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1

本港奧運佳績 說好一國兩制

 本港奧運佳績 說好一國兩制                     許為天(2021/7/31)

本港劍擊選手張家朗奪金、游泳選手何詩蓓摘銀,筆者作為一個體育愛好者當然興奮不已。再細緻了解兩位奪金摘銀的青年的成長,何詩蓓學業體育成功兼顧、張家朗則在中四「退學」(傳媒用語)當全職劍擊運動員;同時能站在奧運會的領獎台上,可謂殊途同歸。放在學校教育的考量上,學校不止要因材施教,也要選才提拔。當年如果沒有在中學打好劍擊的基礎,並且作出恰當的前程規劃,踏上全職運動員之路,便可能沒有香港特區成立後的一面奧運金牌。如此看來,一般傳媒說張家朗的「退學」,依舊帶一些傳統教育的貶義,準確而正面地應稱作「張家朗在中四時被提拔成為全職運動員」。

張家朗奪金的頒獎儀式中,升區旗奏國歌,是一個非常正面意義「一國兩制」的標示。更別具意義的是,在那一天,東京奧運第三天的唯一奪冠中國國歌演奏就是由中國香港運動員努力成就出來。如此獨特意義,卻未有見有任何傳媒作出報道及發揮,這便帶出在今次奧運的觀賞中,大眾傳媒及香港市民對香港隊與國家隊關注度的差異。

筆者在今學年去到18所中小學作「國情(國安)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講座,其中提及在國情教育的實踐中,在奧運會國家隊選手獲得獎牌時升國旗唱國歌,均是學生較容易接受及對國家感情的提升。而今屆的奧運電視轉播,特區政府購入轉播權,交由本地免費電視台安排播放。在當日的政府公佈中,政府希望市民透過今次免費收看,「為國家和香港運動員打氣。」

而現實的是,三個免費電視台的各頻道播放奧運節目,對香港隊的各項賽事參與報道是理所當然,然而卻沒有對國家隊的賽事作出策略性的安排,譬如闢出國家隊頻道,對國家隊的參與賽事,尤其是有機會獲獎的作出充分的報道。筆者發覺電視台免費頻道寧願選擇播放其他國家比賽的項目,也未有直播同時進行的國家隊賽事,我也只得用機頂盒看CCTV5的直播。

所以也難怪一般香港市民對國家隊的比賽和隊員陌生,更有報章的社評*提出「新冠疫情未止,傳統上國家隊金牌選手來港獻技的傳統,今屆可能未能延續,民政事務局不妨邀請張家朗、何詩蓓等創出佳績的港將參與大匯演」,傳媒提出新冠疫情會阻礙國家隊體育選手來港,也不正是背離了現時要增加香港人增強國家認同的方向嗎?

這份報章可能忽視了在六月底國內航天科學家團隊訪港,含金量高的中港互通交流又怎會在現時可控疫情下停止呢?抑或是傳媒中人在奧運報道中仍然是重港輕中呢?甚或一些奧運節目主持人在社會一些反中(當中不乏熱愛體育的青年人)的氛圍中,不敢表達自己對國家隊的強烈支持,而國家隊也只是稱「中國隊」,與其他國家同樣看待。

當然面對今年本港選手的佳績,傳媒有所偏重非常合理,而同時兼顧要提升觀眾對國家隊的支持確實不容易處理。要做好中港的平衡便要事先有一個由思想到表達的策劃:譬如如何旁述香港隊與國家隊對弈的賽事,在誰勝誰負之後的報道,因為這些均牽涉到中港關係的細緻關鍵。如能成功處理,則可令到觀眾不止欣賞到體育精神的顯現,更將香港人擁護港隊的熱情擴展到對國家隊的關注、捧場以致支持,擁有國際視野的香港人絕對有能力同時支持香港隊及國家隊。

要更好地讓香港在體育方面融入國家的發展,可以結合大灣區其他城市在各地建立不同體育項目的培訓基地,就如在東莞有按照NBA標準建設的體育館、在清遠(不是大灣區城市,但在鄰近)有龐大的足球訓練基地。那便可以發展本港更多不同體育項的精英運動員,在大灣區不同基地接受培訓。同時,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體育精英也可以到香港接受本港體育強項的培訓,互相切磋。

離開奧運會完結還有一星期,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決策者好好思量,如何將今次本港的優異奧運成績,來說好我們「一國兩制」的故事。

* 該報在那段社評中,刻意抽出何詩蓓的一句:「你唔需要有好大的國家,才有好成績。」用心何在?



