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2

2020:由停課到殺科

 2020:由停課到殺科 (信報 2021/1/2)

2020年是不尋常的一年,在香港學界更是充滿不同類型的風浪。在125日大年初一特首宣佈中小學停課,接著便是「停課不停學」的爭議及實踐;接著是能否如期進行中學文憑試的擔憂,及至延期舉行高度防疫的實體公開考試,又出現在514日的歷史科試題事件。終於大家不用擔心口罩供應又在疫情稍緩時,可以在527日開始復校。

雙線教學新常態

可惜是還不到七個星期,在第三波疫情殺到之際,各位同學便可以在713日提前放一個未知長短的暑假。這個暑假也真太長了,要到923日才開始面授課堂,而在那刻之前,網上學校及教學活動己是香港教育的新常態了。

新學年的面授教學開展兩個月後,好景不常,COVID-19第四波又臨港,學校又要在122日起暫停面授課堂直到2021年。有人細心計算,學校的標準上課日數190日,在2020年的小學及中學只有68天至92天的真正面授上課。由停課、網上不停學、到網上面授的雙線及隨時轉線的教學,老師,您們辛苦了;但願師生們都有「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的情懷與成長。

政治考量行動多

另一方面,2019年社會動亂只因疫情在2020年初稍有緩和,然而所涉的政治考量及政府在教育界的行動卻在年中及後陸續出現:
        5
14日: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其中一題問及「『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結果是取消試題,相關考評局人員離職;

105日的報導:教育局指一名教師設計的校本教案、教學材料和工作紙,有計劃地散播「港獨」信息為由,於9月底取消其教師註冊;

1112日:教育局取消一名教員的教師註冊,說基於該教師教學嚴重錯誤(講解鴉片戰爭時顛倒歷史、誤導古人研發紙張的目的)、欠缺擔任教師的能力,以及完全沒有盡其基本責任備課;

1125日: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中的一句:「必須糾正過去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便將這僅過十年實踐的高中通識教育科送入墓園內。

回顧一下,早在2004年新高中教改時,政府已提出引入必修必考的通識科。其中,當時的教統局提出必修部份包括「生活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現代中國的發展」,也可謂有相當的政治觸覺,只可惜的在草擬課程細節時,一些「自由派」的課程前線人員卻修改為「今日香港」及「現代中國」了,埋下最終滅亡的種子。

上映通識科「秋決」

以下,筆者以五段簡述概括這十數年通識科的經歷:

一、敢於發夢,好大喜功

新高中教改在學制、課程和考核三箭齊發,已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先河,而全民必修必考的通識科,更是劃時代的課程、教學及評核的實踐。

二、脫離前線,自以為是

當年不少教育前線提出設立過渡期,由必修起步嘗試,學校自行評估學生表現(只設及格與否成績)。還記得當年兩位教育領導:羅范椒芬(時任教統局常任秘書長)與及陳嘉琪(時任課程發展處總監)設下正反論證大會,各抒己見後也便是政策繼續執行,只是增添了不少撥款扶助通識科的推展。

三、漠視大局,一意孤行

及至2009年正式教學,到2012年第一次文憑試時,在教材及評核內容方面,在「今日香港」及「現代中國」中均有現今政府認為的異化,加上世界大局的變動與及國民教育事件的教訓,當局仍然未有覺醒,讓「異化」之路走上不歸。

四、專業官僚,無力修正

要修正當年如此鉅大教改藍圖的關鍵一片,對當年至今的非教育專業成長而主管教育的官僚來說,當然是力有不逮了。

五、政治為先,壽終正寢

據報導,陳嘉琪在任內最感遺憾之事是「通識、中史-政治敏感度高一點,相信可以處理得 妥當一些」;前人欠政治敏感度,而後人卻以政治考量為先,手起刀落便將通識科解決,不失為2020年終結時上映的一場「秋決」。

2021年是新的一年,在前線學校員生已裝備好的網上教學能力上,課程與教學應走上一個飛躍式的發展;既然國家、政治要放入尋常校園新常態內,也便好好修理,「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