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創香港教育新篇章 香港教育領導協會 2022/5/20
召集人: 許為天博士 宏恩基督教學院、香港教育領導協會副主席
已遞交特首辦、2022年7月上任的教育局。
2022年,香港回歸祖國25年,新一屆的特區政府即將就任帶領香港迎向「一國兩制」的新時代。正如候任特首李家超先生的選舉政綱中提到「當今世界大變,惟勇者勝。香港慢不得,也等不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邀請一批中小學的學校領導,「勇於承擔、敢於創新」,改變由考慮學校力量、以系統出發的傳統改革方案,建議轉型為與學生學習成長、社會未來需要的設計思維模式。願景是將香港教育辦成為大中華及國際教育的示範點,讓港人及國家自豪,香港教育再創輝煌!
前言
1
在中小學推動教改廿年,尤其是在新高中的改革,規模龐大,學校領導及教師積極配合教育改革,在學校革新及校本課程的經驗相當豐富。
2
教育局頒布的課程指引:2014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及《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分別提出的七個學習宗旨,至今仍是關鍵的參考,再配合近年強調的價值觀教育及國民教育,已經有一個很豐富的學生成長方向。
3
可惜的是,學校制度產生的校際競爭、文憑試作為中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導致學校偏向考試成績主導,中學系統更未能照顧對傳統學科能力稍欠的學生,中學文憑試亦出現選才偏差的現象[1]。
4
可幸的是,在過往兩年多的疫情中,學校師生對網上學習及自主學習已有一定的基礎,提供學校教育轉型的契機。
5
另一方面,部分資歷較深的老師離職,換上一批願意接受新事物的年青老師,可能是欠缺課堂教學經驗,但卻可將整個學習模式作出範式轉移。
6
結合科技和社會的發展,學習和評核模式應有與時並進的範式改變。
7
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學校制度要擺脫競爭求存的局面,而是互利雙贏;學校及家庭不是對立互怨,而是攜手同心培育學子;師生不再只是在困擾在時空有限的課堂教學,而是多元互動的因材學習。
把握時機
8
在港版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之下,「一國兩制」有明確的方向,學校內外的政治局面相對穩定,有利於長遠規劃的教育改革。
9
候任特首李家超先生提出「以結果為目標」,強化戰略謀劃、提升施政效能,可以擺脫傳統思維及架構的局限。
10
在疫情後時期,應把握在「停課不停學」中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在網上學習及自主學習的基礎,促成新時代學習的範式。
11
教師離職(包括外籍教師等)而未必能聘任合適人選,提供機會予學校靈活調撥資源至其他學生學習資源,如教學助理或網上學習資源等。
12
現時香港學校面臨學額過餘,而大灣區則在人口驟增的未來將遇上學額不足,香港學校可提供學額予大灣區適齡學童。
13
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國家不斷改革開放,香港仍為全國最開放城巿,香港教育配合國家及大灣區的發展,香港及香港的青年人前景光明。
14
國家教育部在本年度推行義務教育(由小一至中三)的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本港學校課程改革有更切合「一國」的參照。
15
國家國務院今年發佈《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3],作為全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更應培育本港青年開放自信地融入世界,作為「中國青年的全球行動倡議」的先行者。
香港學校教育的定位
16
中西相容:在教學語言、升學和就業方面都與國際接軌,香港的高等院校均以英語授課。香港教育有多元的語言及文化的環境,中西文化相容,香港學生在內地及海外學習及生活都較容易適應。
17
教育平等:香港教育制度「優異而平等」(excellent and equal),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中顯示,與其他地區比較,香港學生學術水準名列前茅,卻與家庭背景關係不大。
18
學生為主:建立「學生全方位聯合成長人工智慧管理平台網絡」(學聯網),以具前瞻性的資訊科技發展方向改善學與教、評估及學校行政效能。
19
育人為本:校風及學生支援方面的推行,如:營造班風、班級經營。
20
家校合作:推動家長教育,讓家長明白全人教育的重要。
21
教研結合:結合教學研究與學校實踐,讓香港教育與時並進,精益求精。
22
青年先行:培育本港青年開放自信地融入世界,作為「中國青年的全球行動倡議」的先行者。
23
國際亮點:香港教育發展的理念、研究與及實踐,成為全國及國際教育的參考。
中期目標(15-20年)
24
學習素養
24.1 大半學校已經建立學聯網,有系統地以學生為中心支援學習、生涯規劃及管理,並以恰當的教師資源調配作出配合
24.2 所有學生均可以無障礙地透過網上進行學習,譬如學生共享區內學校資源、設立社區網上學習中心
24.3 以辦學團體或區域學校作為教學資源共享的社群,教師有充分的專業交流及支持,學生有豐富的多元化學習環境
24.4 學校領導及教師有空間進行教育研究(可與大專院校合作),包括學校領導及課程教學範疇,回饋學校教育的持續性提升
24.5 有多元化的校內及公開的學生學習成果評核,配合學習,多元選才
24.6
推動家長教育,讓家長明白全人教育的重要,培育學生自主學習及五育均衡發展,重申教育以育人為本
