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3

學校領導的政治觸覺

學校領導的政治觸覺   許為天    (信報 2017/9/23)

上個月的文稿中提及在接著的五至十年,香港教育上的「灰犀牛」有中小學生的國家認同、大學生的學習質素、優秀教師隊伍的傳承等。而在這一個月內,我服務的崗位由浸會大學轉到教育大學,又正正在這段日子內,教大民主牆出現了背離仁愛的標語,成為教育界内外的爭議話題,再加上不少大學校園的「港獨」標語、大學校長與學生會的對立聲明,都顯示教育界的「灰犀牛」已衝出來了。

由對一個教育領導人的不滿以至一張涼薄諷刺標語的張貼,筆者最初的反應是張貼者有不滿的各項原因,便罔顧後果將一些網上發泄言辭作公開的宣示。這是個人對自己言行的管理和道德操守,而在教育大學出現便更令人擔憂未來教師的質素。本來事件是在這方向發展處理,然而接著淩晨同地點又有張貼嘲諷劉曉波的爭議標語,便使事件不得不從一個個人言行的層面改至政治搞作的考慮。當然,對凌晨標語的簡單直觀回應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對抗式行動。但是想深半層,那些人會在此敏感時刻去做這「十五」呢?再回顧一下最近「林子健釘書釘事件」的戲劇化案件,心中便冒起一個疑問:「會不會是另一場政治搞作?」一是反建制人士回應建制持分及當權者一輪道德的指責,即時以另一立場的嘲諷標語作出對沖,繼而便可指責以上「衛道之士」雙重標準,在公眾言論中搶回支持。二是整個嘲諷雙方的標語張貼是一連串的政治行動,目標既在傷害他們反對的教育領導人,再引致大學及教育當局疲於應付危機,消耗建制力量,降低民望,最後此事件的發展及後果亦可作為日後相類政治搞作的参考。

筆者當然希望整件事只是個人言行的閃失,但從整個香港的政治形勢看來,也有可能是一場有計劃的政治搞作那麼作為學校的領導,面對有關社會政治的校園事件時,便不能天真地單看教育層面,確實要想深一層,會否背後另有政治謀略,一招過後還有幾步棋在後,或者有校外人士參與或控制呢?

就如有一次我一間中學看見公開展示的壁報板上有一篇諷刺獨裁地方所謂民主選舉的獲獎微型小說,要諷刺的可以是北韓、可以是中國大陸、亦可以是沒有直選的香港特首選舉。作為校長看到應如何處理呢?當然,一篇學生作品由寫作到挑選到展示,必定經過老師們擬定的校內程序。那麼,校長便要思索這批老師對此等內容的判斷:他們是覺得這些內容是無傷大雅,抑或老師也是同一政治觀點呢,或者再思考老師們有否政治團體的背景呢?

首先,在現時的社會環境下,學校中層領導或以上都應該有較高的政治觸覺。故此像以上所述的學生作品,筆者認為是值得校方關注的。校長應該去了解一下整個由寫作到挑選到展示的程序,所涉的主任和老師的看法。如果真的是覺得無所謂,便要考慮應否提升中層領導的政治觸覺了。像以上的學生徵文比賽,獲獎文稿應該去到科主任的層次。科主任便有責任去判斷內容的恰切性,如果不能判斷,便應與教務主任或正副校長等高層作商討。

筆者不止一次在此欄中提出「還校園一片靜土」,但現實是香港的政治氛圍,已由老師、學生及家長等主要持分者透過教學活動、家校參與等影響到校園內的教育活動。作為學校領導必須提升對校園政治氛圍的觸覺,日常做好溝通的功夫,亦要裝備好處理此類政治危機的能力,才能好好保護校園這片靜土。