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

國安教育以國情為基礎

 

國安教育以國情為基礎           (信報 2021/6/5)

二月初,香港教育局發出了國家安全政策具體實施及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其中已有三科的國安教育課程框架;接著在四月及五月,又添多了十二科,分別是

中小學:中國語文

小學:常識

中學:中國歷史、歷史、地理

初中:科學、科技教育、生活與社會

高中:物理、化學、生物、經濟、企會財(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相信每位學校領導都已經交帶相關的科主任細心閱讀,明白到負責科目的內容如何自然連繫並有機結合國家安全教育的元素。教育局能細心選輯,刻意挑出與國安教育相關的學習元素,令到前線的科主任無須煩惱於如何向學校交代該科在國安教育的連繫,大有幫助。

然而,以上十五科的國安教育聯繫,主要是基於現有課程。而現有課程中,不論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及當代國情都有所不足,所以便令本港師生難以裝備「一國」共通的知識和態度。

課堂鮮提及醫農科技偉大人物

就如最近袁隆平院士的逝世,一個作出世界級貢獻的農業專家,造福廣大人民,獲取國家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勳章,袁老在內地幾乎無人不識,可惜在香港卻鮮為人知。要將袁老的雜交水稻研究導致糧食增產,人民免於飢餓的事跡放在國安教育,屬於資源安全與及生物安全的範疇,恰當地可放在高中的生物科中的資源管理:漁業和農業。

回到現時香港學校教育中,不止對當代中國偉大科技醫學農業人物鮮有介紹(如錢學森、鍾南山、屠呦呦),也對中國歷史上相應項目的人物(如祖沖之、李時珍、宋應星)未有重視。

再回到更基礎的中國語文學習,成語、諺語、詩詞歌賦這些中華文化瑰寶在這二十年的教育改革中逐漸沖淡,只靠個別學校的校本課程支撐。筆者這十多年擔任大學辯論賽的評判,打辯論的大學生均是語文表達的高手,可惜的是近數年來成語詩詞的引用漸趨稀少,就如早一排的一個有關房屋政策的辯論,竟然連杜甫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也未有提及,可見這批語文「高手」的成長。又有本港小學在課堂中推行中文書法,竟被教育局視學人員批評為耽誤時間,影響課時,「國」情何以

有見及此,筆者擔任顧問的學校領導課程同學會「中國故事」委員會在過去一年中推出了不少網上分享:

1.         小學生傳承中華歷史文化 -- 由校園的朗朗書聲到傳誦中華經典、由讀歷史故事到中國文化日、由課堂國學到踏足神州的親身體驗。少年心,華夏情,分享小學生傳承中華歷史文化的那些事。

2.         輕談國學歌風雅「母敎出聖賢」教學示例 -- 如何善用《輕談國學歌風雅》系列的國學音樂視頻,在不同學科如中文、中史、音樂等活潑生動地推動國情教育?

3.         「這就是中國」當今國情、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 -- 分析中國大陸如何肯定中國的發展模式和方向,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的分別與競爭,從而探討國情教育與及最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育局簡稱為「公民科」)中中國角度的考量。

4.         「人約黃昏後」與國內城市青年網上對談 -- 幾位在中國不同城市的青年人和香港校長老師分享他們的城市故事,増強溝通。

師生的普通話水平低下

最後這個項目,由於要用普通話溝通,所以報名的人數相對較少。香港師生的普通話的低下水準,亦反映在近日中國教育部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故此建議香港政府確立普通話的法律地位,並把普通話教育融入考評體系,這方面我在上一篇文稿亦有探討。

去到說好中國故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5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集體學習時表示講好中國故事要「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全面闡述我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

在本年初,中國教育部發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分科、分學習階段地闡釋如何在中小學課程中認識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非常值得香港學界參考。舉例,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科提出

「圍繞積累成語和格言警句、誦讀古詩詞等活動,幫助學生感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音韻美與節律美,學會待人接物基本禮節,體會其中的思想情感,體悟其中的愛國情懷。」

另外,在中國書法方面,國家教育部在2013年已制定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為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小三至六年級要求每週安排一課時用於毛筆字學習。上文提及的中文科督學也未免太有港式獨特見解了

所以,筆者建議重新全面修訂中小學課程,加強教師和學生對普通話的熟練、中國傳統文化的鍾愛及當代國情的認知,從而「國家興亡、師生有責」便有知性和感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