2021/07/03

教師的更新--現實與理想

 教師的更新--現實與理想       許為天(信報 2021/7/3)

事件一:有報道說教育界掀起移民潮,有些學校有一成教師提早離職。就筆者與中小學校長交談得知,這學年離職的教師增多,普遍達到一成,而當中選擇舉家移民英國的也佔相當的比例。

提升更新教師隊伍大好良機

事件二:立法會張宇人議員連續兩週在報撰文:《「師師相衞」何時了?》與及《改革教師註冊 提升教學質素》,力斥部分教師專業能力及操守、教育質素保證機制失當,繼而建議教師註冊需考慮教師持續進修的果效。張宇人議員更提出當今教師質素的兩大關鍵:更新學科知識教學技能、國情的認識與提升。

就事件一而言,香港從來都是一個去留自由的社會,教師面對自己在未來香港局面的教育工作時,再考慮家庭、經濟、歸屬、發展等元素下,選擇要離開香港的教育崗位,亦是人各有志。此等情況產生大量的教師崗位騰空,正好讓這些年在等候編制職位的年青老師可以歸入教師編制的隊伍。另一方面,離職的教師很多都是學校中層或以上的崗位,亦增加了教師晉升的機會,積極引動教師對未來學校教育的承擔。如此看來,這正正是教師隊伍提升更新的大好良機。

呆板規範拖後腿

大好良機必須依靠教師制度作全盤的規劃:要明白到學校教育的重點應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在半個世紀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真的是主要依靠教師;但時至今日,又經歷過在疫情中「停課不停學」,網上資訊及通訊、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實境等等均可以協助學生更有效地去學習,甚至能做到因材施教、迅速回饋等有效的學習策略。

一般香港學校教育滯後原因之一,在於大量教育資源要投放在呆板規範的教師編制和晉升的薪級,故此便產生了五十年難變的教學與行政職務分工;更拖後腿的便是鎖定教與學分工和進度的上課時間表。舉一個例,任教同一級同一科的教師有三名,教師A是資深的科主任,教學方法多年不變,只以資歷及崗位壓場;教師B是約十年經驗有靈活技巧的年輕教師,教學效益顯著;教師C是經驗不足剛入職的新教師。其實在編班的時刻,學校領導已明白到各班學生在該科學習得益的差異,但是奈何編班及時間表就是這樣設計,還沒有考量教師A的薪金可能是教師BC總和這成本效益。

不妨抽空地談談理想,如果學校領導只以學生學習得益為考慮,便應以教師B統領的教學方案為主導,教師AC在共同備課、互相觀課等同儕專業發展的配合,甚或以大班教學(由教師B主持)配以小組輔導式,讓全級每一個學生均能接受最好水平的教學服務。在資源管理上,需要督促教師A作為科主任必須與時並進,提升教學質量,否則無論崗位或職級也應退位讓賢;而當新入職的教師C在試用期間未能達到良好水平的教學,也只能另外調配或不予聘用。


還要看教育領導班子實力

另一方面,當學生的學習可以透過其他途徑學得更好,學校就有責任去編排及統籌課室內外的學生學習。故此與其將資源投入聘用平庸或未達標的教師,倒不如將資源放在學生在不同途徑學習的支出。在配合上,時間表要有相應的彈性,筆者曾經大膽提出,由小學五年班以上,基本上只須上午時間表上課,下午學生便可以投入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學習。當然,要有如此效能的教學模式,學校必須擁有足夠優秀及骨幹教師:優秀教師作出教師工作的指導及學生學習的規劃、骨幹教師要擔當好日常教學任務及學生學習成長的輔導,而新入職及一般教師必須在指定的年限達致骨幹教師的水平。這個看法確實與張議員的建議不謀而合。

要香港學校教育局面有顯著提升,便不應接受教師只得平庸的教學水平,更遑論教學水平及專業操守不足的「人之患」。

理想是否能變成現實,便要看香港教育領導班子的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