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優質教育」 (信報 2018/1/20)
周中參加了嶺南大學香港復校50周年的一個學術活動,稱作「傑出領袖對談系列 - 對談優質教育」,對談的兩位嘉賓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召集人陳智思先生與教育局楊潤雄局長,由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校長作主持。在活動的推廣介紹中列出對談中的課題:教育的出發點、使命及願景?社會為何需要教育?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香港的考評制度;課程發展引申的問題等等。筆者原來希望兩位社會領袖對以上課題有其真知灼見,現實是有所落差,只是聽到兩位嘉賓在漫談教育,未能針對原來題目提出卓越的觀點。
一開始,楊局長把「優質教育」放在培育年輕人貢獻社會,同時能發揮一己之長,算是一個兼容並蓄的講法,接著還可以有大幅度的發揮。但一到財經界出身的陳先生,加上他曾任嶺大的校董會主席,便將「優質教育」焦點放在「中環價值」的人才,亦即在中學文憑試勝出的一群大學生。跟著便是一大堆教育常識:知識不是唯一的教育追求,更要重視態度和與人合作;放眼未來,掌握機遇等等。如此方向,也難怪作為主持人的李校長邀請觀眾席上的中學生發言時,只得到Nil Return。以高端人才的培育來規劃教育是過去二十年香港教改的大毛病:放鬆直資辦學(如無須硬性接收有特別教育需要的學生)、重通識輕專科、只能以英語教授英文、STEM等等,令主流學校的教師失卻方向,教育效益驟降,尤其是面對傳統學科能力較差的學生。學校教育顧此失彼,在突發社會事件中往往成為待罪羔羊,就如最近屯門女童虐斃案,學校便被指責未能及時發覺,避免悲劇發生。筆者台下發言提及,自己在兆康西鐵站步行至嶺大所經的興德學校,學年初出現校長風波,近一周有學童受虐,正是需要「優質教育」的精準補底的功夫,普及教育實在不應只朝「中環價值」的方向。
接著,議題便遍及大學撥款、考評課程與及人才培育,台上三位也沒有什麼獨到的觀點,我便在思考活動標題「傑出領袖」中「傑出」的體現。陳先生是公職王,作為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召集人更可謂非民選參政議員的首席,當然在社會上有其傑出之處,算是「界外精英看教育」。另一方面,楊局長積過往五年的副局長經驗,應有教育識見上有其優勝之處,否則只是職位權威的實踐而已。然而,當天的表現也真的是一如以往,多是「門外漢」的說法。其中最明顯的是提到中學文憑試的功能,他說是為選拔入大學,是學生未來出路的關鍵。當然,這便是一般市民的看法,但懂得教育評核的行家,便可以說出公開試的其他教育功能,如勤奮毅力的表現、認定學習所得與及診斷教學過程。但另一方面,楊局長在顯示其公關應對及回應難題方面,確有其「傑出」之處。在李校長再三追問檢討教育的時間表時,局長便搬出「有時間表便產生壓力」的解釋,及後更提及要照顧不同的持份者,又是一個行政官員的太極招數。
在談及公開試時少不免提到香港學生的補習風氣,兩位嘉賓如一般中產家長般批判此等補習文化,確實與台下「日補夜補」的中學生的感受脫節。幸然有兩位曾做過有關「補習文化」學術研究的大學朋友發言,才能將此議題的討論由坊間言論的水平提升至真真正正的大學講堂之內。故此,筆者也發言強調「優質教育」的檢視和發展必須有學術研究的基礎,而不只是教育決策者拍腦袋的行為。
整個對談雖然談不上傑出,也未達優質,但筆者總算對兩位社會領袖知多一點點。可憐的是被安排來捧場的中學生們,在未能聚焦的漫談中,他們有什麼得著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