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9

學校教育:從創價至改革

 學校教育:從創價至改革 許為天(信報 2024/6/29)

月初,筆者出席了一個題為「創價教育對當今社會的啟示」的講座,席中有深受創價教育薰陶的中小幼教師,以實踐者的角度深入探討創價教育的精神,以及它為當今社會帶來的啟示。為方便讀者了解,我便列出本人認為創價教育最關鍵的一段:

《贈給創價教育工作者》

一、 成為「孩子幸福」為首要的教育工作者

二、 成為開拓人間革命(自我變革)之道的教育工作者

三、 成為生命光輝顯示實證的教育工作者

簡單概要的說法,便是以孩子幸福為教育之本,強調教師自我變革及重塑,而用上人間革命,果真有《禮記·大學》所述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專業承諾。出來分享的老師,不論崗位都是盡心盡力,竭盡所能,在疫情期間努力轉型網上教學、對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因材施教。這些努力便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專業提升,在這基礎之上,人間革命之道又是從何說起呢?

筆者以為最關鍵的就是第一項中的「孩子幸福」:是現在的幸福還是將來的幸福?在學校教育上,「慈母多敗兒、嚴師出高徒」,學生現在與將來的幸福是否矛盾呢?

典型的例子是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的張桂梅校長,她幾經艱難在偏遠山區創辦了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讓許多貧困女孩得以接受教育,辦學目標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大學」,由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學,從而獲取三代人的幸福(學生的父母、學生自己及學生的下一代)。在她的努力下,這所學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許多畢業生都考入了名牌大學,至今改變了二千多名女孩的命運。然而,走出大山時女孩及家庭的適應,在學校中嚴格的學習紀律和近乎軍事化的管理,又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學生的部分個性和自由,學生學習時有幸福嗎?

幸福是主觀的心態認定,張校長便是將「教育改變命運」的信念不斷灌輸,學校的誓言是「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學生便感受到學校有良好的學習環境(相對於高山上的貧困環境)、有老師的循循善誘、有校長的督促鼓勵、有學成師姐的具體引證,也將學習上的艱辛轉為成長的磨練,成為現在的幸福。如此,現在和將來的幸福便是相輔相成:只有把握好現在,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筆者以張校長的辦學經歷來說明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孩子的將來幸福」,而這將來幸福往往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現實的例子便是香港教育一直重視英語學習、家長對英文中學趨之若鶩,香港所有公營大學的主要教學語言也是英語,這正是回應香港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要。而在一國兩制新時代中,香港作為國家的門窗及橋樑,對英語及其他外語的人才需要有增無減。當然,普通話的學習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亦不可或缺。在粵語為社會主要溝通語言的香港,不少成年人也曾體會到由小學母語(即粵語)教育轉到英文中學時的艱辛。既是如此,為什麼不可以在小學已經要求學校以普通話及英語為主要教學及溝通語言,以有趣和互動式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趣味,也成為學習時的「幸福」。不能做到,究其原因,學校辦學慣性及教師的能力是兩大重要因素。

回到創價教育,強調要誘發學生的潛能,「櫻梅桃李,各展所長」,確實是在未來社會中,需要各種廣泛有價值的人才,除了現時強調的商貿科技,還有各類文康體藝、民生服務等等,正如習近平主席提出「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急、難、愁、盼」便可產生不同類別的服務行業。學校教育便應在最基本的服務精神、「助人為快樂之本」等作重點的培育,希望十年後的香港不再需要「行多一步,好客之道」如如此商業目標的補救式成人教育。當然,學校教育(尤其是高中)亦應為學生提供未來較熱門行業(如新能源汽車)的基本培育。

教學語言及學習內容的大變革中,學校教師又能否放下現時熟悉的粵語及傳統科目教學,通過自我變革和重塑,轉型為熟悉英普兩語及其他學問才能的導師,配合學生的未來需要?

