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如何教學生? (信報 2018/2/24)
筆者過去十年至今都在本地大學工作,因角色問題在此欄中少有提及大學生和大學教育。在浸會大學的十年服務中,主要是教兼讀教育文憑的學生,多數是現職的教師或教學助理,又因為是教課室管理,大多數學生都願意接受一些較本科學生嚴格的課室管理要求,如對出席準時的獎勵、上課不專心行為的提醒等。但是亦有一些「課室管理」課堂是面對正在本科全日制的大學生們,部份反應是有所不同:覺得無須理會他們的遲到早退情況;上課有不專心的自由,只要不干擾其他同學便應接受…在經過解釋師訓課程的要求及培養足夠師生關係後,大部份學生還是理解的。當然還有小部份覺得這位許老師過份嚴格,加上功課也有一定的要求,到最後他們作教學評估時候給予低分,而我又要在回應中寫一大篇文字再加數據說明,這也便是一個認真要求學生的大學教師經常面對的景況。幸好,我是教老師或準教師,大部份是兼讀學生,又是教「課室管理」,也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及技巧有信心,所以不致於要看著少數學生的負面「教學評估」來調整教學要求。另外,在浸大的十年教學中,大學都有要求學生必須出席至少七成課堂才可合格,所以老師也可以大學的要求作恰當的課堂管理。
然而在今學年開始,浸大校方通過取消以上七成出席的要求,亦即縱使學生全部缺席,也可以交齊功課或出席考試而達致合格甚至優良的成績。當然,身為教育中人,保持或取消此等出席要求都有其道理,而取消出席要求相信會受絕大多數學生歡迎。可是當在草擬階段時,我所接觸的浸大教學同事卻全部反對此項新政。另外,浸大要求本科生必修體育,這和最近弄到滿城風雨的普通話要求也是在全人教育下的教學政策,但可惜的是也在新政下取消,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學生的反對。在此背景下,讀者會更明白為什麼浸大校方會設計一個普通話修讀轄免評核,提供部份學生免修普通話課程的機會。
熱衷爭取學生權益的學生在此「學生為先」的勢頭下,校方善意地讓我們可以免修普通話,居然碰上轄免評核試七成不合格的結果,便有可能出現疑問甚或激憤的反應。由學生的回應和浸大舊同事的消息,說學生們已通過不同渠道與語文中心的老師溝通,均不得要領,便採取他們覺得是「和平理性」的「佔領行動」,再出現了熱爆傳媒的粗口罵師的紀錄。筆者絕不贊同學生的「佔領行動」,亦會指責當時學生辱罵師長的行為。但是,我更要探討的是,為什麼學生會變成這樣?香港社會、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如何「培育」我們這批未來社會精英?
上文已交代本地大學的教學評核制度令到很多大學教師要「照顧」學生的需要甚或怕學生的負面評分影響續約,致使教學成效成疑,更使部份學生習慣於怠學欺師。基於部份大學生的言行慣性如粗口助語詞,加上校方政策上的趨向,筆者也不訝異大學會出現此等風波。
所以最近有朋友問我有關本港教育的問題時,要我說一個最重要的,我說是本地大學教育的浪費:本地大學生單位成本平均廿多萬港元(只有約一半是用於教學),卻因大學管理及教學體制令致教育成效不彰,原本一批在中小學培養出來的精英學生在這四年大學中「不進則退」。大學生處於成長和反叛的階段,要煽惑他們去抗衡權威和放縱學習並不困難,但大學之道不更應是要求更高的「明德格物」、「博文約禮」和「篤信力行」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