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7

PISA香港短板的學校教育啟示

 PISA香港短板的學校教育啟示:從數據驅動到教育革新                         2025/6/17

 

2025-06-17 灼見名家   [摘要刊登]
PISA
評估結果 反映香港教育弱點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4405
[同時,刊於華夏教育_第三十一期-2025年-6月]

全文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教育評量工具,其結果不僅反映學生的學術表現,更揭示教育系統的深層結構性問題。香港自2000年參與PISA以來,長期在數學、科學與閱讀領域位居前列,但在PISA2022的評估結果卻顯露出隱憂:學生在高階思維、創造力及校際均衡發展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

一、香港教育的PISA短板:數據揭示的三大矛盾

1. 科學高階能力薄弱:知識積累創新應用

PISA測試結果顯示,僅9%的香港學生達到科學最高等級(Level 56),這一比例遠低於新加坡、澳門和愛沙尼亞等國家和地區。科學高階能力的薄弱,不僅反映了香港學生在科學探究、問題解決等方面的不足,也暴露了香港科學教育在培養學生深度思考和創新能力方面的欠缺。

2. 創造力短板:標準化評估的「副作用」

在首次納入PISA的創意思維評估中,香港僅排名全球第22位,得分低於OECD平均水平,更大幅落後於新加坡、加拿大等國,這與本地過度聚焦考試導向的標準化教學模式密切相關。創造力的不足,不僅限制了香港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競爭力,也制約了香港創新型經濟的發展。

3. 數學校際差異:13%的學力鴻溝

香港教育在校際差異方面的問題也日益凸顯。PISA測試結果顯示,香港數學表現的校間差異達13%,遠高於OECD平均水平。校內差異同樣顯著。這種「雙重分化」揭示了香港教育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的挑戰。

二、OECD教育革新宣言:重塑「教」與「學」的邏輯

1. 從「知識傳遞」到「能力建構」:2030學習框架的啟示

OECD在《教育2030:學習羅盤》[1]中強調,未來人才需具備四大核心能力:創造新價值、調適責任、化解張力及協作行動。香港教育現行模式仍困於「考什麼教什麼」的功利主義,例如生物課過度聚焦遺傳定律的記憶,卻未引導學生探討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困境。反觀加拿大安大略省,其課程要求學生設計「氣候移民安置方案」[2],將數學建模、社會學分析與倫理辯論整合為學習項目,這類實踐值得借鑑。

2. 教師角色轉型:從「改簿機器」到「認知教練」

PISA教師問卷顯示,香港教師大量時間放在批改作業,專業發展的比例則偏低。當教師淪為「測驗機器」,學生自然難以發展高階思維。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如果每位教師都配置AI助教處理批改及行政工作,便可以釋放時間設計「顛覆性問題」,並擔任學生思辨學習的「共建者」。

3. 動態資源調配:「特色辦學、校校皆強」

校際差異的顯著,源於本港中學在收生時已經分流,可以理解。正因如此,更加要發掘學生傳統科目以外的學習潛質,靈活調動師資及資源,促進學習多元化及提供生涯規劃輔導,發展中學特色辦學,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同時,亦要建立校內差異預警系統,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三、具體化改革路徑:數據智慧與教育生態的重構

1. 建立校內差異預警系統:從「後知後覺」到「前瞻干預」,利用學習分析平台標記各科,「雙標準差落後群體」,自動推送分層練習資源。

2. 培育「韌性學習者」:在真實挑戰中鍛造心智,倡導通過社會服務、逆境體驗(如基層社區調研)培養韌性。優秀學生應擴闊眼界、學習偉人:深化歷史縱軸,以「危機決策」取代「舒適區敘事」;拓展全球橫軸,用「實地挑戰」取代「紙面學習」

3. 重構評量生態:從「終結性評價」到「形成性洞察」,利用「數位學習檔案」,記錄學生在專題研習中的思維軌跡,例如用AI分析學生討論「人工智能倫理」時提出的論點層級與邏輯漏洞。這類過程性評量不僅能更精準定位學習需求,更可為師生提供即時回饋和改進。

結語:教育革新需要「破界」的勇氣

香港教育正處於歷史轉捩點:既要鞏固傳統學術的優勢,更需破解高階能力、創造力與教育公平的「不可能三角」。PISA數據警示我們,單純延長學習時間或加大資源投入並不一定提升競爭力,唯有透過教育理念的範式轉移、教學實踐的系統創新,方能培育出既能解題、更能定義問題的「未來塑造者」。這需要教育決策者擁抱數據智慧,更需要每位教師將教室轉化為思維激盪的實驗場當學生習慣在模糊性中尋找秩序,在分歧中建構共識,教育方能真正賦能下一代面對變革,創建美好人生。

2025/06/09

國家有指南 智教有路行

 國家有指南 智教有路行       許為天(信報 2025/6/9)


        回想
2023ChatGPT面世之前,中小學老師備課找資料,主要依賴Google或百度搜尋引擎。然而,當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登陸香港後,形勢截然不同:高等院校如臨大敵(學生交功課輕易獲B級或以上),中小學校則普遍無所適從(校方禁用,家長學生私下照用)。歷經兩年AI浪潮的無孔不入,高等院校已逐步摸索出應對之道,甚至將AI納入自身發展戰略,大量增設相關課程;反觀中小學,雖深知AI浪潮難以迴避,但如何系統性面對,目前仍是各行其是。

