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

哪吒2:神話的傳承

 哪吒2:神話的傳承   許為天(信報 2025/3/11)

見報標題:《哪吒2》:神話傳承有賴宗教共融

筆者兩次在螢光幕前觀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亦兩次在戲院3D銀幕欣賞《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深深感受到製作團隊的初心;讚嘆他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破頂毅力與今天世界級的電影成就。隨著《哪吒2》在中外票房的成功,中華神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電影不僅以其精美的製作和深刻的情感贏得了觀眾的喜愛,更通過現代化的敘事手法賦予了古老傳說新的生命力。然而,在香港的中小學校教育中,中華傳統神話並未得到系統性的教授,學生們往往分不清哪吒與紅孩兒、二郎神楊戩與托塔天王李靖的區別,對目蓮救母及白蛇傳等經典故事也知之甚少。

不要說神話,就是四大名著,也只是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納入正式的中國語文教材,那麼香港學生可以完全不認識西遊記、水滸傳及紅樓夢。比較中國內地的教材,四大名著均有出現在語文科的標準範文,唐三藏四師徒、梁山泊108條好漢、賈寶玉林黛玉這石頭記都有了基礎上的文化認同。

談到神話,在內地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已在小學低年級有學段要求:「選取神話故事等閱讀材料,啟發學生理解蘊含其中的做人道理」。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其中主題是「神話永久的魅力,人類童年時代飛騰的幻想」,其中選取了《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士》、《女媧補天》四篇神話故事,讓學生透過故事感受神話人物形象的魅力,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反觀香港的語文課程,文學作品的學習主要集中在詩詞及經典篇章的教學,對於中華神話文化的系統性教學相對薄弱。嫦娥是香港學生最熟悉的神話人物,也只是因為與中秋節相關而認識;七夕正值暑假,也不是公共假期,便難怪學生不認識牛郎織女了。如此情況,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便不夠全面,亦使到香港人普遍缺乏深層次的中華文化認同感。

另一方面,在中國傳統文化及神話中,很多牽涉佛教及道教:如來佛祖、太乙真人、少林寺、全真七子等。而香港基督教與天主教中小學數量眾多,佔了總數約半,這些學校的宗教背景可能限制了對學生進行此類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其中有基督教學校計劃進行「西遊記」的學生舞台劇,受到部分老師以宗教理由作出干預。更重要的是,很多香港的上層社會人士都成長於教會學校,幼小時對中華神話及民間活動(如宗廟拜祭等)的陌生或排拒,也構成日後香港文化和教育政策的偏向。

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神話文化,筆者有以下的建議:

  1. 宗教共融:宗教界及教育界探討香港教會學校推展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理念與實踐,避免一些排斥性的心態或措施,窒礙學生對中華神話文化的認知與及對不同宗教的包容。香港在實踐「一帶一路」的超級聯絡人角色,會接觸更多伊斯蘭教的朋友,文化宗教的包容對香港未來的人才更為重要。
  2. 納入教材:將中華神話作為獨立模組或與其他學科結合的方式納入語文及人文學科課程中。那麼,不只是嫦娥后羿、牛郎織女;也要認識盤古女媧、精衛祝融等神話人物。過去一年,悟空與哪吒已成為中華創新的大人物,香港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有更多的中華神話人物來支持。
  3. 加強教師培訓:為教師提供關於中華神話及民間故事的專業培訓,提高他們中華文化的認知水平,探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確保能夠準確及有效地傳遞相關知識給學生,承傳中華文化。
  4. 利用多媒體資源: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播放不同神話的影片及製作相應的學習套件,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華神話及民間故事的魅力。

最後,返回《哪吒2》,有好些畫面均是致敬周星馳的電影,也便是我們的香港神話。無厘頭、搞笑、「諗佢唔到」這些態度和做法都難容於傳統主流學校的訓育要求。香港要再出一個「周星馳」,再一次的電影神話,香港教育也真的要出一個「哪吒」: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

2025/03/03

深度求索與高山求學

 深度求索與高山求學                                                 許為天

DeepSeek & HighHill

灼見名家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3193       2025/3/3

梁文鋒領導深度求索團隊突破美國資源限制、帶動人工智慧開源普及新篇章。

張桂梅領導華坪女高教師,排除萬難把女生帶出大山,開展提升三代的新生活。

 

深度求索已是全球熱話,無需多介紹。

張桂梅校長創辦雲南華坪女高,致力於幫助貧困山區的女孩接受教育。面對資源匱乏與社會偏見,她四處籌款,克服重重困難,於2008年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高成立以來,幫助近二千名女孩考上大學,改變了她們的命運。「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是華坪女高學生的誓言。《我本是高山》便是以張桂梅真實事跡為故事藍本的傳記電影。

 梁文鋒與張桂梅的故事,雖然背景迥異,卻蘊含著共通的精神與價值,這些精神對香港教育界而言,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一、堅持信念,突破限制

梁文鋒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成功,離不開他對技術的熱情與對開源理念的堅持。面對美國的資源限制,他並未退縮,尋求突破。張桂梅始終堅持「救一個就是救三代」的信念。面對資金短缺和社會質疑學生基礎薄弱等限制,建校前後多方奔走,學校大小事務均躬身處理,展示僕人領導。

二、千方百計,不畏挑戰

在芯片能力和數量的限制下,梁文鋒團隊上下出謀獻策,群策群力,另闢蹊徑,終於達成低成本高效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學生基礎薄弱,張桂梅親自監督學生學習與生活,建立夢想、死記硬背、嚴格規律培養學生為自己、為家庭、為學校不懈努力,令學校成為大山女孩希望之地。

三、高志聚賢,淡薄「錢」途

梁文鋒說「我們的出發點不是趁機賺一筆,而是推動整個技術生態的發展。」為了招募頂尖的技術人才,他親自踏足各大學府和科研單位,向他們介紹自己的創業理念和技術願景。親切地分享自己的創業激情和技術夢想。他的真誠與熱忱真的打動了好多人,吸引一批批頂尖年輕專才陸續加入了DeepSeek的團隊。同樣地,張桂梅「愚公移山」式的希望工程,在創辦華坪女高時資金短缺、條件艱苦。沒有高薪、只有辛勞,以「幫助貧困女孩改變命運」的理想感召教師,吸引了一批批甘於為教育奉獻的同行者。

四、公平正義,天下為公

DeepSeek大模型研發過程中,堅持以技術本質為導向,追求高性價比的方案,旨在讓更多人能夠享受到AI技術帶來的便利。梁文鋒團隊堅持開源路線,主動向全球開發者分享核心技術成果,促進了AI技術的交流和進步,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張桂梅創辦華坪女高,堅信每個孩子都應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全免費招收貧困女孩,為她們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讓無數女孩得以走出大山,實現夢想。她不計個人得失,將全部精力投入學校建設與學生培養。她的團隊教師們也甘願放棄更好的待遇,來到偏遠山區任教,與她並肩作戰。他們的行動展現了教育者的無私奉獻與社會責任感。

梁文鋒與張桂梅的故事,雖然發生在不同的領域,卻共同展現了堅持信念、突破限制、以人為本的精神。這些精神對香港教育界的教師與學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教師可以從中學習如何堅守教育初心、因材施教,並認識到教育對社會的深遠影響;學生則可以學習如何勇於追夢、珍惜機會,並培養社會責任感。香港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國際都市,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與機會,教師與學生應該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為個人、社會、國家及全人類的發展貢獻力量,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