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瓜得瓜的新學制 (信報 2019/6/29)
近年常收到在社交群組中,希望朋友協助自己學校的學生在公開比賽中獲得更多網上投票,相信總有些朋友會順手按一按超連結投下一票。但他們可能沒有看過其他參賽者的作品作比較,甚至連自己按下的一票也不大清楚。如此網上投票式的比賽,希望透過網上投票引動更多人的關注,但只是以投票數目便能獲取了一定的分數,當然算不上公正,更重要的是一個錯誤概念的形成:事物的決定因素不是由專家權威主導,而是靠網上投票的多少。
問卷調查
粗製濫造
再細心想想,此等網上投票形式的源由,除了因為網上通訊發達之外,更有一個本地的因素,便是我們有一個全民就讀的通識教育科。在通識教育科中,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做一個獨立專題探究,於是乎近十年便出現不少粗製濫造的問卷調查、網上收集意見與及街頭訪問等等。中學生對社會調查的方法認知不足,老師在緊張的教學時間內亦難以作出詳細的探討。可是學生經歷過此等的專題探究,便構成了他們對社會問題的認知途徑的一部份:片面資料可以成為真理;網上投票不只是民意所在,也是優勝劣敗的決定。如此習非勝是的學習,便形成了現時一大批青年人對社會認識的片面與表面
當然,這些青年人對社會認識的片面與表面,亦是我們教育以至整個社會運作中構成的,作為教育界、作為政府責無旁貸。
再看看6月9日與父親節的超級大遊行,滿是青年人和大中學生,使筆者想到五年前佔領事件之後在此欄中寫下《教出難以管治的一群?》和《破紀錄的罷課是教改的成功!?》
五年過後,從兩次遊行的人數和青少年的參與率來看,在教育改革下成長的新一代確實是更難管治了一群。五年前的說法,新學制對中學生及大學生在社會參與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1. 將以往中五會考作為一個較大分流的作用取消 ,使眾多讀六年中學的畢業生對前途有較高的期望,而更高的期望便帶來更大的失望;
2. 很多不足以應付現時文憑試課程的高中學生苦困於校園課堂之中,不滿教育、政府與及社會;
3. 通識教育加上彈性的課程如其他學習經驗,增強了中學生對社會的關注甚至社會活動的投入;
4. 大學增多一年,便多了一批有時間有智慧又敢於對抗政府行為的青年。
學制評核 須作改革
學校教育在社會的角色之一是維持社會穩定和發展,故此在學制課程評核的設計便要照顧到政治、經濟與及社會的環境。這亦是筆者經常提及芬蘭教育的「不可學習性」,因為芬蘭與香港在政經社會三方面均大異其趣。亦因此我在五年前也曾提出「在未來十年間,中小學的國民教育與及通識教育會有一些較關鍵性的政策改動」。
在這幾年間,政府推行「基本法」教育不遺餘力、要求初中中史獨立成科、對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增加資源;對通識教育的檢討則放在「慢工出細貨」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如此看來,此等教育舉措並不能有效帶動學生「撑政府、愛祖國」,也提示在未來教育政策中在國民教育、通識教育以致學制評核方面需要有顯著的改革,而且要更貼地更迅速。
前人種果後人收,起動新學制的前人已不在其政。可惜的是,以筆者對本港教育領導們的了解,現時這批後人未必有足夠的承擔、智慧與技巧去收拾如此教育殘局,也只能以《滿江紅》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