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2

教育資源投放的萬象更新

教育資源投放的萬象更新   (信報 2019/2/2) 

筆者執筆之日,正是「關愛共享計劃」開始收表格之時。政府斥資逾百億元推行「關愛共享計劃」,向合資格市民派發4000元,但申請人是否合乎資格,還要自行填上那些已在政府部門的資料,其實資料已在政府不同部門之內,只欠部門之間的資訊互通而已。

兩個施政盲點

另一方面,政府將長者綜援資格60歲調高至65歲,筆者正值此年齡階段,只因無須申請而未受影響,但在事件討論中有關此年齡階段的就業困難情況,確是深有感受。再加上三隧分流方案,亦未能體察民情及政黨的反應以致擱置。以上情況均反映到政府施政中的盲點:第一、未有照顧民意及缺乏政治觸覺;第二、在現今大數據的時代對資訊管理和運用確實非常落後。故在此送舊迎新之際,筆者也就政府教育資源的運用提一些看法,希望在新的一年政府的教育施政有新的氣象。

林鄭特首上場後,在教育施政中確是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能夠促成官津學校教師全面學位化,確實解決一直以來有學位資格的教師仍是編配文憑教席的窘境,如此撥亂反正當然是教育界喜聞樂見。但可惜的是,未有見到當局借此機會全面檢討整個教師職務與薪酬系統,因而令致現時的薪級薪酬爭議,還是停留在半世紀前的定制職級薪級的考慮,而忽略了在學校教育投資中的主要對象:學生。

現時的教育投資主要在學校教職員的薪酬,而大部分用在教師的課堂教學部份。一般而言,課堂教學對能保證大部分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最基本學習。但現實而言,縱是教學優異的教師也只能保證大部分學生的得益,而難以照顧全體學生,更遑論一些中等水平或以下的教師。和一些教育行家商討這問題時,大家都覺得其實在一般學校中,總有起碼一至兩成的課堂教學是低效甚至無效,這部分學校資源可算是浪費了。亦正因為課堂教學的限制,學生的校園學習主要是被迫在課堂中進行。及致部份學生進入高小及中學階段,已對課堂的傳統學科學習感到苦悶及抗拒,在「強迫課堂」之下,導致課堂亂局以致校園欺凌的出現,這亦是最近一些校園暴力事件原因之一。

實務而言,因為教師的存在,學校便要編配他們的課堂教學工作,學生便因有課堂教學的編排而要被編配到指定的教師(不論他們的教學水平)的課堂進行學習。理想而言,學校是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和興趣作為個人、分組或大班的組合,因材施教地編配相應的學習模式,其中包括恰當的課堂教學與教師編配。這便成為了「教à學」的重點轉移到「學à教」的範式轉移,而更牽涉到教學資源的重新分配,因為重點是在於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而不是教師的數目和課堂教學的編配。可惜的是,現時大多數教育團體在爭取教育資源的提升時,還是放在教師數目的增加及學校領導角色的薪酬和數量的調整。

時至今日,教育界內外都明白到學生教育的得著並非一定要依靠在課堂學習中的所得。,在資訊發達的今日到要迎接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未來,學生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學校教育的重點應由一般傳統課室教學轉移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在人力資源的投資便應放在學生學習及成長的管理。在一所深圳小學的發展規劃中,已將學科為本的教學分工轉成以課程管理和學生成長為目標的架構,再配以學生學習及成長的數據管理,一步步邁向「學à教」的理想模式。

勇於承擔、迎向未來

回到香港的學校實踐上,在幼兒及初小階段,對學童基礎態度、習慣、知識及技能的培養,以課堂集體教學進行有較高的成本效益。但當進入高小以致初中時,學生的學習基礎與能力已有明顯的差異,按能力分班分組是可以解決一部份;但到達高中時,學生的興趣與出路的差異便引致學習個人化管理的需要。所以,由高小到高中階段的教育投資,更應放在「習相遠」的情況下放在不同學習資源的提供,如補底的課程、多元學習的選擇等等。

當然,此等教育資源投放策略的大改動,不可能是一蹴即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政府也應在反省最近施政的缺失時,不要「抱殘守缺」地在舊胡同中尋求出路,萬象更新,勇於承擔地佈置面向未來的香港教育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