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5

物質與精神:香港教育的得失

物質與精神:香港教育的得失       許為天(信報 2023/7/15)



回應香港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的不足之處。筆者曾經在此欄中將中國式現代化概括為五點。分別是十四億人、共同富裕、精神物質、環境人類、和平發展。今次談到第三點:精神物質 --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教育短板:體育場地

首先探討教育輸入,在物質方面,近年來,香港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不斷增加:小學及初中約七萬港元;高中更是已達八萬港元,除了因為小班化教學而在教師薪酬大額增加外,也有在學校硬件軟件的提升,由最基礎的公費空調,到追上時代的電子白板、STEAM科技教學設施,對清貧家庭提供的上網及平板電腦資助,香港學校教育算是一個高水平的教學設施,除了一項:體育場地。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東京地價冠絕全球時,在東京的小學均設有200米跑道球場及25米泳池,當時的香港還有很多火柴盒式的小學校舍;時至今日,在鄰近城市深圳的小學(平均每學生計運動場地7.5平方米以上)亦有了200米塑膠跑道的田徑運動場,而我們香港還只是進步到兩個標準籃球場的戶外體育場地(只限新建校舍,大多數校園仍未有)。精神文明建基於強健的體魄,在內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引領著中華體育精神的持續發展及深化。同時,體育鍛鍊除了強身健體外,還有勤勞、堅毅、尊重他人、同理心、責任感、承擔精神、團隊合作等價值觀的有效實踐。在一國兩制的新局面下,現時學校設施的改善及發展,未來學校的建設,也必須補救這長期不足的教育短板。

價值觀教育:欠系統、缺實踐

說到精神文明的輸入,簡單的二分法是看五育中的非智育部分:德體群美。其實這一方面,香港教育有其優秀傳統:一半以上中小學是天主教或基督教辦學,「非乃役人、乃役於人」的言教身教;其他學校以中華傳統道德:仁義禮智信,循循善誘。更且,香港中小學的學生活動多姿多彩,由文康體藝以致領袖培訓一一俱備。然而,以上均是學校教育的意圖課程(intended curriculum),有實施有過程,但未必保證達至每一位學生的教育成效。就如最新提出的一個價值觀:勤勞,可以在課堂上講述不少有關勤勞的道理和例子,但如果沒有具體實踐的要求和習慣的培養,又如何達成一個價值觀教育的結果呢?筆者擔任中學校長時,曾要求學生需要作課後課室清潔,身體力行,產生對校園的責任感及歸屬感。這項在中國內地、日本及韓國學校普遍實施的勞動教育,時至今日,筆者也甚少聽到本港中小學有如此做法。

另外,現時學校既有的德育課程(如宗教課程)如何結合教育局推行的價值觀教育,是一個整體課程建構的工程,了解到有部分學校有校本的統整,但礙於規模及專業能力,亦未有恰當相應的教材,所以現時未能在全部學校有一個系統化的實施。筆者建議教育當局結合學校前線優秀經驗及相關學者的專業知識,因應不同學校的辦學背景,規劃多個價值觀教育的實施模型及製作相應的教材。其中兩個參考例子是本港徐錦堯神父的倫理教育課本及內地價值觀或「道德與法治」教材。

至於群體美三育,傳聞上世紀香港著名私校新法中學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參加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包括技能、體育、服務及野外鍛鍊),堪稱全面教育的佳話。乃至現時很多學校推行的「一生一體藝」,亦是針對整體學生的精神文明教育。聞說最近教育局在審視學校教育成果時,也著重了學生在非智育方面(如服務)的參與和得著,這是一個正面的方向。

精神文明有成長、欠收穫

最後談到精神文明的教育成果,香港學生在不同的校內外活動中累積有不少成長的鍛鍊,亦在眾多文康體的活動中培養興趣及技能,如文藝體育服務烹飪科技等等,均可以在高中階段作專項的學習,成為香港社會中的多元化人才。可惜的是在本港學制中,絕大多數高中學生只能擠在傳統中學文憑試學科的學習,對這批有其他學習興趣的學生而言:「想學就冇得學,唔想學(或沒能力學)的卻滿堂灌」。學校教育未能在這階段人盡其才,因材施教,浪費了不少高中學生的多元發展,更影響到香港多元化人才的培育。這一方面,有少部分中學已經動起來,照顧都同學的多元發展,提供學習及實踐機會,這亦是高中學習改革的先導,希望教育當局能參考此類先導學校的經驗,在政策上及資源上作出調整,惠及全港高中學生,可謂功德無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