首先,有必要澄清本地對AI相關詞彙的混淆現象。許多人常以ChatGPT作為AI的代名詞,實則西方的AI工具遠不止於此,還有如Copilot等多種工具; 而在DeepSeek 2025年初橫空面世後,香港市民也開始多使用了國產的AI,如豆包、文心一言等。因此,討論此領域時,應統一使用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人工智能的簡稱,而非特定產品名稱ChatGPT

回到香港的教育現場,儘管缺乏統一的AI教育政策框架,部分具前瞻性的學校已自主引入AI工具,試圖提升教學與學習效能;然而,仍有不少學校裹足不前,主要擔憂教師過度依賴AI進行備課批改而導致專業懈怠,以及學生在學習和評估中過分倚賴技術,故而選擇以不變應萬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學校或許忽略了現實:學生與家長的手機上,各類能輔助完成功課乃至專題研習的AI應用程式早已普及,在此情境下,單純的限制實則難以奏效。

今年5月,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兩份指導文件,為香港教育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啟示:

1.      《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下稱《智教指南》):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分小學、初中、高中三階段設定培養目標(體驗興趣、技術原理、創新實踐),並從課堂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提出具體任務,旨在構建政府、學校、家庭、企業協同的保障體系,推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

2.      《中小學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下稱《使用指南》):旨在規範生成式AI在中小学的安全應用。 它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明確了育人導向、教育公平、技術向善、需求驅動、安全可控五大應用原則,涵蓋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師教學輔助及教育管理智能化等多種場景,並對不同主體提出了細緻的保障措施。

事實上,內地早已將AI教育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建議中小學設置AI相關課程。此後,國家更持續強調AI教育對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拔尖創新人才」的支撐作用,並將其與《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緊密銜接。

國家政策框架已然明晰,香港教育界更需結合本地特色與國際化優勢,從頂層設計、能力建設與生態協同三方面著力:

首要是建構清晰且具階段性的政策框架與課程體系 借鑒《智教指南》及《使用指南》分層遞進的原則,香港應明確劃分不同學段的應用邊界:

  • 小學階段: 著重透過互動體驗(如操作智能設備、玩簡單編程遊戲)激發興趣與建立基礎認知,對生成式AI的開放使用實施嚴格管控。
  • 初中階段: 可逐步引入技術邏輯理解(如機器學習基礎概念),並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內容生成工具的創造性探索。
  • 高中階段: 深化至技術原理探究、跨學科整合應用(如結合城市規劃、社會議題開發AI解決方案)及倫理辨析實踐。

課程設計需緊扣「知識技能思維價值觀」四維目標,確保學習歷程能從體驗感知自然螺旋上升至創新實踐,並將AI教育元素有機融入現有學科(如語文、STEAM、社會科學),避免零散化。

其次,必須強化關鍵主體的能力建設,尤以師資培育為核心樞紐 教師角色應定位為「引導者」與「把關者」,而非被技術替代。亟需通過系統化培訓提升教師的AI素養,重點包括:掌握AI工具輔助教學設計與資源開發、利用診斷數據實施精準化教學與分層指導、以及創新課堂互動模式的能力。同時,必須嚴格規範使用界限:禁止教師直接使用AI回答學生疑問;避免將AI生成內容直接用於評價學生(正如《使用指南》強調「教師不得將 AI 作為替代性教學主體」);嚴禁輸入包含個人敏感信息或考試題目等數據。對學生而言,則需著重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技術倫理意識,強調學術誠信,引導其深入理解AI技術的原理與內在局限,避免濫用或依賴生成式AI來完成需要原創思考的學習任務。家長角色同樣關鍵,需同步增能,理解如何在家庭環境中監督子女安全、健康、合規地使用AI技術,並重視在技術應用中保持必要的情感互動與人文關懷。

最後,應著力構建開放、安全、普及的AI教育生態系統 在資源層面,需積極防範數字鴻溝,特別關注資源薄弱的學校及家庭;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如聽障、視障)開發或引入適配輔助工具(類似《使用指南》中「聽障學生課堂內容自動轉譯為手語動畫」的場景);並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豐富科技與產業資源,合作開發適配雙語環境的教學工具、推動師資交流、共建實驗室。 在治理層面,須建立嚴格的倫理審查與數據安全機制,結合香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制定校本「白名單」准入制度,規範AI工具入校,並持續監管數據使用的合規性。在協同層面,大力推動「家校社企」聯動:鼓勵企業開放實踐基地、提供公益性資源(《智教指南》亦鼓勵「企業實踐基地向中小學開放」);引導家長拓展子女參與社會化學習的場景;共同營造重視創新思維、踐行技術向善、堅守人文關懷的AI應用氛圍。

綜上所述,香港學校在發展AI教育時,可立足本地「全人教育」的優良傳統,積極借鑒內地政策導向下的分層應用模式、系統化師資培訓體系及多方協同的生態機制。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在雙語教學適配、跨學科實踐探索及嚴謹倫理審查方面的潛在優勢,最終構建起「政策引領 課程融合 師資支撐 家校社企協同」的良性教育生態。唯有如此,方能確保AI真正成為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與解決複雜問題能力的催化劑,而非替代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獨立思考的捷徑,最終實現「技術賦能教育本質,教育引領未來發展」的可持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