學團體和校長的領導和管理能力的極限。原來香港教育的優勢:教育資源的充裕、教師團隊的專業、辦學團體的熱心、家長社團的協作等在眾多成本效益低的教學實踐中「相煎何太急」。以前沒有全面問責時,當然有不少「佛系」校長教師,但有心有力的校長教師還有時間空間作出生命影響生命的任務;到今天,大家都忙得要命,少了「佛系」,也少了細水長流的春風化雨,教育質素也便因加得減。至於五四精神中的愛國,連基本國情教育的唱國歌也要依靠立法來推行,教育專業領導何在?

「德先生」、「賽先生」、年青人愛國和承擔,都是五四運動注入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教育的好東西,期望在新的百年開展時有懂得教育科學、照顧民生民主的愛國教育領導,能建基在本港教育的優勢之上,帶領香港教育在全國甚或全球中出類拔萃,學子得益,中港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