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津中議會到選舉 許為天(信報2021/11/20)
今年十月下旬,筆者應邀出席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以下簡稱「議會」)五十周年會慶啟動禮,與舊朋友重聚;也認識不少新校長。我與議會的緣分開始於1997年,在回歸之前參加了由議會主辦三星期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進行的「中學校長研習班」,亦是至今香港校長在上海學習最長時間的一批。回港後經常參與議會的活動,及至2002年更成為執行委員,亦因此有幸成為新高中改革導向委員會的一員,豐富了我對上層教育決策過程的體驗,對我在日後的學術及專業發展助力甚大,非常感恩。在此就議會金禧之際,再一次表達本人對議會的由衷感謝。
回到啟動禮中的講座和論壇,議會邀請到著名加拿大渥太華大學 Andy
Hargreaves 教授以「大疫情後的專業資本」(Professional Capital
after the Pandemic)為題,闡釋如何令到教師與學生再度投入新的教學模式;另一位講者梁錦松先生則就「未來已來,人才培育」發揮:從全球趨勢去到VUCA世代,再談到當下世界與中國的發展而回歸到他經常提及的T型能力。以上兩個網上演講中間安排了實體的主禮嘉賓發言:教育局楊潤雄局長、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徐凱副部長。最後,以一個「大灣區教育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教育論壇作為總結。
筆者如此細緻地列出整個啟動禮的進程,旨在說明在教育政策及領導的考慮中確實要兼顧到學校層面、教育層面、政治層面三個層面的認知及優次。Hargreaves 教授以一個教育理念及比較教育的角度擴闊與會者的學校層面視野;梁錦松先生則以一個宏觀角度帶出政治層面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再配以中央及特區政府官員贈言、教育論壇的主題的和應,突顯出政治或社會層面在日後香港的學校教育站於主導地位。
再比較一下,筆者有份參與籌辦在二十年前(2001年)議會三十週年教育研討會,主題是「國際研討:課程與學習」,集中在教育及學校層面的細節,邀請的講者全部都是中外教育學者及專家:本港、上海、台灣、新加坡、美國、瑞典。可以看到,當年的探討真的是聚焦在學校教育前線的改革。這一對比亦反映到當今學校教育的運作及發展,比二十年前複雜了數倍,亦產生了啟動禮當日一些校長反映到的「忙、茫、忘」現象:繁忙的校務、茫然的方向、初衷的淡忘。
津貼學校是本港辦學的特色,正是鄭燕祥教授論述香港教育優勢的頭兩項:優秀公立學校系統、社團辦學優秀傳統。可惜的是,在教改知識貧乏的領導之下,更遇上百年未有的世界大變局、香港與內地的發展此消彼長,以學校為單位實在難以應付日新月異的教學任務,管理教育單位亦忙於應付社會及政治層面的要求,未有足夠專業能量去調理由政策目標到學習成效的過程。
另一方面,二十年前的教育改革是由教育統籌委員會領軍,其它相關的教育委員會配合,與立法會並無太大關係。但在近數年,立法會教育委員會儼如一個具高度話語權的教育諮詢單位,亦是以上提及政治層面越來越重的原因之一。在「完全選舉制度」之下,代表教育界的立法會議員確實需要有對教育政策三個層面的卓越的識見,並站在學校及教育層面的立場發聲,在立法會中抵抗過份的社會民粹及非專業的干擾。
只靠一位代表教育界的立法會議員確是獨力難支,如果能與可以推選特區首長的三十位選舉委員會教育界代表結合則可以眾志成城。由選舉產生的十三位教育界選委組成的教育專業聯盟,開展「立法會功能界別教育界參選人論壇」,作為動員教育界關注政局發展的第一步。筆者建議教育專業聯盟應吸納教育界選委的其他當然委員、各高層教育委員會的成員,共襄重振香港教育之舉:重建政府、學者及前線三者的專業合作基礎,讓不同的教育委員會恰如其分發揮溝通合作和專業互動的果效;在教育政策的執行中,能提供適當的專業空間,讓辦學團體及學校能有彈性地運作及發展,傳承香港教育的優秀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