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歌法到中國情 許為天 (信報 2017/11/25)
全國人大常委會議決將《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亦即將奏唱國歌的行為由儀式禮貌的規範轉為有法依歸的要求,在大社會的管治中當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學校教育角度,又有另一種看法:國人唱國歌,天經地義,至少要尊重,更好的是投入及有正面情感的提升,因為奏唱國歌的目標在於提升國民的國家觀念和愛國意識,大家國民做得好又何須立法,就如大多數學校的校規都没有唱校歌的規範。這看法令我想起多年前在國內立《國旗法》時同樣的爭議,而當時在北京交流時人大的高層領導說出了另一面的看法:中國國家大、人口多,不同地方有相異的處境:就如旗桿的要求,用竹可不可以呢?不同單位的國旗大小又如何?這又看出立法的道理,是讓國旗國歌的處理有所遵從,而不只是著意在那些行為會違法及所涉的處罰。
處罰違規行為加劇反抗?
縱是明了道理,在香港社會立了法,又是否一定使到原來奏唱國歌的目標能達成呢,亦即是提升香港人的國家觀念和愛國意識,讀者會知道這不是必然的結果。有些還會覺得立法約束了港人自由,會對國家更加反感。當然,這些規範加劇反叛的看法,在學校教育中也有相似的道理,就是以處罰來處理學生違規行為會加劇學生反抗及對學校的歸屬感,但是在實踐上這是少數,故此大多數校規還是罰多獎少,結果也是大多數學生能守規愛校。
當然,學校不能只靠校規來培養學生守規,學生更不會因有校規而愛校。歸屬與愛校,主要是靠校規以外的其他教育元素:歷史、文化、校風、教育質素、師生及學生之間的關係、學校成績等等。同様地,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國家觀念和愛國意識也不能只靠國旗國歌,還要在不同階段作感性、知性和行為上的培育。最如對國旗的感覺,我成長的小學時代,在雙十時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掛滿大街小巷以至插在獅子山頭,配以台灣流行曲及歌星的正面感覺;比對大陸在五星旗管治下文革動亂,浮屍飄港,當然大多數那代香港人對兩面旗幟的正反感覺是相當明顯的,而此等喜惡的感覺在半個世紀後還影響著這批香港人對五星旗的感受。
了解到以上童年感受的影響,便要由幼兒教育時開展對國旗國歌的正面感覺,幼兒小學學生畫國旗、唱國歌等應配以國家的景觀、建設、成就等,讓學生產生正面情感,更不應以「畫得唔靚、唱得唔好」等負面批評(當然是參賽的要求便另作考慮),避免學生對國旗國歌的反感。及至高小至中學,在國慶日及回歸紀念日前後以至每月每周,升國旗、唱國歌應配以「國旗下的講話」,由校長教職家長或學生代表發表與國家為題的正面演説。而在奏與唱的教育效果中,當然是唱才產生投入參與的效果,故此在學校典禮儀式中也應以唱國歌為主導。另一方面,在體育活動中,當國家隊或香港隊獲冠軍時,在頒獎儀式中的奏唱國歌,也是培育對國歌有正面感覺的機會。
國情教育最佳耳濡目染
筆者近兩年到不同的中小學向老師講述國情教育在學校教育的位置,有很小部份老師反感,而大部份老師都覺得有其道理。而最近到一所小學作演講後,老師的反應顯著正面。再與該校校長了解,原來該校是每周一次升國旗與唱國歌,每周一次的頻率的確是在本港學校中較為罕見,卻也由此得出學校在國情教育行為中耳濡目染之效。
在我接觸這些學校中,老師對國情教育在學校教育位置的認定,卻遇上不敢直言愛國的教育當局,五年前因國教事件便退縮下來。現時以「基本法教育」包裝「一國」教育,卻是「名不正、言不順」。再上一層,特區政府在今年2017年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紀念」作慶祝標示,而不敢以「一國」的立場訂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也表明政府高層在「一國」立場的曖昧,更難苛求在教育局在行事的官員。在此,希望新一屆政府和教育當局領導能勇於承擔,亦要懂得善於溝通,不要再出現「邀請學生觀看李飛演講」的笨拙行政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