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失守,不在今天 (信報 2019/11/16)
執筆之時,看見朋友傳來一張在中大校門寫著「CU入境」的現況,再加上新聞報導中「兵工廠」的製彈練兵,筆者曾經七年學習生活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學已在此刻變成了有些人稱謂的暴民大學了,情何以堪。
有非教育界的朋友問,為什麼香港的大學生會今天會變成這樣呢?我跟他們說,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香港的大學對本地學生教育的失守,也絕非一朝一夕。筆者這四年來已經多次在本欄中說出香港的大學生在學習及生活成長中的錯失,其中有
「鬥頹」:課程後學生打分的「教學評估」主導了教師的教學表現,而教學表現又會是大學教師合約延續的參考。既是如此,遷就學生需要、降低教學及評核要求,便成了大學生「鬥頹」的土壤了:避選「killer堂」(即要求高、給分低的導師)、走堂、遲到早退、功課馬虎等等。
「無禮」:在大學寬鬆紀律的環境中,部份學生不會「約之以禮」,兼且住在宿舍中也日以繼夜地習慣了宿友們的粗鄙語文。所以,在多次大學校長師生對話中,學生對師長不止無禮,更可以粗口問候,便是習非勝是的成果顯示。最近,在大學通道上我身後的三位學生有男有女,大聲談笑中句句都夾雜著粗口,雖然只是習慣語氣,絕無惡意,也心感不符大學的教育氛圍。看看他們也是和善的學生,便冒昧向他們說「不好意思,你們的髒話入了我的耳中,我這老人家真的不太習慣。可以的話,不要說髒話;如此不可以的話,還是細聲一點。」還好的是,他們竟然對我說了一句對不起。
至於國民教育方面更不用說了,此次抗爭宣示的言行便是「仇共反中」的極致外顯表現。事到如今,如此破壞社會秩序的暴行,更連公民教育中體諒大眾、照顧民生的基本也在他們所謂的大義凜然之下付諸一炬,要社會大眾跟他們一齊燃燒他們青春的烈火。令人失望的是,大學體制和領導人員竟無法去管制、糾正或教育這批大學生,回復一個真正學術教學的高等學府,還給社會大眾安寧的生活和應有的發展。
香港的資助大學因有收生的保證而有著穩定的收入,相當部份是放在研究上。亦正因研究的成果質量影響到大學的排名,故此很多資助大學都把發展重點放在學術研究之上,將本科學生的教學放在其次,更不要說他們品德國民教育的成長。在此體制下,部份學生的違規放縱言行只要無損於整個大學的運作,也便在大學包容之下每下愈況,變本加厲了。
如此大學體制便引入相應的校長人才,一般大學校長的強項主要在學術領域,再加上大學此等知識份子型機構的領導經驗,至於什麼教育抱負、師生關係、危機處理的歷練等,未必是大學校長選任時要優先考慮的因素。大學校長無須像中小學校長般要修讀「擬任校長班」,當然沒有在課堂上領受什麼學校願景使命的理解、公關和危機處理的學習,大學校長教育領導的方方面面便只能靠他們成長的經驗和智慧了。而如今要面對此等超級歷史性的抗爭活動中的學生訴求,也有可能是超越了他們的能力和智慧。
比對之下,在今次抗爭運動中,本港中學校長在暑假前的準備到今時今日,在校長間相互支持和學校團隊的奮力拚搏下,終歸能維持校園的教學活動大部份能持續進行。與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也能按校情而進退有度,所以在中學校園內受到破壞及產生衝突的絕無僅有。筆者當然明白中學校長與大學校長工作上的不同,然而對學校使命的承傳與及社會責任的承擔等也應有其共通之處。在今次空前的校園危機中,中學及大學校長們確實受到極大的挑戰,有機會真的經歷我在上課時提到的道德領導中的矛盾:關鍵時刻是說出自己的心底話還是要說解決問題的策略語句呢?既要應付當下的困境、也要兼顧學校教育的目標,這便是教育單位領導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