張桂梅校長給我們一個教育工作者成為生命光輝顯示及創造「人間革命」的實證,在當日講座中,「只有在挑戰辛勞與使命當中方能產生人生價值」成為香港教育工作者改革前進的座右銘。只有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與創新,才能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現在及未來的幸福,敢於面對未來的挑戰,實現個人和社會的長遠發展。


2024/06/08

香港紀念六四的兩個不同思路

 

香港紀念六四的兩個不同思路

亞洲週刊202423 (2024/6/10-6/16) 筆鋒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香港紀念六四的兩個不同思路,
並分析了這些思路背後的原因和影響。

以下是文章的五個要點 [produced by Gemini-1.5-Flash]

1         香港紀念六四的兩個不同思路:

1.1        司徒華認為六四是中國內部權力失衡導致的悲劇,主張愛國主義和反對分離主義。

1.2        黎智英和港獨勢力則認為六四暴露了中國的落後和腐敗,主張香港獨立。

2         兩種思路背后的政治立場:

2.1        司徒華的批判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可以化解。

2.2        黎智英和港獨的批判屬於「敵對勢力的矛盾」,需要堅決鬥爭。

3         黎智英等人的六四論述與中國民意背離:

3.1        他們主張推翻中國政府,但中國民眾經歷過動亂,更渴望穩定。

3.2        六四事件的發生也受到外力干預,美國和台灣都曾介入中國內部事務。

4         中國體制改革的成就:

4.1        中國體制在制衡權力、根除腐敗、凝聚人力資源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4.2        中國的發展模式為全球開啟了新的窗口,而美英模式則陷入危機。

5         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提升:

5.1        香港人越來越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優勢,並認同中國的發展模式。

5.2        六四紀念對香港人來說,不再是簡單的黑白二分法,而是要面向未來。

 

原文

 香港紀念六四有兩個不同思路。司徒華的批判是人民內部矛盾, 而黎智英和港獨的批判則是敵對勢力的矛盾。前者可以化解,後者則要與之堅決鬥爭。「黎智英們」的六四論述,潛台詞是「推翻中國政府」,但這和中國民意悖離。六四不再是簡單的黑白二分法故事,而是要把悲傷留給歷史,把希望留給未來。

由於國安法廿三條,香港在二零二四年紀念六四,已經沒有維多利亞公園幾萬人的場合,也沒有港獨反對紀念六四的聚會。香港在六四的三十五週年,回顧這宗政治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它對香港人的影響和衝擊,都有很多思考空間。

主要是紀念六四要釐清真相,也要避免悲劇重演,更要記取歷史教訓,背後是六四論述,不能迴避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黑白分明的「武力鎮壓學生」的事件,而是牽涉到當年不同派系的鬥爭,以及解放軍遇襲的恐怖行動,一些戒嚴部隊的年輕戰士被活活燒死的鏡頭出現,理解學生和民眾和戒嚴軍警對峙的背後,都有一些「看不見的手」在操控。這需要更多的歷史學家投入研究更多的原始材料。在北京長大的美國人韓倞(Carma Hinton)在六四之後,歷經漫長的拍攝和研究,拍出紀錄片《天安門》(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她訪問很多的當事人,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但在香港,面對六四,港人都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思路。第一個是教協和支聯會前領袖司徒華,他對六四立場鮮明,認為這是中共高層權力結構缺乏制衡,造成誤判,是中國人的悲劇,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反對中國人,而是堅持愛國主義的中國情懷,反對港獨等分離主義。另外一個是《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及二零一四年佔中事件後香港興起「港獨」勢力,認為這場流血事件暴露中國的落後和腐敗,因此他們恥為中國人,要將香港獨立為一個國家。而最終這樣的論述蠱惑了一些年輕人,二零一九黑暴事件中砸爛立法會,焚燒地鐵站、堵塞隧道、公路和鐵路,是一場準政變。