24.7 加強健康與體育課程,增加學生運動量,學校環境及設施亦要加強及配合(如游泳池等)
24.8 對保護環境、低碳生活有所認識及生活實踐,愛護地球,促進可持續發展
25 學習素養(小學)
25.1 有主動閱讀的習慣,大部分高小學生能夠透過閱讀作出自主學習
25.2 有基本的科學及社會知識技能,掌握基本的資訊科技及擁有與時並進的資訊素養
25.3 能掌握至少一項體育活動及一項藝術活動技能,為豐富、健康及平衡的人生作出準備
26 學習素養(中學)
26.1 大部分學生在中三四級別已經擁有廣闊而穩固的知識基礎(經標準測試認定)
26.2 在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中有所經歷及驗證(經標準測試認定)
26.3 靈活、有效和合乎道德地運用與時並進的資訊和資訊科技
26.4 發展思維層面的系統性學習課程,推展思維教育工作
26.5 了解本身的興趣、性向和能力,配合社會及國家發展,因應志向,為未來進修和就業,發展和反思個人目標
26.6 身體質素達標,經常參與體育藝術活動
26.7 有參與義工活動,包括本港、全國或全球
26.8 完全裝備一個豐富、健康及平衡的人生,包括體藝、交友、戀愛、婚姻、家庭與事業
27
國民素養
27.1 有系統地推展價值觀教育(包括國安、基本法、國民教育):設立一個恆常更新的課程框架內容及學習材料庫,有專業的中央統籌架構
27.2 優化中華文化(不限於中文科)、歷史及國情教育課程,使學生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
27.3 [小學]認識中國文化美德,如孝道、尊師重道、仁、義、禮、智、信等
27.4 [小學]師生均有國民的身份認同,對中華文化有基本的認識,具愛國心
27.5 [中學]師生均以中國人為榮,積極裝備,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中對國家的貢獻
27.6 [中學]師生在教育目標方面結合國家的安全及發展,如大灣區、一帶一路;部分畢業生會作出有國家使命感的前程規劃
28 國際素養
28.1 英文學習顯著提升、部份高小優秀學生可以英文為學習語言;所有中學畢業生的英語及普通話均能達到暢順溝通的水平,起碼有四分一中學畢業生具有第二外語(如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的能力
28.2 每一所學校均有一所英語地區的姊妹學校,另外[中學]亦發展非英語地區的外國姊妹學校
28.3 [中學]每一學年均有一次國外考察(實體或虛擬),六年內至少有一次是非英語地區
29
教師素養
29.1
全部教師轉型成為一個協調學生學習的導師(learning facilitator)[4]
29.2
所有教師必須對國民教育有基本認知;校長及中層領導更應具領導及管理層面的家國情懷及法理認知,並作相應角色的實踐
29.3
教育局及師訓單位應配合T標準, 透過職前及在職培訓,培育新任及現職教師成為「關愛學生的育才者」、「啟發學生的共建者」及「敬業樂群的典範」
29.4
全部教師在校內建立一個專業學習群體(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在學與教的專業知識、研究和經驗上,互相交流及彼此學習,不斷提升教與學的效能
短期目標及方案(5-10年)
30
在選取及確立了上述的中期目標後,教育當局必須成立相應教育改革的執行部門,成員應包括大學學者、教育局及學校領導人員等,研究、制定及執行相關政策,並作出定期的檢討及調整。以下本會提出可在短期來進行的步驟及幾個項目的簡要方案:
31
教師資源的調整
31.1 設立「學校教育資源調撥委員會」,由教育局、辦學團體、教育團體及學校代表組成,商議一個可配合學生學習的靈活學校資源計算及分配體制,如教師、主任、不同學習輔助人員的薪酬計算
31.2 學校可靈活將現時出缺的崗位(如教席及外籍教師等)的資源調撥至其他學生學習資源,如教學助理或網上學習資源
32
學校資源分配的調整
32.1 設立「學校資源調配委員會」,由教育局、辦學團體、教育團體及學校代表組成,商議一個能公平安排學校間資源分配的體制,如縮窄新校舍建設與舊校舍修建的不同準則及待遇。
32.2
安排資源共享:如同區學校的設施 (上網學習中心、泳池、籃球場、STEM CENTRE)
33
選取辦學團體或學校作不同規模的教育改革試點方案:
33.1 全面改革:在五年內盡快達成四分三或以上的中期目標
33.2 部分改革:在五年內盡快達成四分一至四分三的中期目標
33.3 試點改革:在五年內盡快達成少於四分一的中期目標
項目簡要方案
34 學校轉型為學習中心[5]
34.1 學習中心將會以虛擬網絡以及實體兩種模式共同存在,學習中心之間會形成龐大而完整的學習網絡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心中各取所需
34.2 建議先由下午時段開始進行改革,以混合學習模式進行:上午時段維持正規課堂,讓學生可以一齊進行共通課程,鞏固根基及群育;在設計下午時段課程時,多元化的學習資源應該配合學生的能力、興趣及未來需要發展,教師的角色會由教導者轉化為學習促進者、指導者以及陪伴者,並且定期檢視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予以輔導。
34.3 在下午及課後的學習中,個人化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學習的時間、進程、內容、教師、地點以及學習方式。讓學習可以回饋面向學生的生活;讓學習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習化為學生在各自學習的旅途上的歷程
35 小學課程重整
35.1 將常識科分拆為「生活與社會」及「科技與資訊」兩科
35.2
在「生活與社會」中:
1.
