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教育議題 (信報
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任內第4份《施政報告》,其中特設「一帶一路」章節,據報「一帶一路」這詞在報告中提及多達46次,確是此份《施政報告》中重中之重。而在教育範疇中,有所涉及的有兩項:一是增加「特定地區獎學金」的名額,吸引「一帶一路」地區的學生來港升讀大學;二是在政策發報時後加的,教育局常任秘書長鼓勵學生可以選擇與「一帶一路」涵蓋的國家的語言作為選修科目,與及在相關的中小學課程內加入「一帶一路」元素。
「一帶一路亞投行」在近年的社會及媒體討論中並不是新事,關心一下時事的成年人以至中學生也會聽過。至於知多知少,就如一般新聞議題如自貿區、滬港通等,要看各行業及個人興趣。而就教育界而言,港外網絡一般限於姊妹學校、遊學團及學生升學的考慮。如果要說到政經大局,更非學校領導所長,對「一帶一路」不太了解也是理所當然。
然而,作為學校領導課程的負責人,我在過去一年的不同課程內,亦向各中小學的學員簡介「一帶一路亞投行」對香港未來的影響,提升本港學校領導對政治經濟議題的觸覺。而去年本人獲邀參加主要是中小幼學校領導參與的「國慶訪京專業交流團」中,其中亦有安排團員出席在北京大學舉行的「一帶一路與香港、澳門發展的聯繫」主題講座。主講的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張亞光副教授,他由「一帶一路」提出的背景,聯繫到歴史和現狀,繼而點出現時有關「一帶一路」認識的誤區,再以對港澳未來發展的意義作總結。碍於時間有限,
及至講座尾聲,港澳政府的教育領導人上台發言,香港教育局長一貫的客氣應付的言辭,絕無驚喜;倒反是澳門教青局副局長
現時香港資助大學學額不足,動輒用公帑去資助境外學生在港作大專學習,易招反對聲音。政策的成本不只是財政上,還有在政治和輿情上。況且,面對「一帶一路」所涉的64個國家:亞洲43國、中東歐16國、獨聯體4國及非洲1國*,聚焦在那些國家亦應有策略性考慮。其實,此項「一帶一路」獎學金已在施政報告前推出:去年
說回來,要吸納「一帶一路」的學生首先要對焦,以香港現時人口的種族情況,在非華裔的學生中南亞裔佔最多。以地域而言,東南亞國家亦是較易發展關係的地區,就如最近與本港教育局簽備忘錄的印尼及馬來西亞。故此,集中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東南亞及南亞國家是較現實和有效。而要吸納的又不只是大學生,應該包括高中學生。現時本地中學生源缺乏,讓部分直資學校可以收取東南亞的留學生,既能增加生源,亦能構致種族共融,增加日後交流的果效。
至於在課程上加強「一帶一路」的元素,其實在現時教育局的師資進修中已辦過「一帶一路研討會系列」;而有中學通識課中,「一帶一路」更是「現代中國」及「全球化」兩單元內必然涉及的內容。做緊的沒有提及,倒反是叫學生去學那64國語言,確有「離地」之感。更實在地,現時中小學內的少數族裔(主要是南亞裔)的教育問題,正可透過「一帶一路」政策轉危為機:動員學生及家長,讓他們生活化地將國家背景和文化融入學校教育,這便真的做到民心相通,有利日後學生在成年後的聯繫和合作。
*資料來源:張亞光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