用毛澤東的理論來說,司徒華的批判是「人民內部矛盾」,而黎智英和港獨的批判,則是「敵對勢力的矛盾」。前者可以化解,但後者則要與之堅決鬥爭,才能保衛中國的利益。

「黎智英們」的六四論述,背後的潛台詞就是要「推翻中國政府」,指控六四是不可以原諒的。每年的紀念就是要提醒全球,北京是邪惡的政府,是必須要推翻的。

但這和中國大多數的民意悖離。中國老百姓歷經戰爭和動亂,也飽嚐各種極端政治運動的折騰,特痛恨不穩定的社會,也對中央政府「穩定壓倒一切」的政策方針予以支持。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其實早在趙紫陽與李鵬的鬥爭中,就埋下了伏筆。但外力的介入,也隱約可見。學生的抗爭,不少基於血氣方剛的義憤,也有是被外力所誤導。事實上,六四後在國外推動的「民運」勢力,都有美國情報機構的身影,也有台灣當局的資金的支持,這在台灣幾位領袖的回憶中都有涉及,也顯示各方勢力都在介入中國內部紛爭,希望可以火中取栗。從中國人觀點來看,這是亟需高度警惕的。

不過如今談論六四,還需要有一個前瞻性的思考,因為歷年在維園舉行的紀念活動,潛台詞就是中國的體制是落後的,亟需與西方看齊,要用民主選舉制度來推動國家發展。但如今全球學術界都在反思,中國的體制歷經內部的強大變革,越來越可以制衡內部的權力濫用,根除貪腐,但又可以凝聚國家的人力資源,既有舉國體制的動員能力與長遠規劃,又有民企在市場經濟的冒險犯難和衝刺,終於成就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人民的生活品質,上升到歷史的最高點。

中國當然還有很多可以改革的空間,但絕不是跟著英美勢力,亦步亦趨,而是要有自己的豪情壯志,在制度上不斷創新,才可以躋身強國之林。

尤其是當前英美兩國都出現內政崩壞,政治極端化,人民生活品質下降,中國的發展反而為全球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子。香港一些反對派勢力都只是以英美的模式來批判中國,在維園舉起了「民主中華」的口號,在此刻顯得特別的蒼白無力,恰恰是美國的「選舉民主」正在陷入前所未見的危機,導致中產階級萎縮,尤其美國的槍禍、毒禍和無家可歸者等「三大害」,迄今都找不到解方,而在民主選舉的架構中,極端政治導致無法化解矛盾、難以融合不同主張,而是要各走極端,終導致人民的福祉受到巨大的損害。

中國的制度模式和新加坡一樣,都是推舉最有能力的一群精英來治理國家,強調「賢能政治」(Meritocracy),在內部權力制衡的機制下,在強有力的領導下,可以走向專業化的決策過程,以理性的工具落實政治理想,成為基建狂魔,有長遠的策劃,全面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但又重視人民權利,嚴守權力的邊界感。

香港人在過去一年間,就用腳投票,湧往大灣區,不僅喜歡餐館等消費場所的性價比特高,也是對中國大陸生活方式的深入認識和認同,理解這個國家的創新力勝過香港,從移動支付到停車場收費,中國都展現「數字化轉型」的強大動力。六四紀念對港人來說,已經不再是一頁簡單的黑白二分法的故事,而是要把悲傷留給歷史,把希望留給未來。

2024/06/01

新教師的操守與自由

 新教師的操守與自由 許為天(信報 2024/6/1)

在香港,慣以44日作兒童節,是沿用近百年前的民國政府的規定,還繼續嗎?