強調生活教育,讓各階段的學生均能擁有相配的生活技能,能作及肯作家務;
2.
價值觀教育併合成長思維,培育學生具正向價值思維,加強建立「守法」、「勤勞」及「同理心」等價值觀;
3.
推行國民教育及國史教育的內容,結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生活與社會實踐。
35.3
在「科技與資訊」中,提供基本的科學及信息科技的知識素養,進一步提升資訊科技意識、計算思維邏輯、善用網上學習平台及提倡信息社會責任,培育學生具備正確的資訊素養及價值觀
35.4 加強健康教育及體育課程
35.5 營建英語及普通話學習環境
36 高中學習多元化
36.1 增撥資源,邀請學校參與先導計劃,引入尖端的技術設備和創新課程,為學生提供實踐創意、實境學習的平台和機會,讓學生掌握未來知識和技能。
36.2 配合大學的應用型教育方針,訂立由中學階段開始的資歷認證階梯,讓學生提早於中學取得專業認證,提升此等課程的價值,增加學生報讀的誘因。
36.3 深化商校合作模式,鼓勵企業和機構為高中學生提供有系統的實習機會,銜接就業出路。
36.4 提供在職教師的專業認證培訓,讓教師轉型教授及指導應用學習課程。
36.5 加強公眾教育,特別是向家長和僱主提供更多資訊介紹應用教育及相關資歷架構的特色、優勢和前景,提高外界對此的認受性。
37 健康教育及體育課程[6]
37.1 視全民健康為社會長線投資,落實中小學生每天最少一小時運動量,並透過推廣體育運動提升個人質素
37.2 檢視現時體育課程,將體育以「提高學生運動量」及「享受體育活動」為主體的重要性提升,透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以下各項個人質素:
1.
體育精神:積極進取、勇敢堅毅、不怕困難、堅持到底、歸屬感及團隊精神;
2.
體育道德:遵守規則、尊重裁判、尊重對手、誠信自律、公平競爭;
3.
體育品格:自尊自信、體貌修養、責任意識、正確勝負觀等、體育觀眾操守。
及提升學生的健康素養:
1.
健康人生: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及運用、維持健康情緒狀態及心態、良好飲食習慣、良好作息習慣、安全意識及行為、控制體重、預防運動勞損、適應自然及社會環境;
2.
運動行為:體能狀況、掌握運動技能、運動知識與戰術運用。
37.3 推廣具中國文化特式的體育項目:舞龍、長拳
37.4 推廣一般學生較少機會參與的運動及新興運動:花式跳繩、輪滑、定向、單輪車
37.5 優化學校體育設施,及讓學校於課堂時間內優先使用學校附近康體設施
38 思維教育
38.1 因應香港的獨特發展前景、國家及全球發展需要,有需要培訓學生成為一個擁有清晰及彈性思維的有作為者,避免趨向極端思維,促進社會團結和溝通。
38.2 邀請學者及思維教育專家,整合各種有利學生學習、生涯及職涯發展的思維、教與學策略及制定評鑒指標。
38.3 進行全港性中學生思維發展抽樣追蹤研究,及早發現極端思維的出現和成因。審視各科課程及學校教育策略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影響,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創新導向。
完
[1] 中學文憑試過份著重兩科語文的重要性,使男學生升讀大學的機會顯著減少。學生只要在四科核心科目再加上一至二科選修科考取較佳的成績,便能升讀大學,因此導致高中學生學習領域縮窄,在準備學生未來的學習上有不足之處。中學教育在文憑試的影響下,對科技有天份但在語文能力較弱的學生升讀大學十方不利,對培育科技人才亦不理想,更未能照顧對傳統學科能力稍欠的學生。
[4] 未來的教師:73%指導學生、19%傳授知識、8%檢查學生的網上作業 [朱永新(2019)《未來學校》]
[5] 朱永新(2019)《未來學校》
[6] 參考資料:
UNESCO - 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Guidelines for Policy-Makers, Policy Guidelines Methodology)
UNESCO - World-wide Surve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inal
Report 2013)
OECD -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 Personal, soci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cope and sequence (PYP Programm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
Learning Syllabus) 2015 /2016 P1-P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 (2022年版)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 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2017年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