六一國際兒童節,真正意義在於對兒童權利的關注與保障,亦可聯繫到賦予他們知識和價值觀的教師們承擔專業任務的反思,更可牽涉到教師專業角色與操守的培養和提升,以保障下一代不僅擁有知識,更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畢竟,教師的操守直接影響著孩子們如何迎接未來。

月前本港一名男教師參加教育局主辦的新入職教師武漢學習團,一名男性教師被證實未能隨團返回,疑似在按摩場所被當地執法部門帶走協助調查,但無被起訴,翌日隨教育局職員回港。接著,教育局更新「學員備忘」,新增要求團員「須於晚上1030分或之前返回下榻的酒店」及有查核回房的相應舉措,亦有提醒不要前往酒吧。

涉事教師曾被網傳涉嫖妓被捕,確實引起教育界內外一時議論。如果查實並非此事,也只是空穴來風。不過,其中所涉教師行為操守,亦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要理清教師在這些學習團的角色,內地學習團是新入職教師核心培訓課程之一,由公帑資助(包括其中帶薪公假)的境外專業培訓活動,共四日三夜,學習活動每日下午約五時完結,接著團員自費晚餐及自由活動。根據資料,學習團並沒有安排晚間活動,所以,基本上團員像在港學校工作下班一樣,應該有自由活動的權利直至第二天學習活動開始。

當然,以上一事及傳聞如果發生在香港,也會招來教師操守的質疑,因為在2022年底頒布的《教師專業操守指引》中,在「以身作則」訂明教師應嚴以律己、言行端正有度,作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模範。在《指引》及相關解說中,亦標示無論校內及校外的行為,教師均須符合其專業形象。但教師在公餘時間到足浴按摩店療養休息並無不妥,然而人生路不熟,誤投黑店也是麻煩多多,今次遇上當地執法人員查牌,真實情況,尚待查究。

但是,回酒店便沒問題嗎?在酒店內有按摩服務(包括電召)、也有酒吧,亦可能有操守問題的發生。現實例子是,某年教育局主辦的國慶訪京團,曾有男團友險被流鶯跟隨入房。據了解,新入職教師內地學習團的住宿是一人一房,會否行差踏錯,也只能信任教師的操守了。

回到此次事件,因為是教育局主辦,當局必然想避免相類事件發生,制定規條措施是最直接的反應。可要明白教師作為成年人,理應具備基本的自制力和責任感。如果有極少數團員出現操守問題個案,當局應該以謹慎和公正的態度進行調查,並針對問題行為作出具體的處理,而非一概而論地對所有教師進行過度管控。畢竟,教師本身是專業人士,理應享有一定的自主權,在完成學習或工作任務的前提下,亦有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權利。今次如此百中無一的個案,亦可能是意外的遭遇,當局可以引用《指引》提醒教師專業操守及言行,如今則一律家長式干預教師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孰得孰失呢?

另一方面,就筆者到學校講解《指引》的經驗,了解到很多學校都未有向老師充分解說《指引》,教師在意識上對專業操守稍欠重視,而對《指引》內的實務細節更加未有認知。因此,筆者認為教育局在制定相關措施時應充分考慮教師的自由和權利,確保限制及相應舉措既符合公共利益又尊重個人權利。同時,教育局及學校亦應再度喚醒教師對《指引》的認知及專業言行的配合,確保他們能夠成為學生們的良好榜樣和引路人。

以一個新入職教師專業培訓而言,學員的學習回饋亦須同樣關注。據了解,每一團百多位新教師分作若干大組(每組約十人),大組內分兩小組;每大組有分配在不同課堂及活動中擔任參與的角色,而每小組則要提交就學習團的體驗,以「 三個一:一個新知、 一個得著、一個發展方向 」的書面學習心得(不少於300)及大約三至四分鐘的口頭報告。以收功課而論,一團有約三十套書面及口頭報告,有所交代,可惜卻未有見到個別學員的準確參與及回饋。

要了解到每位學員均是公帑資助的帶薪學習,除非所屬學校對學員已要求恰當的學習回饋,否則教育局也應對個別學員的學習有適量的評估。就筆者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公費或自資)的經驗,三小時課程也起碼需要100字以上的回饋,內地學習團訂明18小時學習,故此將小組的300字的書面學習心得改為個人提交,並不過份,更加令學員認定自己的學習角色,提升專業醒覺。

教育局專業領導,應引導教師自律才能律人,兒童的成長也可以由善導的他律而達至律己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